“作业写了一个多小时,结果全在画画”;
“一道数学题,要讲俩小时,她还朝我大吼大叫”;
“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老被学校投诉”……
∧
小雪写了一个多小时的作业本
听珊珊吐槽女儿,你可能会默契地苦笑:“嗐,谁家小学生不这样。”
再听下去,感觉有些不对劲了。
“不分场合发脾气,和老师打架、
咬老师手臂
;
动不动爬教室阳台,4 米高啊,吓得
老师以为孩子有轻生倾向
……”
没人想过“这孩子是不是病了”,总以为就是“太好动”。
2022 年 8 月,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开设「学习困难门诊」
的新闻,被刷上了热搜,类似症状算是第一次“破圈”进入大众视野——
孩子学习困难、多动、情绪冲动,可能患上了「ADHD」,全称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
。
今年是小雪被确诊的第三年,曾经的「问题学生」竟成了老师眼里的「香饽饽」:
数学、英语、运动,全面开花。
别误会,这并不是一篇「育儿爽文」。
在被确诊的两年多里,珊珊母女俩
无时无刻不在上演暴怒与钳制,崩溃与和解。
比育儿还要难的,是
一位女性成为妈妈后,如何稳住自己的内核、拥有自省与解决冲突的能力。
感谢珊珊,毫无保留分享了 ADHD 小孩的教养方法,朴质且长期主义,
甚至普通小孩也可以借鉴。
「没有一个老师喜欢我的孩子」
小雪的“不听话、不认真、情绪化”,从进入小学就开始了。
“所有的老师,都不待见我的孩子。是所有。”
排队不好好排,上课不好好听,和同学打架,在校园做危险动作,等等,珊珊每天都会收到老师的投诉电话。
小雪还曾「一躲成名」,被校长全校通报,成了典型的「问题学生」。
当时小雪不知道因为什么事闹了脾气,气得在学校躲起来,谁都找不着。
考虑到学生安全,校长让全校孩子停课,把她找出来,并发表全校讲话:“同学们以后看到小雪,一定要让着她!”
这还不算什么。
围棋课,因为走神被扣分,小雪会
当场跟老师大吼大叫
,强行抱住老师:“你不能扣我的分,你今天不给我分就不让你走!”
篮球班第一节课,小雪就把教练给咬了
,就因为教练没有及时停课,回应她的需求。
舞蹈课,同样因为走神跟不上,小雪大哭大闹,一堆家长在外面急得瞪大眼睛,互相审视:“这谁家小孩,影响我们上课了!”
∧
小雪在上围棋兴趣班
珊珊会一边向老师、家长道歉,一边强硬地把女儿抱出教室,拖拽到没人的地方,试图让她冷静。
就像差一口气要爆炸的气球,珊珊的情绪也常常顶在崩溃的临界点,头晕脑胀,胸口发闷。
忍不住的时候,就是一顿吼叫,母女俩声嘶力竭;如果忍住了,会和女儿沟通十几二十几分钟,梳理事情的脉络:
“你还想上课吗?不想上,我们就停掉,想上课你就要遵守一些规则,班上那么多人,不能因为你一个人跟不上就停下来,可以下课后再问老师…”
没多久,珊珊已经有了一种应激反应:
只要女儿去上课,她就像无头苍蝇,神经绷紧,坐立不安,等待悬在头顶的「达摩克里斯之剑」落下。
有时候,珊珊会主动问候老师,“老师,我女儿今天表现怎么样?有没有给你添麻烦?”
老师要么过很久才回,要么就是不回。
有一次,老师很快回复了信息,发来的却是她们的聊天记录,后面紧跟一句
“都不想理她”。
秒撤回之后,珊珊意识到,老师是发错人了。
“我立马就崩溃了,眼泪止不住往下掉。”
∧ 珊珊和老师的聊天记录
珊珊是一个很直接的人,发过去:“老师,我看到你信息了。”
随后就接到老师电话:“我没有那个意思,平时带那么多孩子,我也挺难的,我也做了很多努力了…… ”
说着说着,两个成年人在电话两端各自流泪。
荒乱的「育儿战争」持续了一年多,就是没有人细想过孩子是“生病”了。
“我女儿日常沟通思维逻辑非常清楚,认知能力也没有问题。”
到底哪里出了状况?
身边人都会指向一个答案:
“是被教坏的。”
「是你把小孩教坏的」
最开始“背锅”的,是小雪的外婆。
小雪由外婆带到小学一年级,弟弟家生了小孩之后,珊珊开始自己带,成了新的“背锅侠”。
老师认为是父母娇惯,养出来这么“无法无天”的孩子,孩子爸爸会直接指责:
“是你脾气不好,把孩子教坏了。”
珊珊虽不至于陷入内耗,但不可否认,她的人生头一次失控了。
成为全职妈妈之前,珊珊是雷厉风行的职场管理者,在外贸公司一直都是 Top sales。
仅两年时间,她就把一个初创几个人的小贸易公司,做到了拥有 3000 平的小工厂。
“工作上我从来没有遇到过无解的难题,但教育孩子,无数次难倒了我,每条路都像是死胡同。”
直到有一天,孩子老师照例打来电话,
心理老师、各科老师、班主任,都在办公室,等着和她面聊。
他们婉转地表达:“是不是孩子原生家庭关系出了问题,导致孩子心理有问题?你看她啊,
上课注意力很差,
情绪很容易激动……建议去医院看看。”
珊珊坦然接受了老师的提议,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试试向外求助。
和工作习惯一样,珊珊也会先自己查资料、列计划、多方求证。
丈夫知道后,却有很强烈的「病耻感」,怼她:“我看是你有病,还带孩子去查这个。”
珊珊选择坚持,背着老公带女儿做了检查。
“检查过程很繁复,印象最深的,就是家长、老师、孩子都要各自填很多表格问卷。”
最后,小雪在当地儿童医院心理科被确诊:
ADHD,中度注意力缺陷。
∧
小雪的确诊记录
为了结果的精确性,珊珊换过好几个医生诊断,结果如出一辙。
ADHD ,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主要有三种类型——
1、注意力缺陷型,散漫分心、拖延、难以组织安排任务等;
2、多动冲动控制障碍型,过度躁动,话多、喜欢打断别人等;
3、两者混合型。
多动型孩子, 4 岁左右就会出现和其他孩子不同的表现;注意缺陷,一般到 8-9 岁会有明显表现。
2021 年,在中国首个关于青少年儿童精神疾病患病率的流调报告中显示,
我国 6~16 岁的少年儿童中,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发病率在 6.4% 。
这意味着,一个班可能就有 3 个孩子患有 ADHD。
关于小雪「注意力缺陷」,儿童心理健康专家王玉凤主编过一本教材《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她形容:
「这种感受就像一台故障的电脑总在不断弹出新的窗口,很快机主会忘记任务的主次,那些广告弹窗等干扰信息也会剥夺他们的注意力。」
医生告诉珊珊:“这个病不会彻底治愈,只能无限接近正常水平。”
∧
小雪喜欢画画
「我成了女儿的全能私教」
确诊之后,珊珊更焦虑了。
她打消了重返职场的念头,决定帮女儿找到适合她的「生存之道」。
在「为孩子负责」和「给孩子自由」之间,珊珊谨慎拿捏尺度,
看过的育儿书,这么一长排也
完全
放不下。
她给自己锚定了三个育儿准则——
帮助女儿处理
情绪
,否则在学校会被孤立、被霸凌
(以前就有过类似的情况)。
运动
技能一定要加强,这是 ADHD 的一种干预方法,能提高孩子专注力,同时建立自尊自信。
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一起摸索适合她自己的
学习习惯
。
这当中最难的,是情绪问题。
ADHD 小孩,情绪反应比一般小孩更迅速和激烈,他们易于发怒、容易激动,常常被打上「不好惹」的标签。
失败的社交经历,又会加重他们的情绪反应。
珊珊试下来最有效的方法,是「复盘」。
面对冲突,先给孩子和自己一些时间和空间去冷静,然后和她复盘事件经过,帮她理解自己的行为和后果。
另外,为了帮孩子交朋友,一年级暑假开始,珊珊就有意结交班上的同学家长,找几个合得来的家长,经常约着出去玩。
珊珊会出钱出力,买好吃的零食,好玩的玩具,“小孩子见到这些都会很开心。”
要是闹不愉快了,现场沟通解决掉。
“大概一年的时间,每个周末都是这样安排,小雪跟朋友玩的时候闹情绪就闹得少了。”
∧
小雪和小伙伴一起打篮球
然后是运动。
小雪
每天都会坚持一项基础大运动
,再配合其他的,像轮滑、骑自行车、跳绳,
去年还加了游泳课。
什么运动,小雪都愿意尝试
(ADHD 的小孩虽然注意力不集中,但往往兴趣爱好广泛,对任何事都充满好奇)
。
珊珊有一个基本原则:
每天不管多晚,都要带女儿去小区门口篮球场,打至少半个小时的篮球。
“像篮球这样的大运动,身体各个部位都可以训练到,对提升孩子专注力也有帮助。
运动也可以耗散孩子精力,帮助早点入睡,以及提升孩子抗挫力。”
至于时间管理,珊珊也是和女儿试错了很久。
ADHD 小孩往往缺乏秩序、健忘,经常事情做一半就忘记自己要做什么;以及
缺乏做事动机,需要及时肯定他们做到的、以及做得好的部分。
拿最痛苦的作业问题来说。
珊珊起初是带孩子一起制定学习计划、学习表,效果并不理想,提醒次数多了,她还会发很大的脾气。
后来珊珊看到教养书里写,ADHD 孩子需要帮她
拆分任务,用可视化的步骤提醒她
,就开始通过计时帮孩子快速完成作业。
不过,这个方法也有很多细节要注意,
比如要把主动权还给她
,反复和孩子确认完成一个小任务,她自己觉得需要多久。
如果超时了,一定要风轻云淡:“没事的,那你还需要多久呢?”
如果在规定时间完成,就肯定她时间掌控力很强。
“
将她能力可视化,
会增强孩子的自我效能感,有自信才会有内驱力。”
养育ADHD 小孩,还有一个绕不过的敏感问题:
到底要不要用药?
国内临床常用的药物,是盐酸哌甲酯缓释片,被称为「专注达」,本质是一种兴奋剂,能刺激神经中枢分泌多巴胺和肾上腺素,使患者注意力集中地完成任务。
常见副作用包括:食欲减退、入睡困难等。
这个药并不便宜,按照小雪的症状用量,一个月要花费一千多元。
2023 年 1 月 18 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 ( 2022 年)》,终于把「专注达」纳入了医保目录。
由于小雪是中度 ADHD,确诊后,医生当下就建议药物辅助治疗。
查询了国内外文献资料后,珊珊决定试试:“毕竟临床研究有很多了。”
用药近两年,“能看见效果,加上
小雪每天都会运动,副作用对小雪的影响几乎没有。
”
不过,珊珊反复强调:
“药物为辅,家庭干预为主。”
「我没有时间内耗」
干预一年多以后,小雪像开窍了一样:
从八十几分的中等生,成了班级前三名的尖子生。
进了校鼓乐队、校篮球队并且是主力,围棋比赛四连胜拿了亚军,连老师都惊呆:这是完完全全变了一个人。
珊珊坦诚讲:“女儿从小蛮机灵的,她的韦氏测试
(智力量表)
143 不算低。”
但,即使成绩逐渐拔尖,也并不意味着从此风平浪静。
养育 ADHD 小孩,
是一个反复受锤的过程。
比如,进入新学期换新老师,小雪和老师都有些不
适应。
“有一次被数学老师叫去补作业,导致下午后面的英语课迟到,她不敢进教室,怕同学笑话,所以在外面躲了一下午。”
于是母女俩有了以下的对话——
“我觉得学校栏杆又黑又丑,很难看。你认为是我的问题,还是栏杆的问题?”
“是你的问题。”
“如果你去收书包,同学嘲笑你,是他们有问题,还是你有问题?”
“是他们有问题。”
“我小时候,你姥姥把我头发剪的很难看,同学们都笑我,但是我没有受影响继续好好学习,长大找个好工作。如果我被他们影响,不学习不上课,我现在会怎么样?”
“会成绩差,没有好工作。”
“那你现在该怎么做?”
“我知道了妈妈,我不能受他们的影响,我要做好我自己的事情。”
珊珊试图用简单的话术,把复杂的「课题分离」、「区分事实观点」和娃讲清楚。
难得的是,这个花了大量时间努力成为女儿「全能私教」的全职妈妈,自我价值感也并没有消失。
珊珊内核很稳,也没有时间内耗。
在最初没有丈夫帮扶、孤军奋战的日子里,她熬过焦虑与崩溃的方法,也很简单:
做具体的事。
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阅读和「书写」,书写自己从书籍里学到的养育知识和计划,更多是书写女儿遇到的困难和取得的进步。
“我有一个笔记本,女儿早上洗漱、穿衣,每一项事情我都单独有一页去记录她的时间,隔一段时间也给她看自己的进步。”
∧ 珊珊写的育儿笔记
总之,带娃过程中的任何问题,珊珊都会用本子把它写下来。
晚上睡觉前,再拿出来和孩子平心静气聊聊,引导女儿去思考。
“很多时候她遇到一些突发状况,我当下会很生气,但是把它写下来之后,就没有那么生气了。”
有点像「意识的悬挂」,跳脱出主观视角,去观察自己的状态,以达到自省的目的。
这个方法大大节省了珊珊的心力,有了心力,办法就总比困难多。
每天说三次「我爱你」
小雪今年就是五年级下学期了,在这个小升初的重要阶段,珊珊刚刚经历了新一轮的焦虑。
这个「逆袭娃」被太多人赋予了高期望,包括她自己。
就拿游泳来说吧。
小雪运动发展一向很好,游泳训练两三个月的时候,教练惊喜地反馈:“你女儿游 50 米,已经达到 40 多秒了,别的小孩别人要训练半年到一年才达到 ,进步非常快。”
半年后,小雪已经达到了 30 多秒的成绩。
这个泳队是参加比赛的专业泳队,教练非常重视小雪,甚至希望她明年能够冲击国家二级运动员。
这对一个小升初家长来说,是很大的「诱惑」。
∧ 小雪获得游泳比赛奖项
但如果走专业这条路,势必在其他学科的时间要变少,也意味着孩子要面临更苛刻的训练日常。
“我们学游泳的初衷,只是多锻炼啊,提升专注力,吃饭多一点,睡觉好一点。”
更棘手的是择校问题。
家长们自动打响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暗自磨刀擦枪,半点信息不敢泄漏。
珊珊起初被裹挟,急切询问机构、培训班,对女儿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天天盯着她背单词,做题,下棋,游泳,马不停蹄。
小雪的状态很快就有了负面反馈,继续“鸡飞狗跳”。
幸好她及时停下了脚步:“我忘记了,我这个 ADHD 的女儿,成长到现在的模样,已经很不容易,况且她本身已经有很多闪光点了。
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小雪的专注力高得惊人。
她能随时随地阅读、钻研数学;遇到有趣的题,会开心地笑出声来:“妈妈,你看,这道题好有趣”。
∧ 在路边研究数学题的小雪
她是社牛,到哪儿都能快速地和别人打成一片;她又拥有钝感力,难过的事情不会放在心里太久……
珊珊也永远记得,在小雪确诊多动症的那一天,她给自己定下的规定:
每天要对女儿说三次“我爱你”。
白天没有机会说,就晚上说;被她气到真的说不出口,就等消气的时候连续说三次。
“你会发现,爱可以改变很多东西。”
经历了这几年的坎坷与求解,珊珊愈加坚定自己的育儿箴言:
“我养的孩子,希望是一个为自己的热爱而生活的人。”
最后,成为母亲,如果你内心烦闷过、迷茫过,不妨听听这首老歌,或许能重拾育儿的初心。
我不知道这个小孩是不是一个礼物
但我知道我的生活不再原地踏步
陪他长大给他很多很多的爱
让他拥有自己的灵魂和梦
因为一个小孩是一个神秘的存在
跟星星一样奇异 一样发着光,
跟水果一样新鲜 花儿一样芳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