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房地产投资融资俱乐部
房地产投资融资俱乐部定位于地产资讯、地产投融并购合作;财经股市政策解读、是影响力最大、用户最多的地产自媒,已开通百万股票群, 也请您关注投资融资俱乐部公众号:tzrz888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财宝宝  ·  参考一下-20250207214551 ·  10 小时前  
51好读  ›  专栏  ›  房地产投资融资俱乐部

地王退地?开发商大溃退。。。!

房地产投资融资俱乐部  · 公众号  · 房地产  · 2017-05-13 23:23

正文


M2开始下降!货币放水到头,房企准备退地王了!


1 M2扩张到顶了?


今天央行公布了数据,4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59.63万亿元,相比3月份的159.96万亿,减少了0.33万亿。同比增长10.5%,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0.1个和2.3个百分点。


监管层强力去杠杆的行动还在雷厉风行展开,4月份效果显现出来了,因为对银行资产扩张的打压,所以货币乘数减少,相应的M2也停下来了。


按照这个计划下去, 后面的M2应该还会继续缩减。 上次我发的那篇高手,大文豪曼彻斯特在去年就做出了一个预测,M2扩张今年到头了,他的依据是由于外汇占款的持续缩减,基础货币在下降,货币乘数也会收缩。


如果真是这样,那大家意淫的大水漫灌,货币变纸就不会发生了。现金为王才是真理。


有的人说可能还是会降准,但我认为不会,央行行长助理在今年2月份写的报告中就提到了, 在去杠杆去泡沫时,降准是给市场长期注入流动性,而且传递的信号不太好 央行已经发明了很多新工具提供中短流动性。


今天新闻已经报道,像邮储银行,以高于基准利率50%在高息揽储,加息的同时,还能降准?


银监会今天发布文件说,现在银行业资金供应充足,流动性比率接近50%。


如果流动性紧张,央行更多可能是依靠一些中短的工具提供流动性,以后你们看到逆回购、MLF等这些,不要再意淫是放水了,有没有进一步放水,看着M2的变化就知道了。

2 楼市被打脸?

4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1万亿元,其中住户部门贷款增加5710亿元,中长期贷款(房贷)增加4441亿元。这个数意味着,现在的贷款一半还是依靠房贷,实体经济的资金需求还是少。

为什么一二线调控了,楼市看起来还是如此火爆呢?先看两组数据。


1、中国指数研究院的数据,随着调控的深入,一季度 50个代表城市商品住宅市场月均成交量在2650万平方米左右,同比下降约15%。那加起来也就是7000万平米左右。


2、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一季度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2.9亿平方米,增长19.5%,其中住宅销售面积增长16.9%。


4月份的数据还没有统计出来,但一季度的这两组数据其实已经说明,50个重点城市调控了后,成交量确实是下降的,我相信4月份的成交量比一季度还在下降,但为什么总的房贷还增长那么快呢?


要知道中国有661个城市呢,这50个重点调控城市的成交面积,也只占总量的24%左右,大部分都是三四线城市,这些没有调控的地方政策都还在大力支持去库存,火爆的是部分涨的晚调控的不严格的二线,以及没有调控的三四五线。


所以我是不认同今天有观点从房贷数据看,4月份楼市没有降温,热钱依然在进入楼市,说被打脸了。


调控说了是一城一策, 分门别类的看,大部分一二线城市是真的降温了! 而三四五线,我早说了,今年是轮到他们去库存,轮到他们涨了,由于总量大,房贷当然还是高速增长了,所以不能一概而论。


3 房企准备退地


今天公号“楼市大嘴巴”发文称,接到线报,4月6日成都那场诞生好几个地王的土拍之后,其中的三宗土地正在和相关部门协调退地事宜。由于事涉敏感,线报拒绝透露更多细节,只表示该事件绝对真实可靠。


当天,8宗主城区地块中的7块都拍出了楼面价1.1万/平米以上的高价,其中最高楼面价甚至飙到了1.72万/平米,创下了成都有史以来的记录。以成都目前的房价来推测,这些高价地块怎么看都像是“赔本买卖”,以退地为由和政府谈条件,看起来并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当天获得三宗土地的中南建设看起来似乎“嫌疑”最大,因为刚拿到地,就想找别的地产商合作。


另外,今天有群友透露,江苏连云港4月份出让的一个地王,一个月不到也退了,具体原因不详。


这个消息我自己无法去核实,但完全有可能,因为最近的金融整顿,导致很多资金不足,连拿地保证金都需要借,又想快速扩张的开发商,失去了资金的后盾。


其实现在三四线房子卖的火,2016年前很多濒临死亡的小房企又复活了。但他们不长记性,老拿政府对赌,认为不会让房价跌,然后又去大举举债拿地了。


我昨天的文章里面也提到,今年上海银监局针对招商银行“以投资资产管理计划—发放信托贷款为通道,向××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放款,部分资金用于支付土地出让金”的行为开出420万元的罚单。而这种违规情况不止一单两单。


这种拿去支付土地出让金的贷款资金的违规行为,被银监局检查发现后,银行肯定需要追回,开发商没钱付地价怎么办,要么退地,要么找别的融资方式。


那开发商需要重新评估,一方面,银行委外业务都在赎回,没有了这些通道,房企还可以从拿些渠道借钱呢?现在融资成本已经越来越高。而另一方面,房地产调控越来越紧,一旦房价不继续涨,调控期过长,一两年后开发出来,没钱赚怎么办。

这种情况下,开发商一般先会跟政府谈判,是退地,损失保证金,还是让政府同意延期支付土地款,等房子卖了回收资金再支付地价。


今天银监会还说,对房地产贷款进行了压力测试,相关风险可控。银监会重点关注中小开发商信贷、三四线城市过剩地产信贷、房贷过度集中的金融机构。


我估计,再过两年,资金来源受限的中小开发商,今年高价拿的地,可能又会出现退地潮。


4 一带一路重启的信号


今天看到主流财经网上,又有了一带一路的大规模报道,下周召开的论坛,还请来了美国代表参加,这是给中国长面子了,中国4家银行为“一带一路”项目共提供贷款或授信等超4800亿美元,投资不受外汇限制。


之前因为外汇严格管制,一带一路沉寂了很久,中字头在国外的项目几乎都停滞,因为钱出不去,最近外汇暂时稳定下来,一带一路又重提了,国内的产能各种过剩,国内的需求又有限,要消化产能,也需要走出去。


同时又想让人民币成为像美元一样的国际货币,而且,人民币已经纳入了SDR,迈出了一条腿,不可能再收回另一条腿吧,那中国就得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出的一些要求做,所以,人民币国际化的路还是要走,你严格管控外汇只管的了一时,不能太久。


但开放窗口,不怕外汇流失的前提是,国内的资产泡沫要抑制住,否则资金还是很害怕泡沫破裂,提前把资金拿出去避险,所以房地产的泡沫一定是要挤出来的,否则就很危险。


中国在一带一路上的重点突破口,主要还是从东南亚入手,比如泰国、越南、缅甸等国家,因为可以直接使用人民币,由中国的银行在东南亚的分支行提供贷款,人民币可以直接跟当地的货币兑换,不需要先将人民币换成美元,再拿美元换成当地货币,减少汇兑损失。


人民币国际化在东南亚算是落地了,但你要想在这些国家投资基建,消化中国国内过剩的产能,出去拿项目赚钱,想要人家认可你人民币,汇率得稳定吧,不然人家凭什么用你的人民币交易。


所以绕来绕去,中国想走出去,一切的核心又回到了汇率稳定上,在这个重大原则面前,其他什么房价,都只能是为外汇做嫁衣。


开发商快扛不住了?一个数据显示房企压力前所未有


目前房地产企业待偿还债券规模2.12万亿元,其中未来一年将有1055.86亿元债券到期。2016年上市房企的平均资产负债率已达77.26%。



发债量下滑同时,房企偿债高峰渐近。


Wind资讯统计,截至目前, 房地产企业待偿还债券规模2.12万亿元,其中未来一年将有1055.86亿元债券到期。数据显示,2016年上市房企的平均资产负债率已达77.26%。 销售遇冷叠加偿债高峰期来临,房企资金压力加大。

房企未来一年将迎千亿债务


在经历了2015-2016年的大规模发行后,地产债券已渐进偿还周期 Wind资讯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 房地产企业待偿还的债券数量累计已达1996只,待偿还债券规模2.12万亿元。


数据还显示, 未来一年,房地产企业需到期偿还的债券数量达302,债券累计到期规模1055.86亿元。


其中, 今年8、9月份地产债到期规模将分别达到112.87亿、113.17亿,相继刷新单月历史新高


但偿债高峰临近之际,地产企业发债情况仍未明显好转。


Wind资讯早前报道(点击阅读 房企资金隐忧,今年发债跌近八成,一线成交量降三成 ,作为房企融资重要渠道的债券市场,今年前四个月融资规模,同比去年已降77.3%。

数据显示,今年前四个月,房地产行业发债112只,融资规模1096.99亿元,发债规模占比1.11%。而去年同期房地产行业发债463只,融资规模4832.47亿元,发债规模占比5.37%。


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地产企业发债就已明显放缓。今年以来,也只是出现缓慢的抬升。不仅如此,机构分析交易所地产债的发行量上升,并不代表国家对房企融资态度的明显转向。


兴业固收唐跃、池光胜研报认为,地产债发行量上升,实质上并不能说明监管层对房企融资的态度出现了明显松动,即使符合条件的房企能够发债融资,但对于房地产开发业务来说,那也是“别人家的钱”,况且从“可以申报”到真正发出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实际上, 除了银行贷款和公司债外,地产企业股权融资、ABS、信托、资管融资等各类渠道均有收紧,融资紧张未见改善信号


房企负债率回升


得益于2016年市场火热,地产企业利润丰厚。


广发证券乐家栋研报统计,66家样本上市房企2016年整体营业收入1.43万亿元,同比增幅超过29%,营业利润1930亿元,同比增幅超过31%。

但同时,房企负债率亦同步上升。


Wind资讯统计数据显示,A股136家上市房企2016年负债合计超过4.92万亿元,同比增加10139亿元,同比增幅25.93%。截至2016年底,A股平均每家上市房企负债达362亿元。


其中, 有32家资产负债率超过80%红线,占比接近24%。此外,剔除预收账款后的资产负债率超过70%的有45家,占比超过33%。上市房企的平均资产负债率已达77.26%。

更大挑战在后面

不仅如此,随着调控的深入,房企还更大挑战还在后面。


5月9日,中国社科院就《房地产蓝皮书》举行发布会,蓝皮书执行主编王业强表示, 预计2017年商品住宅销售面积有可能出现5%到10%的负增长 住宅开发投资增速将明显放缓,随着商品住宅销售面积增幅减小,甚至出现负增长,住宅开发投资的增速也将放缓,住宅价格涨幅也将回落。


此外, 北上广深已全部上调房贷利率。 中国证券报刊文指出,随着调控的层层深入,未来进入“四限”(限购、限贷、限价、限售)的城市还将持续扩容, 主导本轮房地产市场持续火爆的核心动力已出现衰减迹象,尤其是房价虚高、严重透支的二、三、四、线城市,或面临调整风险。


随着销售放缓,房企流动性风险势必加剧。目前除了国内发债逐步到期外,伴随着房企海外发债的增加,这部分债券到期压力也开始逐步集中。


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姜超 此前研报分析,海外债券到期压力逐渐增多,未来3年待偿债券超过350亿美元。前期融资产生的大量债务逐渐到期,国内融资何时放松尚不可知的背景下,房地产企业债务偿还问题将逐渐浮出水面,个体信用基本面将因融资能力和抗风险能力的差异而加剧分化, 应警惕弱资质地产企业违约风险的爆发。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 分析称,前两年宽松的融资环境已经过去,去年11月份以来,房企融资环境收紧,去杠杆力度加大,加上今年调控政策全面加码, 预计明后年偿债高峰期来临时,会有一些房企难以承受资金压力。


地价比房价还贵了,房企却还抢着拿,他们到底咋想的?


前不久的业绩发布会上,孙宏斌直言:“去年拿到的地,基本都不赚钱。融创在去年10月开始就停止在公开市场拿地。”


去年,众多房企拼抢的土地价格确实处于高位,而调控还在加码,此前已经大涨国的房价持续上涨的可能性在降低,风险似乎在增大。


可是,在各地花式拍地(竞价、竞自持等)下,很多房企依然在公开市场大量拿地,哪怕被限价,地价比将来的房子卖价还高,也在所不惜。真的是这些房企傻吗?如果你这么认为的话,那是你傻!这里面可能确实有一点赌的成分,但,即便地价比房价贵、100%自持,依然有赚钱的路径。





01 竞价、竞自持、摇号 全国花式土拍 倒逼房企出奇招




调控之下,为了控制土地市场,常见的方式是提高竞买土地的保证金、缩短付款周期等。但在在不少城市创新的许多土地出让规则面前,以上只是小巫见大巫。


一、花式早在多年前就有,只是现在花样更多


去年5月,南京、苏州推出拿地过程中的“熔断机制”。8月,两个城市又推出“摇号”拿地的方式。


2016年9月,杭州市国土资源局发布公告,宣布自27日起杭州市区的土地竞价溢价率达到150%时,将不再接受更高报价,转为竞拍配建养老设施面积……


2016年10月,北京在海淀区的4宗土地出让文件中,试点采用“限房价、竞地价”的交易方式。当竞买报价达到上限价格时,转为通过竞报自持商品房面积的方式确定竞得人……


2017年4月13日,广州公共资源交易网上挂出的两则公告,采取竞配建+竞价+竞自持+摇号的方式拍卖,可谓全国各地土拍手段的综合体!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其实早在2010年,北京就曾经试点过“限房价、竞地价”的出让方式。2011年,北京还试点过“限地价、竞房价”政策。只不过,如今,各地在此前的基础上,又加了熔断、竞自持、摇号等新花样。

二、房企为了拿地,可谓各显神通,越来越难


面对高地价和花式拍地的规定,各房企可谓压力山大。此外,房企最常见的应对之道是参与拿地的企业共同约定,当土地竞拍到一定价格之时便不再报价。当企业按照该价格获得土地后,其他企业以入股的方式共同参与开发。此举可在控制拿地成本的同时,使企业共同分享开发收益。

但随着土地市场火热,总有‘不速之客’前来搅局,比如K2地产(现石榴集团)就把郑州的土地市场搅得天翻地覆。



当然,此前玩法的变种还有,比如5月9日,江苏吴江集中出让11宗地块,首先进入竞拍的WJ-J-2017-010地块,开拍1分钟即到达网上中止价格进入一次报价,共计82家房企参与角逐。中海至少有20个马甲参与竞拍……如果是摇号,这种方式更有优势。当然,不少地方是明令通过这种形式参与竞拍的。

如果每家企业只允许有一个主体参与竞拍,那还涉及到博弈,比如一些地方,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竞买人报出企业自持商品住房面积为100%后就会摇号。到底怎么报价,才最有可能拿下心仪的地块。




02 没有土地就没有未来 现在拿地其实总体上是很划算的




从目前的形势来看,本轮调控的影响远远超过前几年,影响将非常深远。去年拿的不少高价地,未来房子价格要涨30%~50%才能有合理利润。为何还有这么多房企与竞争对手,以及地方政府展开博弈,大肆拿地?


第一,现在竞争没那么激烈,溢价也没有那么高,可以逆势拿下大量优质土地


土地是房企最重要的生产资料。过往的历史证明,调控期是逆市布局的极好时机。现在这个阶段,房企土地储备规模与结构对业绩的影响越来越大。要做大规模就要拿地,而且要拿好地!


▲2017年1~4月份,房企土地成交金额TOP10,数据来源:中国指数研究院、明源地产研究院


2017年1~4月,TOP10房企拿地总价高达3460亿元,碧桂园和保利的拿地金额继续稳居前两位。


2017年3月30日的南京土地拍卖会上,开放商疯抢地块,1分钟内30轮报价,现场拍卖的6个地块全部封顶摇号。不少人惊呼,土地市场依然疯狂!


不过,相比去年,这已经好了很多,调控以后,一些城市增加土地供应,最典型的漳州,今年一季度土地出让金同比增幅高达3127%!不少土地以底价成交,即便溢价的土地,溢价率也比15和16年火爆时期低了不少,竞争也没那么激烈。


对于销售不错,资金充裕的房企来说,此时正是下手的好时机。即便手头不宽裕,但手头没有储备用地了,也要硬着头皮拿。


第二,以后要求自持的土地可能越来越多,而且比例越来越大,你拿还是不拿?


时至今日,土地对于房企而言,意义更为重大。大型房企通过增加土地储备来确立江湖的地位,而对于中小型房企来说,有没有足够的土地直接决定了能不能生存下去。


如果不拿地,一旦该区域的土地储备消耗完之后,就会面临无项目供货的境地,区域公司解散,被市场淘汰。即便对大型实力房企来说,想要进入一个新城市,以便完成更大区域的布局,无论条件多苛刻都要拿。


现在,拍地不是限价(将来房子的卖价),就是要求建配套,或者竞自持的比例,压力比以前确实大了不少。可是,优质的土地越来越少,如果未来更严厉呢,如果未来政府规定每一块地都必须自持量不少于一定的比例呢,你拿还是不拿?既然如此,还不如在能拿的时候拿一点……


第三,自持可以增大资产规模,增值收益可以降低负债率,还可以用来进行融资


中国的老百姓为何如此奋不顾身地买房?除了自住,更多的是为了保值增值。一般的老百姓都懂得固定资产是保值增值的好方式,房企自然更加深谙其中的道理。


比如,不少人认为恒大负债率高,但恒大的负债都转化为了土地,这些土地还没开发就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增值收益,如果将土地权益算进去,恒大的负债率并不高。当年,巨额的土地储备,也助了恒大上市一臂之力。


热点城市房价的涨幅远远超过GDP增速,将手上有钱换成土地,不仅轻松跑赢通胀,而且更是抓住了未来。


即使政府不强制规定,一些开发商也会主动自持商业用地——不为了赚快钱的,而是做资产配置,可以通过金融创新,将自持商业项目变成融资工具。


第四,一些项目看似亏本,其实你看到的只是部分,到时候自然有各种方式赚钱


4月 25 日,北京一块宅地,楼面地价拍到了31773元/平米,是将来的房价只能卖2.9万元/平米,还含了装修费用。是不是觉得很离谱?


可是,一般的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这块地地段不错,计容地上建筑面积大概10万平方米,但住宅只有约7万平米,还有3万平米左右的公建面积,可以盖写字楼等。住宅强制卖 2.9万元/平米,但公建没有强制售价,还是可以赚钱的。

另外,每一块地,都有地下面积。地下空间也可以卖钱,甚至可以当住宅、别墅卖(以前恒大干过)。此外,还可以做一些商铺,也能卖不少钱。

几年前,杭州就已经实行竞拍配建保障房面积的土拍规定。目前,当年的那些宅地,已身处市中心。地段那么好的保障房或人才房,分给谁,都不公平。于是,政府又保障房面积卖回给开发商。卖的价格,比当时拍出的地价高,但比如今的房价低。这样,政府和开发商都赚了钱。由于当年开发商是按照保障房或人才房的面积标准建的,约50平米/套,能在很好的地段买到这么小面积的新房,购房者也很开心,皆大欢喜!




03 即便100%自持 也可以通过资产证券化的方式赚钱




去年12月,深圳龙华一块地被要求阶价,最高卖价不能高于5.98万/平米,拍卖中被宝安区人民法院通知要求查封,拍卖中止。如今,这块地(8.129万平米,容积率0.71,总建面5.7万平米)又被中介拿出来卖,不过这次不是卖地,而是3.5亿出让公司股权!中介方还特别备注,建好新房房价不低于8万元/平米。这当然是违规的。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