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几年间,共享按摩椅疯狂投放,在人们生活中无孔不入。2022年底,乐摩吧的设备总数量还是只有16.71万台,到了今年1月份,这个数量已经是50万台。
共享按摩椅需要铺设在人流量足够大,需要碎片化时间等待的场景中,商场、影院是“主力军”,但品牌要靠砸钱进场。此外,火车、机场等区域则主要通过公开招标进行。
乐摩吧区域合伙人大毛向Tech星球介绍,前期测算营收能力较好的商场,会采取租金模式,在北京,铺设一台按摩椅要付的月租金已经内卷至1000元,铺设二三十台设备,一年租金就达到二三十万。如果前期测算商场营收能力较差,比如县城区域的商场,就会采取分成模式,品牌和商场按照每月按摩椅实际收入6:4的比例分成。
根据招股书数据,在国内总建筑面积超过3万平方米的大型商业综合体中,乐摩吧已入驻了4757个,占比超过70%。
“这背后也付出了极高的成本”,乐摩吧离职员工潇潇向Tech星球透露,一方面,乐摩吧会高薪聘请有商场人脉资源的员工,在福建总部底薪可以达到5万元,并且内部管理狼性十足,会定期淘汰没有带来预期营收投放的员工。另一方面,乐摩吧也很会投商场所好,比如像万达集团有资金链压力,乐摩吧可以一次性先付20个月的租金。
而其他品牌想要攻克商场渠道,也并非易事,通常一个品牌进入之后,会签署排他协议,另一位共享按摩椅代理商向Tech星球介绍,在与某大型商场招商人员咨询投放时,对方的回复极其傲慢,“没有什么招标渠道,只有我们(商场)单向选择渠道”。
据他介绍,客流量越大的商场,话语权越强,投放时首先比拼人脉资源,其次才是价高者得。
不同于共享充电宝的代理模式,乐摩吧70%设备铺设都是通过直营模式,由品牌全程负责设备投放、运营、维修等一系列工作。
商场也为其贡献最多的收入。招股书显示,乐摩吧来自商业综合体的网点按摩服务交易额,在2024年前三季度达到6.08亿元,占总交易额的67.26%。其次是来自影院的交易额1.74亿元,占总交易19.28%,其他场景的营收贡献则都没有超过1亿元。
这与设备铺设数量比例不尽相同。按消费场景分,截至2024年前三季度,乐摩吧在商业综合体有6.90万张按摩设备,影院有32.05万张,机场有2484张,高铁站有1338张,其他区域有8752张。
也就意味着,在影院铺设的按摩椅约占总数的80%,是商业综合体的4.6倍左右,但仅贡献了不到两成的营收。
乐摩吧区域合伙人大毛向Tech星球介绍,从后台数据来看,愿意为共享按摩椅付费的人群60%都是年轻人。若从单次按摩收入来看,机场肯定最赚钱,但缺点是场地数量有限,北京也不过只有两个机场,对比之下,在几百个商场、影院里,可以铺设的设备更多。
从付费概率来看,用户在购物中心停留时间更长,在暴走几万步之后想要按摩放松的需求更多。尽管乐摩吧过去一年扩张了很多影院,但效果较差的原因之一在于,除了春节档的《哪吒2》,去年影院票房遇冷,观影人次下降,使用按摩椅的用户自然随之减少,据大毛透露,去年入场的很多成本较高的影院,最后都是亏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