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老师您好,
今年收拾东西从北京离开的时候,看到许多年前的几张明信片居然是印的您的logo,当时有些感慨。因为我是入行之后,2018年才侥幸知道了您的公众号。
知道您一直在做独立策划编辑,其实很想向您了解一下这个该从什么地方开始。因为我今年回家,其实内心舍不得出版行业但是又不想屈从现在的这个环境。
而且,有一个事情我一直没太搞得明白,作为一个独立策划人该怎么解决出版社、自己和作者三方之间的关系。因为我一直觉着作者是可以直接与出版社进行合作的。所以,在这一方面非常困惑。
我这些天一直为找工作而犹犹豫豫,也觉着拉一个团队出来又要管理之后的发展会更偏于市场而非自己的初心,所以想起来试试向您咨询。
希望能够收到您的回信。
***
2020年6月15日
----------------------------------
这是我于2020年6月15日在邮箱收到的一封邮件,在得到寄信人同意后,我想在此来聊下信中提到的问题。
信中一共涉及三个问题:
-
独立策划编辑的工作从哪里开始?
-
独立策划编辑应该怎么解决出版社、自己和作者三方的关系?
-
团队合作还是单打独斗?
我先从第二问题开始聊聊,因为这个问题解释了独立策划编辑存在的根本意义。
我们先从与原创作者的关系角度思考下,作者从零到图书出版要经历哪些过程。
作者与编辑合作,二者之间相互碰撞、产生想法,作者提供符合要求的稿件,编辑帮助作者策划和编辑稿件,协调设计工作,监督印制成书,最后编辑协助完成营销发行的工作。这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出版流程。
正如信中所说,作者是完全可以和出版机构直接合作的。无论是作者找到出版机构的编辑,还是出版机构的编辑找到作者。如果出版社的编辑,不管是从经验还是精力上,可以负责起上述整个出版流程,那么作者只要和这位编辑合作就好。
但是我们谈的是理论上的情况。而事实上,出版社的编辑有时很难完成上述过程。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经验不够。
国内出版的图书中,版权引进图书所占比例很高,很多编辑以做版权引进图书为主。这些编辑在做原创图书时,常常缺乏经验。我在以前的文中讲过版权引进图书与原创图书编辑工作的区别,两者工作的重合度大概只有20%左右。
再加上原创类选题通过比例也要比版权引进图书要低,编辑们可以得到锻炼的机会少很多。我认识的一些资深编辑,都很少接触过原创图书的选题制作。
像我新策划出版的这套《人类是怎样飞上天的?》,这套书的作者团队在三年前刚刚和我接触时,只提供给我一些图片和少量文字。如何从仅有的素材资料中,提炼出适合作者自身能力与兴趣的选题方向,同时这样的选题方向还可以出版方的选题立项、达到销售的目的,都是需要策划编辑的经验支持的。
《人类是怎样飞上天的?》内页
那么,如果独立策划编辑具备这样的工作经验,至少说明其工作是能提供价值的。
我们都知道,对于整个出版行业来说,经验丰富的从业者十分稀缺,行业薪酬水平低是很重要的原因。所以编辑的工作性质有些像医生,经验越多越权威。对于作者来说,或许接触到图书编辑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能针对作者来解决问题的编辑其实并不多。
影响出版社编辑投入太多的另外一个方面是,编辑们工作太忙。
很多出版机构都给编辑们很重的任务量与出版进度要求,编辑们每年会背很多码洋的任务(现在还有直播任务)。出版社的编辑们常常无法全身心投入到某个非重大选题中,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做得多才能完成任务,不能把希望像押宝一样只投到某本书的前期制作中。
而独立策划编辑的工作是由自己安排。你可以选择一年就做一本书,只要你觉得值得。
我目前独立策划的图书除了个别的请了图书整体设计师来设计制作,其他大都是我自己来排版的,这是因为我要对图书整体形态有充分的把控。其实,我在出版社工作时主要也是与排版公司合作的,因为那时的工作任务让我不可能把过多时间放在排版上。
自己排版的坏处是我的工作效率不高,但是我可以更深入了解稿件内容。所以我目前自己做的每一本书都像从自己身体里凝结出的一部分,就像自己的孩子,我了解他们每一个的优缺点,了解他们的性格。
综合以上两点,从作者方角度看,独立策划编辑存在价值是为作者提供贴身的专业编辑服务。
不过,并不是每个作者都需要这样一对一的策划编辑服务,也不是每个选题都值得独立策划编辑去投入其中。独立策划编辑与作者之间更要强调双向选择。
前阵子,一位未曾谋面只在网上神交已久的插画师朋友问我是如何选择工作的。我总结了我的几种工作模式:
-
我自己主动联系作者,沟通作者是否有想做的选题,协助出版。比如像“粗糙食堂”系列,是我与我的老作者以这种形式一直合作至今的。这类模式在我目前的工作中比例越来越小。
-
作者主动与我联系,请我为他们的内容或者品牌做选题策划,《人类是怎样飞上天的?》就是这种。
-
我自己想做的选题,我会找到合适的文字或者插画作者来协助我来完成。比如《金子美铃童谣集》《给爸爸妈妈的儿童性教育指导书》都是这个类型。我如今更倾向于这个类型的工作,这与我个人偏好有关,以后可以单独写文讨论。
除了以上三种,还有第4种,那就是与熟悉的朋友的合作。
我如今合作更看中合作者是谁。如果是志趣相投的朋友,一起做大家喜欢的内容,不管做什么都会愿意。因为彼此具备信任的基础,那么在合作中,双方都可以更加无所顾虑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充分碰撞,共同成长,不会轻易因为利益问题结束合作关系,甚至连朋友都做不成。
所以,如果是不熟悉的作者,我会先从他们出版的目的为他们做一个初步判断,是否需要我作为独立策划编辑加入这个项目之中。
经过交流,有些作者对出书的要求和我的不同,那么我也会给出一些建议但不会合作。有的作者则并不了解出版里面的事情,他们会看不到独立策划编辑的工作价值,很可能忙活半天一场空。所以,我也要对我的工作做谨慎筛选,尽量避免做一些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也有一些朋友仅仅是被介绍来咨询(坦白说,没有介绍的情况下,很少做免费咨询了),那么哪怕是我感兴趣的选题,我也不会轻易提出合作。因为这样的关系不具备彼此合作的基础。
正因为每个选题或者项目都是全身心去投入,不想留下遗憾,所以我才会如此看中与谁合作,也会去衡量是否需要我来参与,并不是每个选题都有我发挥的空间,以及让我进步的空间。我对重复的事情比较排斥。
以上是从独立策划编辑与作者的关系去讨论的。其实独立策划编辑除了在图书内容上的编辑服务以外,对于熟悉的作者,我也在做类似国外的图书经纪人的工作。比如,为作品选择适合的出版机构,为作者审查版权合同,以及交涉稿酬之类的工作。在更加深入的合作中,还会为作者的与图书相关的职业发展方向提出建议、进行规划。
我知道,曾经有编辑做过某本畅销书后,单独签了作者成为其经纪人。但是很快又被作者炒掉了。因为作者认为,自己直接和出版机构合作就可以了。在国内,图书经纪人如果不够专业,的确价值感会很低。
为什么在国外尤其是欧美更加流行图书经纪人制度呢?
首先,国外一些作者并不喜欢直接与出版机构打交道,尤其是一些法律及经济上的专业问题。因为出版社编辑主要是站在出版方的利益角度的,而图书经纪人的利益是与作者绑在一起的,为作者争取利益就是为自己争取。
其次,国外出版机构的编辑工作也很忙,所以图书经纪人起到了初步的作品与作者筛选的作用。经过图书经纪人提交的选题申报,更加符合出版机构的要求。经纪人熟悉出版行业,所以也更知道各个出版机构需要什么。这样的职业分工,也让国外出版行业更加有效率。长此以往,很多国外大型出版社甚至只接收来自图书经纪人的选题申报。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欧美图书出版以原创图书为主,这与国内出版结构有显著区别。
虽然国内外出版结构不同,但是在原创出版领域,出版逻辑其实是一样的。独立策划编辑的部分工作和国外图书经纪人的工作是相似的,都在为出版机构提供更有效率的出版。
国外小的出版机构很少与图书经纪人合作,主要是为降低成本。而图书经纪人也很少首选小出版机构,是出于对销量的考量。
国内目前对图书经纪人和独立策划编辑的认知还比较匮乏,即使是一些大的传统出版机构仍然不清楚独立策划编辑的工作价值,有的甚至会觉得独立策划编辑是在瓜分利润,我觉得这是行业落后的一种表现。
正是因为存在大量版权图书,很多以版权为主的出版机构更加无法理解独立策划编辑的存在意义。但是,做惯了版权书的编辑除了上文提到的缺乏内容制作经验外,也相对缺少与原创作者沟通的经验。在他们的合作中,常出现两种极端情况,一种是忽略作者意见,把原创书当版权书去处理,编辑意见为主。之前我看过一个采访,一位资深编辑自信地说很少考虑作者意见,认为作者在图书编辑上不专业。另一种情况则是,全部交由作者来决定和解决,甚至营销上也希望作者为主导,认为签了原创作品就应该由作者多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