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债券之星
有用、有趣、有深度。本平台推送及时、有价值的债市资讯,包括但不限于债市晨报、周报、债市专题、行业动态及宏观经济数据分析等内容。重点提供中国银行间债市、交易所债市相关资讯介绍及知识培训,并提供金融创新品种交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央视财经  ·  两大央企重磅公告!多股涨停! ·  3 天前  
第一财经  ·  机票价不得低于200元?多家航司这样回应→ ·  3 天前  
经济观察报  ·  A股开盘:三大指数集体高开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债券之星

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债券业务发展调查

债券之星  · 公众号  · 财经  · 2017-08-19 17:33

正文

来源:交易圈

作者:中债登课题组


目前,中国债券市场已成为全球第三大债券市场。截至2016年年末,已有超过15000家机构在市场开立了债券账户,托管资产超过43万亿元。随着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快速发展和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以及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经营水平的提高和资产规模的增长,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参与债券业务的程度不断加深。

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债券投资的总体情况

截至2016年年末, 已有超过1200家农村中小金融机构 在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央结算公司)开立了债券账户,较2015年末增长超过20%;债券托管余额突破2.9万亿元,较2015年同期增长近30%;全年交易结算额213万亿元,同比增长32%。


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债券业务呈现出以下几个特征:

利率债券仍是主要债券资产。 受机构实际情况和监管要求的影响,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持有的债券资产仍以利率债为主。此类债券资产的安全性和流动性较高,能够满足机构的流动性管理要求,弥补机构信用风险识别能力不足的欠缺。截至2016年年末,在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持有的全部债券资产中,利率债券占比超过80%。

业务品种主要以回购业务为主,获利方式仍是持有到期获取利息收入。 部分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债券业务尚处于起步阶段,投资水平和对市场的把握能力仍有待提升。整体而言,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债券投资仍以持有到期为主,资本利得交易相对较少。以2016年农村金融机构债券结算情况为例,超过90%的业务为回购交易。日均现券交易超过一笔的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合计占比不足14%。

单个机构的业务规模仍相对有限,在市场中的散户地位明显。 以债券托管余额为例,虽然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开户数占全市场近9%,但其托管余额占比仅为6%,户均托管余额仅为22亿元左右。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需要加强对债券业务的重视程度,“抱团取暖”的业务模式值得推荐。

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发展债券业务的积极作用

(一)拓宽资金来源,优化资产结构。 目前,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主要是个人和财政存款,此类资金存在一定的短期性和波动性。同时,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只能被动接受资金的流动,无法实现对资金的主动性管理。债券发行业务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此种情况,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可以根据自身业务和市场情况,选择债券的发行规模和期限,实现对负债的主动管理。

(二)调节日常资金,避免出现流动性风险。 债券市场逐步成为机构调整日常流动性的重要场所,特别是IPO集中期及月末、季末等关键时点表现得更为明显。通过债券市场进行融资有便利性、及时性、灵活性和稳定性等诸多优势,债券是标准资产,机构使用债券进行融资省去了交易双方谈判、审核等相关环节。由于市场的结算机制主要是全额、逐笔、实时结算机制,所以可实现资金及时到账。根据市场现行规定,对于回购业务主要的要求仅有“最长不得超过365天”,这使融资双方可以根据自身需求确定融资的期限和成本。丰富的参与主体决定了市场资金整体处于一个相对平稳的水平,一般情况下不会因特殊时点而出现资金面大幅紧张的情况。

(三)适应利率市场化,增强未来竞争力。 银行间债券市场自成立以来,秉承市场化方式运行,债券价格走势及资金成本完全取决于市场的实际情况,因此,能够成为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了解并适应利率市场化环境的重要途径,为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增强竞争力打下基础。

(四)提高经营水平,促进业务升级。 债券市场作为全国性的资本市场,价格波动受到全国经济环境政策和其他资本市场的影响,参与债券市场能够促使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高管了解国内外经济情况及其他资本市场的走势,促进业务的健康发展。

(五)拓展经营范围,应对经济波动。 集中地域的经营模式使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对本地经济的运行情况和企业经营状况有着深入的了解,但也可能使部分机构与所在地区的大型企业和政府产生密切关系,通过各种渠道将资源向单一或几家企业倾斜,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机构业务过于集中的局面。债券市场是全国性的市场,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通过投资不同地区企业所发的债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经营活动的跨区域性,减轻所在地区经济波动给机构带来的影响。

(六)提升资产管理水平,助力经营转型升级。 随着金融体系的丰富和发展,中间业务特别是代客理财业务很有可能发展成为机构新的盈利点。债券资产作为标准化资产,兼顾了安全性、收益性和流动性,适合现阶段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投资需求,能帮助机构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提升标准资产的管理能力,为进一步提高非标资产的管理水平打好基础。

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债券业务存在的差距

(一)信用风险识别能力还需加强。

发行人方面,随着债券打破刚兑态势的延续,发行人信用风险已成为债券投资过程中的重要潜在风险。 部分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尚未建立针对债券发行人的内部跟踪评价机制, 识别发行人风险时仍以外部信用评级为准,但目前的外部信用评级又存在一定的“虚高”和时滞性。根据中央结算公司的统计, 目前银行间债券市场有超过一万支债券的外部评级高于中债市场隐含评级, 市场参与机构仅依靠外部评级进行风险识别,可能存在一定的潜在隐患。

交易对手方面,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受交易规模小、交易频率低、从业人员圈子不够广等因素的影响,难以与大型金融机构直接进行交易,这就造成其可能会面临一定的潜在风险。同时,如果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缺乏科学的对手方授信体系,则此类风险更易出现。

(二)局部流动性风险需持续注意

就个别机构而言,在业务开展、市场地位、同业救助等方面的一些潜在问题需要注意。

业务开展方面,部分机构为了获取较高的投资收益,往往会加杠杆投资。 此种交易模式对于有效利用资金、扩大投资收益有着积极的意义,但若杠杆率控制不严、投资杠杆过高,可能给机构带来潜在风险。个别机构对于融资期限缺乏合理安排,还款日过于集中,对流动性管理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市场地位方面,部分机构受外部因素影响,直接从大型金融机构持续获取所需资金的难度较大,被迫从市场寻找“二手”资金,但此类资金的弊端明显,每日融出的资金规模不固定,且融资期限相对较短。 部分交易是撮合交易,价格相对较贵,到账时间没保障,这些因素给机构的流动性管理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同业救助方面,目前的同业救助组织仍以自发的民间组织为主,组织机制松散,保障能力不足,一旦出现流动性风险,只能通过机构自救和同业市场拆入资金的方式解决危机。

(三)其他方面的差距有待弥补。

管理制度方面, 一是授权制度,即不同层级的人员拥有不同业务品种和交易规模的审批权。 虽然诸多机构已经建立了授权机制,但授权的科学性与大机构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二是内部风控制度,作为内部风控制度的基本内容,双人复核制度和前后台分离制度是商业银行投资业务平稳运行的重要制度基础,但现阶段个别机构还存在走过场的情况。 三是逐日盯市制度,逐日盯市制度在风险防控、会计处理、绩效考核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对于交易业务而言,建立逐日盯市制度可以有效反映持有债券的实际价值,使机构能够第一时间根据市场变化对投资进行调整;对于回购业务而言,建立对担保品的逐日盯市制度可以有效保证担保品的实际价值,避免因对手方违约而出现损失。

人员队伍方面, 部分机构由于对债券业务的重视程度不够, 尚未建立有效的专业培训机制,人才成长难以跟上市场的变化情况。 有些机构为了快速提高本机构债券业务的管理水平,从市场招聘债券业务专业人才,为机构建立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体系创造了条件。但有些机构尚未充分利用此契机构建人才队伍,对引进的人才过度依赖,一旦引进人才离职,会造成业务量断崖式的下跌。

内部管理系统建设方面, 一是部分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未建立内部债券业务管理系统,人员权限的分配,业务的复核、审批、记账、对账等仍由人工完成;二是有些机构虽然建立了内部债券业务管理系统,但在系统定位、功能全面性、流程科学性等方面仍需改进,系统尚难发挥最大效力。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