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目前溶出曲线的研究目的是用溶出曲线反映
API
粒度、晶型、生产工艺及制剂处方组成等差异对产品质量的影响,区分固体口服制剂的内在品质,用体外溶出实验代替体内外相关性对产品质量进行分析,是批间质量控制的重要工具。除了制剂的硬度、粘合剂、崩解剂、辅料分子量等内在因素对溶出有影响之外,还有不少外在因素会对溶出曲线实验造成影响包括设备、溶出介质
pH
值、温度、脱气等因素。
桨或转篮的晃动会改变溶出杯中的介质的流体动力学性质,改变流体的运动状态及通过固体表面的流体的剪切速度,从而影响溶出速率;另外搅拌装置与介质静止时表面的夹角变化较大时,搅拌时溶出介质呈不对称流动,从而影响实验结果。
若溶出介质为缓冲溶液,其
pH
值在规定值的
±0.05
范围内波动是可以接受的。当用水做溶出介质时,由于水的批间差异,并且水作为溶出介质不具有缓冲能力和
pH
值不易重现,某些
pH
敏感型药物在水中的溶出波动性可能相对较大,导致实验结果不易重现,因此
Noory
等人建议不要使用水作为溶出介质。
目前溶出实验时通常会将取样针置于溶出介质中,若取样针直径太大会对溶出结果产生影响,
Wells
发现当取样针直径为
1.5 mm
时对溶出速率仅产生很小的影响。使用自动溶出仪时,为了防止取液管路被辅料或者微丸堵塞,通常会在取样针上安装插管过滤器(如图
1
所示),由于其直径比取样针直径大,表面积比较大,会影响图
2
蓝色矩形区域内(示意图,不代表具体位置)的流体状态,
使得滤器下部和侧面的流体流动受阻而影响溶出,亦或者颗粒随介质在溶出杯内循环运动时部分颗粒进入插管过滤器内部,滤器内颗粒在滤器局部溶解,从而影响溶出结果。
图
1
插管过滤器
图
2
介质循环及滤器放置位置
溶出介质的温度每发生
1
℃
的变化,溶出速率会产生高达
5%
的变化;还有人认为补充的介质与溶出杯内介质温度不一致时会影响流体的性质。因此不建议采用溶出仪以外的加热方式对补液介质加热,以免引入控温不准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溶出实验过程中溶出介质中的水会蒸发,蒸发速率取决于实验室的温度和相对湿度。在干燥的实验环境中,溶剂损失了高达
15mL
。为防止此情况的发生,实验期间应盖上防蒸发的塑料盖。
对于难溶性药物,在其研发过程中通常会对
API
的粒径分布进行考察亦或是制备成纳米晶然后做成制剂(例如非诺贝特)。在难溶性药物溶出过程或某些剂型剂量倾泻实验中,取样时可能会将药物晶体吸出,过滤时滤膜将药物晶体拦截住,截留在滤器内的药物晶体在残留溶出液中继续溶解,使后续的溶出样品结果偏大,甚者导致累积溶出度远远高于
100%
。
通常气体在水中溶解度与水温、水表面总压、气体分压等有关。对于某一物理条件下,气体在水中的溶解会处于物理平衡状态,改变其物理条件后,物理平衡状态被打破,使气体溶解度增大或减小。
有文献报道溶出介质中气体对片剂的溶出有影响。溶出介质若未进行脱气,在实验进行过程中可能会有气体溢出,溢出气体则会对溶出结果产生未知影响。介质中的气体可能是以以下方式破坏溶出介质流体的平衡状态:
•生成的气泡上升至液面,在上升过程中的无规律性影响介质流体状态;
•溢出气体与崩解后的颗粒结合,使颗粒之间发生富集,减小了介质与颗粒的接触面积,从而降低溶出;
•溢出的气体以气泡形式吸附在溶出杯内壁上或桨的底部,由于吸附具有随机性和不对称性,吸附在内壁上的气泡对溶出介质的流体状态产生不对称、随机性干扰,使得颗粒不能均匀的分布;
•当气泡吸附于片剂崩解后颗粒的表面时,增加了颗粒所受的浮力,将颗粒转运至介质流动较快的区域,会加速药物溶出;
•在片剂崩解前气体吸附至片剂上,降低了片剂与溶出介质的接触面积,改变了片剂崩解和解聚的过程与速度,使得崩解颗粒在溶出介质中随机性分布。
进行溶出实验之前通常会对溶出介质脱气,不同的脱气方式或脱气程度可能会导致溶出结果偏大或偏小。脱气程度较差时溶出过程中气体从介质中溢出,生成气泡。当气泡吸附在转篮的表面或者在片剂与介质之间形成气态物理屏障,则会降低药物的溶出。当脱气失败时,会出现图
3
中所示的现象,若出现
3
-A
在转篮内部出现气囊状气泡时可能会使溶出速率降低
50%
之多,而出现此现象时实验结果视为无效,实验人员应记录实验现象,并将对应组数据舍弃;若出现
3-B
在转篮底部生成气泡,转篮转动时气泡可能会消失,若气泡在实验过程中生成或消失,实验人员应对此现象进行记录,与未出现气泡组数据进行比较。
图3
桨法溶出试验中有时会出现的气泡情况(A和B)
当用桨法进行溶出实验时,有时会在桨的底部生成气泡(见图
4
,红圈为气泡示意图),生成的气泡吸附在桨上。若在实验开始前发现生成气泡,出现此情况可将桨提出液面,然后慢慢将桨再放回溶出介质中即可排除桨底部的气泡。
图4
浆法溶出浆底部出现气泡
进行溶出实验之前通常会对溶出介质脱气,溶出介质脱气方法如下。
加热并抽真空抽滤
USP
建议的脱气方式
-
加热并真空抽滤:将溶出介质加热至
45
℃,然后用
0.4
5 μm
滤膜真空抽滤,并搅拌
5min
,将溶出介质加至溶出杯中(桨
/
篮应处于关闭状态,直至开始实验)。温度不得降至
37
℃以下,此脱气方法能够将溶解气体降低约
85%
,足以确保空气不会影响溶出结果。
加热脱气
一些实验室将规定体积的
40
℃溶出介质加至溶出杯中,待介质温度降至
37
℃时,开始启动进行溶出实验。
真空雾化脱气
1978
年
FDA
公布了令人满意的脱气方法,如图
5
所示。
该法在
18~22
英寸(汞柱)真空度下,通过雾化喷嘴将介质雾化,介质雾化后释放溶解的气体。将盛有介质的容器密封,经此法处理的溶出介质可在
2~3
天内供溶出实验用。
图
5
由
NCDA
研发的脱气系统
薄膜抽滤法脱气
薄膜抽滤法脱气,此法将图
5
中雾化喷嘴改为微孔滤膜对溶出介质脱气,同时还将介质中不溶性颗粒除去。溶出介质在真空系统中使气体溢出的同时还使介质冷却
。研究表明采用薄膜法脱气时,介质温度约会降低
1.58
℃。因此可将溶出介质预热至
39~40
℃,然后采用此法脱气,将脱气后介质加入至溶出杯中,温度降至
37
℃时开始实验。
氦气脱气
在溶出介质中不断通入氦气,氦气将溶出介质中的空气带走(残留在水中的氦气极少),该法脱气效果好、速度快,但因氦气价格较贵,很少采用此法。
煮沸脱气
将水加热至
100
℃后煮沸
15 min
进行脱气。煮沸脱气可用于水作为溶出介质脱气。但不能对配制好的缓冲盐溶液煮沸,煮沸脱气需要在配制溶出介质之前进行。用不同浓度的乙醇溶液进行剂量倾泻实验时,乙醇为挥发性组分,应脱气后再配制。
在仿制药处方、工艺研发过程中除制剂本身存在问题,制剂外在因素也会对溶出产生影响,本文主要对影响溶出实验的部分外在因素进行了讨论,同时为大家的溶出实验提供部分参考,不足之处,请批评指正。
药事纵横——药品研发的信息窗,我们的网址是www.pharmaguider.cn,
点击原文链接可直达我们的首页,我们期待您的光临。
药事纵横是一个开放,由自愿者组成的团体,现有成员14名,分别为Voyager88,雷诺岛,三分话,Herman,Mzwinsunny,文竹,duke,巉巉之石,蓝色枫叶,ISAL,海角边,冯姝婷,yhqqqqq,陈小牛,欢迎有志之士加入我们团队。投稿、加专业微信群【合成、制剂、分析、注册、BD、一致性评价】请加微信442015666,QQ群:22711855/22711679(限加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