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BIE别的
VICE是全球最大的青年文化媒体公司。这里有身临现场的体验报道、被忽略的群体、刺激你思考的不同角度、令人不适但真实的社会观察、以及题材多样的纪录片和在线视频。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参考消息  ·  加沙!贝鲁特!德黑兰…… ·  2 天前  
参考消息  ·  爆款频出!中华文化再度海外“圈粉” ·  2 天前  
参考消息  ·  “中方正在研究,将慎重作出决定” ·  3 天前  
卢克文工作室  ·  欧美经济大溃败?!1000多的进口美丽诺10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BIE别的

所有正在被自杀念头折磨的朋友不妨尝尝这碗毒鸡汤

BIE别的  · 公众号  · 国际  · 2017-05-02 13:42

正文


在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自杀的念头又一次跳出了脑海。是的,自杀念头或是想法(suicidal ideation or thoughts)。这是现代关于自杀比较权威的一种分类,在自杀的所有行为中,自杀念头和想法算是危险系数最低的,但即使如此,心理学界对于有自杀念头和想法的人都会采取积极干预。再往深走,是有了自杀念头之后有具体的方案和倾向(suicidal intent and plan),程度更严重的则是自杀企图了(suicidal attempt)。

我在十六岁那年第一次出现了自杀念头和想法,在随后的一年中越演愈烈,有了明确的自杀计划和方案,但是在即将企图自杀的时候没有实施。这差不多是12年前的往事了,我自己的保护机制一直在回避那段历史,所以很多细节都模糊了。但是我记得当时本来是准备开煤气自杀,或者是像《挪威的森林》里那样用汽车尾气。之所以没有实施,似乎因为当时上网搜索一下,发现万一没有成功会变成残废,这样真是得不偿失。而其他成功率比较高的方式,由于没有渠道接触到它们而无法实施(比如在中国买不到枪,谢天谢地)。总之就是十几年来,在没有外界的帮助下,我糊里糊涂就这么一步步走了过来。

但是所有自杀幸存者或是康复者都不是一次性变身正能量小超人的。可以肯定的说,有过任何自杀历史的人,都拥有比其他人更容易在未来企图自杀的机率。我在过去的这些年里,即使没有了自杀计划和方案,但是自杀念头还是会时不时地跳出来。然而,我这种负能量满满的人偏偏还喜欢看毒鸡汤 —— 我不是跟自己过不去,但毒鸡汤其实反而能给我力量。

这几年反鸡汤文化特别流行。明明生活跟坨屎一样,明天一觉醒来,世界不会因为我的热爱有一丝的改变,何况那些正能量榜样还时不时被扒出来是靠祖上和干爹发达的 —— 这么丧的现实,谁还会相信那些鸡血正能量啊?你看我,差不多隔三差五的就有想死的想法,时时被负面情绪包裹,你非要告诉我一切都会好起来,我就只想给你一个白眼。

这却是毒鸡汤最吊诡的地方。当我意识到:妈的生活就是这样,那么多人原来都活得那么烂,可是大家都还是那么丧气的活着,这反而能治好我的负面情绪。

我生活在国外,是一个家庭心理治疗师。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我总是担心自己的水平不够,不能给客户很大的帮助,可是我导师对我说的最安慰的一句话居然是 “Trust me, you can do nothing worse(相信我,你不会让 TA 们变得更糟糕的)”。的确,我最担心的不就是我花了半天力气一点用都没有吗,而导师的意思是即使一点用没有,更糟糕的情况也不是我造成的,我们也无能为力,nothing can get worse!这就是典型的毒鸡汤,灌给你的不是正能量,而是令人清醒的现实,给你一耳光的同时,让你不必再心存幻想而无端焦虑,专心该干嘛就干嘛就好了。

《广告狂人》语录,来源豆瓣,翻译:“我活的就像没有明天,因为就是没有”

最近几年流行的美剧也是这种毒鸡汤德行,差不多主人公都是一路开挂不作不死的,比如美国版的《无耻家庭》(Shameless)。你看那一家子,一路搞事,一路努力,但是好像生活却总是没有一点起色,可这不就是我们爱 TA 们的一点么?TA 们和我们好像,每次那么努力,但是又常常在黎明来临之前自己把一切搞砸,然后一个人对着空白发呆,感叹这就是生活。还有美剧《广告狂人》(Madmen),主角唐恩(Don Draper)也是代言那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气质,明明手握如此美好的生活,可是却偏偏由于自己童年的经历和自我身份的谎言,作天作地。当然,还有很多公众号都推荐过的一部动画,《马男博杰克》(Bojack Horseman),主角简直阐释了毒鸡汤文化的精华。通篇三季就在告诉你,即使你努力得到了你想要的你也不会快乐,因为你不满足,因为你搞不懂生活的意义,因为你不快乐的童年,因为你破碎的原生家庭关系,或者就像男主好友 Todd 说的:因为你就是你,注定永远也不会快乐。

《马男》截图,来自豆瓣

我最近接触了《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简称 DSM,由美国精神医学学会出版,是一本最常使用来诊断精神疾病的指导手册)。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上面描述的影视作品主人公们的行为特质多多少少符合边缘性人格障碍的诊断描述。看看大家热爱的马男吧,努力避免自己被抛弃(真实或想象中)?Check。非常断裂的自我认同,持续不稳定的自我形象和自我感知?Check。自我毁灭性的行为,比如乱性,暴食,抽烟酗酒嗑药,不顾后果地开车?Check。显著的情绪不稳定,比如偶发的焦躁不安,通常性的持续几小时甚至几天的焦虑?Check。持久的虚无感?Check。还有压力导致的疑神疑鬼,很严重的社会分离现象?再符合不过了。

其实,就算你发现自己其实和里面的那些描述十之八九好相似,也不意味着什么,边缘型人格障碍的诊断不是那么简单的。可是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有无法释怀的一些坎儿,然后在这个世界中,在某个时刻,成为了一个边缘人。因为我们的回避,因为我们非常低的自我认同,因为我们的自我堕落,因为我们的焦虑、空虚、社交恐惧 —— 可是,突然有一天,这种边缘性居然成了流行文化卖点。网络上铺天盖地的毒鸡汤段子和影视作品,一夜之间,似乎让我们看到和我们一样的 “边缘人” 无处不在。大家都经历着一样的自我毁灭情绪,忽然满大街都是丧逼。

《马男》截图,来自豆瓣

看看这几句毒鸡汤:“出身不好的限制也不光是平台问题。出身不好,说明你父母混的也不怎么样,也许你基因里就写着 ‘不行’ 两个字”;“一些人的情商比较低,没法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只能一直以最真实的自己面对世界”;“人生的自由和无限可能性都是错觉。每个人都被社会压力,亲近的人和自己束缚的死死的,每天做着自己一定会去做的事情”。有没有觉得字字诛心?好像总有一部分是在说我们自己?可是当人人都在转发,这种以毒攻毒的模式,恰好给了我们这些自以为被世界伤害的不得意者一面用以舔舐伤口的镜子。是的,就是那句成语,“自怨自艾”。可是在自怨自艾是我们这些矫情的小公主们最后的自留地,最后的自尊所在。我们乐于偷偷地和一群陌生人贴上一个标签,然后告诉这个世界,我就是这么烂,又怎么样?你看满世界明明都是和我一样的丧逼。

十七岁那年,我有了一个想要结束自己生命的计划,因为觉得自己样貌不行,天赋一般,家庭出身一般,然后苦恋了女神三年结果发现自己是一名基佬。当时我觉得上天真是对我一点都不温和慷慨,而且人生怎么那么讽刺。当时没有死就说先等一等,这一等,就是十几年。这十几年间发生了很多变化。我出国深造,找到一份比较满意的工作,可是总是在一些时候,我会不停地想自己搞砸的一些事,失去的朋友,觉得这个世界没有人会爱自己,觉得不管再怎么努力,有些东西就是无法得到,觉得梦想这东西就是不存在的,然后躲进角落消失一段时间。每每这个时刻,看看毒鸡汤,我会觉得比起梦想,这个世界确实是物质主义的,毕竟上帝都死了好几个世纪了。看看马男什么的毒鸡汤电视剧,发现其实不搞砸的人,才是边缘人;再看着网上热门的毒鸡汤段子转发,发现每个人都是用这种戏谑的方式生活。真正的生活,就像伟大的现实主义小说,都非常的讽刺。

是的,我就算再自省也还是不小心就拿自己当宇宙中心。别装了,你多半也是。那我们为什么要去相信一些虚无和不搭嘎的东西,相信坚强、决绝、乐观、宽恕 —— 我反正没把握做到。我们很多人都知道生活的不如意和艰难,那么多的难以控制,真的很累,我们往往一厢情愿,有时候自己造成失望和绝望。可是,即使我认识和承认到这一点,也不会让我变得更好。还不如用毒鸡汤以毒攻毒,就让我承认现实的残酷,然后在残酷的现实中用我自己的节奏变得一点点强大。这反倒是种温柔和善意。

《马男》截图,来自豆瓣

这个时代里,西西弗斯推石头这么丧逼的事(希腊神话中人物,他被冥王哈迪斯惩罚,必须将一块巨石推上山顶,而每次到达山顶后巨石又滚回山下,如此永无止境地重复下去)都可以被解读为 “理想主义” 和 “乐观主义”,那我们就更需要毒鸡汤来使自己在各种糖浆一样的成功学叙事中保持清醒。

Stay awake, stay unhappy,这样才不会被齁死。这才叫活得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