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十点读书
深夜十点,陪你读书,美好的生活方式。好书/故事/美文/电台/美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京报书评周刊  ·  拒绝“简化的历史”:《守夜人》中的创伤与疗愈 ·  3 天前  
新京报书评周刊  ·  荷兰出版商将推出使用人工智能翻译的小说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十点读书

读一所名牌大学,到底有什么好的?

十点读书  · 公众号  · 读书  · 2016-12-13 22:01

正文


点上方绿标即可收听主播韩星朗读音频

文 | 李柘远

是啊,为什么一定要上一所好大学呢?


北大、清华、哈佛、耶鲁这些地方,就那么值得人们前赴后继地向往甚至膜拜吗?如今“学历无用论”已不是新鲜事,既然这种观点获得关注乃至认同,就一定有它存在的道理,对吗?


比如,最显而易见的是,当今很多商界精英、行业领袖都没镶过顶尖大学的金边:马云,马化腾,董明珠⋯⋯更别提文艺圈的一众人生赢家了。而比尔•盖茨和扎克伯格即使进了哈佛,也是在辍学之后才开创了各自的商业帝国。


且慢,请让我捋一遍“学历无用论”的逻辑:因为学历和往后人生的“成功”没有必然挂钩—所以学历并非必需—所以在哪儿拿到学历就没那么重要—所以好大学也就不是非读不可了。




可是等一等,读大学,难道仅仅是为了给以后的事业做铺垫吗?上学,什么时候被简化成了如此功利的一件事?


让我们暂且抛开“成功”不谈—忽略“为以后的事业发达增添砝码”这件事后,读一所好大学,到底对一个人有什么实实在在的好处?结合耶鲁求学经历,我想聊一点自己的拙见。


-01-

好大学不只教你知识和技能

更教你怎么学知识长技能


在名牌大学读书几乎没有不累的。这个累,是苦心志,是劳筋骨。其实,名牌大学和普通大学用的教材很多时候大同小异,这也意味着所学知识的内容与难度并不存在天壤之别。


经济专业的学生都要从微观经济的供需关系曲线学起,英美文学专业的同学也都要读莎士比亚。


我认为,优秀大学和普通学校在学习上的关键性差异,不在于“学什么”,而在于“怎么学”—学习的方法和过程,有时真的很不一样。


同一个知识点,普通学校的学生可能只掌握了皮毛,背一背概念,练几道习题,浅尝辄止;顶尖大学的学生却可能通过教授讲解、小班讨论、课外研究、文献阅读、论文撰写等多种方法,很深刻立体地消化一个知识点。


在耶鲁,每篇论文都可以写得艰苦卓绝。为了理出一篇论文的arguments(论据),我经常要干掉几本书、跑上几次图书馆、查过几回期刊数据库,有时还需要和教授面对面交流观点。


写的过程更是丝毫不能马虎,文章逻辑、遣词造句等方面都需要“庄严”对待;引用别人的观点和数据时,必须仔细做好注释、写全“参考文献”,否则就算抄袭,可能被追责。


有些大四学生甚至会用一整学期来“憋”一篇毕业论文。当终于得到教授的肯定时,我有两个大四好友竟然当场喜极而泣。


经历这么多的“折磨”与历练,有必要吗?作为过来人,坦率讲,当年熬夜苦读时,确实有过累得想骂人的时候。但学习之后的成就感和长进,就好像品过好茶后的无限回甘。


知识学得很扎实这点自不用说,更重要的收获,还是通过深度学习所提高的各种能力:阅读力,写作力,分析力,批判性思维等等。这些能力综合在一起,就加强了一个人的自学力。


而好的自学力不但在读书时有帮助,在未来几十年职场的摸爬滚打里,也会使一个人获益无穷。


-02-

好大学,好在气场


二十岁出头的年轻人,三观尚未完全形成,性格也仍有可塑性。在三观稳固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受到身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若想当一个优秀的人,就最好多和比自己优秀的人在一起。




好大学,关键的“好”在于“人”好。没有一所好大学不是人文荟萃、牛人辈出的。


在人才济济的校园里待四年,你会接触到各式各样的人才,通过和他们一起上课、写作业、运动、聊天、旅行、谈恋爱,你将一直被他们的正能量气场笼罩,不知不觉汲取到他们的优点,逐渐变成更好的自己。


耶鲁四年,让我倍感荣幸的一大收获,就是与一群“超级厉害”的人成为师徒、同窗和校友。


我和这些厉害的同学一起揉着惺忪睡眼去赶清晨第一堂课,在图书馆啃书到天亮,在星期五晚上的大派对上喝酒唱歌,在周末乘火车去纽约逛博物馆和艺术馆⋯⋯我们探讨政治民主、生物实验与伦理道德、同性恋权利等深奥话题,更会一起在星空下畅想人生未来。


每个耶鲁学生都在释放着积极上进的气场,在友好和谐的气氛里你追我赶。和这样一群人在一起,压根不敢偷懒,更不可能颓废。


那些家世显赫的学生,也丝毫没有纨绔子弟之气。从他们身上,我感受到了低调、谦逊、彬彬有礼。


耶鲁的教授们,是一群实力引领学术界,影响力延至政商、文艺等各个领域的牛人。大学四年里,我有幸跟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施勒教授学习“金融市场理论”,同摩根士丹利亚太区前首席经济学家史蒂芬•罗奇教授讨论中国未来的经济走势,向著名的耶鲁大学投资办公室首席投资官大卫•斯文森教授讨教投资秘籍。


除了上课时能近距离接触传说中的各位“人物”,我还有幸和教授们在生活中切磋交流:跟日文教授学习剑道,到德国籍的历史教授家里啃猪手喝黑啤,帮英文写作课教授打理后花园的花花草草。


因为四年的同学情谊美好而难忘,大家在毕业以后仍旧保持着密切联系,以耶鲁校友身份为傲。不夸张地说,地球的每个角落都有耶鲁人在积极改变着这个世界,哪怕是一座只有两个耶鲁毕业生的小镇,也可以成立一个校友会。


而纽约、旧金山、伦敦等欧美大城市,更是有成千上万耶鲁人,从近百岁的老翁到二十多岁的小伙都活跃在校友活动中。


毕业后我喜欢穿着带有“YALE”四个粗体字母的耶鲁汗衫出游。而这个耶鲁人的标志,也几次帮我邂逅校友。有次去北海道的函馆旅行,穿着耶鲁汗衫在漆黑的山顶看夜景时,走来一位日本老先生。


激动地用英语问道:“你在耶鲁读书吗?”听闻我刚从耶鲁本科毕业,他更加激动地握紧了我的手,祝贺我完成学业,“我是1972年从耶鲁毕业的!”


在这座偏远的日本小城偶遇大学长,我也很激动,用日语跟老先生聊起耶鲁往事。临别前,老校友递给我一张名片—原来他是三菱集团一位刚退休的高管。“Leo君,下次来日本,只要你在东京,就要联系我哦。”


总之,若想在青春最好的几年里,结识一群高智商、高情商的人,和这群人成为朋友/事业伙伴/爱人,让他们给你带去源源不断的积极影响和改变,你就应该努把力,考上一所好学校。


我相信,哪怕是只有一丁点上进心的同学,也希望与优秀的人为伍,而不是和沉浸在终日打游戏吃泡面、发自拍修美颜、恋爱对象换不停、浑噩度日胸无大志的同学玩在一起吧。


-03-

名校→更好的平台

更多的资源→离“成功”更近


如果使人受益一生的学习能力塑造和出类拔萃的师生这两点“好”还不能说服你下决心为名牌大学的入场券拼一把,那么我们再聊一点实际的“好”。


好大学带给学生的机会和资源往往是顶尖的。而抓住一个好机遇,你的起点就可能比别人高一截,毕业后直接进入人生发展的快车道。


好大学,好平台,好机遇—这点其实不言而喻,但我还是想分享一个在耶鲁的小故事。


每年夏天,华尔街的几大投行都会录取一些大三升大四的实习生,把他们分配到投资银行部、股票销售与交易部、研究部等部门实习8-10周。


实习生最多能拿到一笔相当于人民币八九万元的薪水,表现优秀的还能提前获得全职录用。这么好的香饽饽,自然受到一众大三学生的争抢。


实习面试开始前,几大投行的招聘团队通常会举办宣讲会,跟申请者“亲切见面”—告诉学生们投行是干什么的、“高大上”在哪里。


那年9月,高盛、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瑞银等几乎所有投行陆续造访耶鲁。


他们派出的公司代表,从大老板到初级分析师,也多是耶鲁校友,与学生们“唠嗑”时毫无距离感,除了分享正经的实习申请秘籍外,还会聊聊哈佛耶鲁橄榄球赛胜算、耶鲁最好吃的食堂,甚至当年曾有过的校园罗曼蒂克。


与我同届的一位高盛实习生来自美国南方一所普通大学,从大一便开始积累银行、证券公司的工作经验。平心而论,他能力出众,踏实肯干,绝对不输给任何一位常春藤大学的实习生。




可他费了比我多得多的努力,才换来实习机会:没有一家投行到他的大学开宣讲会,他只得数次请假飞到纽约,参加各大投行在华尔街总部的“集体宣讲会”(面向所有院校学生开放)。


作为耶鲁学生,我比他幸运、幸福了许多。除了让学生们在家门口参加宣讲会之外,数家投行为进一步表达诚意,还在耶鲁组织了几十场一对一的coffee chat—员工请学生喝咖啡(注意,是投行掏腰包),为他们的实习申请出谋划策。


高盛甚至专门请华尔街著名的金融培训师到耶鲁,给学生们上课,一切免费。首轮面试,一些投行更是将考官团队“运”到耶鲁校园,免了学生们赶火车去纽约的麻烦。


而普通学校的同学呢?“抱歉,我们不会在你校组织现场面试。”“抱歉,我们没有针对你校学生的实习培训课。”“抱歉,你需要自行预订航班飞到纽约面试。”


故事讲得有点啰唆,但只是希望把名校学生得到的各种“优待”毫无保留说出来。老实说,写到这里,我真有点为普通大学的精英们抱不平—你们很努力、很优秀,也许比名校学生更出类拔萃。


可因为你们的学校在名气和资源上不够给力,所以没法给予你们一个高平台、一条快车道、一份加速度。


我们无法撼动这个现实,但我们可以绕过它—凭努力,考进一所好大学。同样优秀的两个人,那个拥有更好平台的人,往往会有更大的胜算,不是吗?


回到文章的最初—上一所好大学,有什么好的呢?


希望上面的三点,给出了一部分答案。


大多数人一辈子只会读一次本科,有的人会再读个硕士/博士。一生就这一次,那么为何不上个好学校呢?况且,好大学还有很多其他“好”:更棒的伙食,更美的校园,更多的奖学金⋯⋯上大学,真的不只是为了拿学历,而更是为了—变成更好的自己。


内容简介

本书是“90”后双料学霸李柘远写给年轻人的人生使用手册,内容囊括求学中遇到的趣事,工作中遇到的瓶颈以及自励心的建立。是一部少见的励志与趣味并存的散文集。


-背景音乐-

萧敬腾《我的大学》

-作者-

李柘远,90后,辞去高盛百万年薪工作,参与创办了基于互联网共享经济模式的旅行公司——牛游果,任首席运营官。2016年3月底,被哈佛商学院录取并获得奖学金,是本届中国大陆新生中年龄最小的一个。十点读书经授权发布本文。

-主播-

韩星,郑州新闻广播主持人。用声音记录生活,遇见最真实的自己。一个好声音的公众号:韩星(ID:blingblingmusic)新浪微博、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韩星de音乐世界。

回复“晚安”,十点君送你一张晚安心语,祝好梦

↓点击本文底部阅读原文查看【十点读书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