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耕莘剧团正式改名为兰陵剧坊,以求从全新的角度出发,如同兰陵王的故事一样,对当时台湾剧场现状的一种反抗,以变革精神挑战传统制式的东西。
同年的7月15日,对于台湾现代戏剧的发展来说,是个极为关键的日子,当时担任“话剧欣赏演出委员会”主委的姚一苇,在那一天推行了第一届的“实验剧展”。在这次实验剧展上,兰陵剧坊的集体创作演出《包袱》,金士杰编导、结合了现代和传统的作品《荷珠新配》与其他3部其他团队的作品一起被展示到了大众的视野中。
《荷珠新配》的主要灵感来源是经典的京剧传统剧目《荷珠配》,但是在演出内容以及形式上,金士杰完全跳脱了传统戏剧的舞台语汇,同时也重新撰写了具有传统味道的现代戏剧台词。这部作品在第一届“实验剧展”上获得巨大成功,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金士杰说:“很多业内的专业人士认为在台湾已经太久没有出现这样的画面了,加上当时的媒体非常的帮忙,很多报纸、杂志都以我们为封面,大家都感觉自己一夜之间成为了明星。”
后来很多评论人称,兰陵剧坊和《荷珠新配》的成功,开启了台湾的小剧场运动。在金士杰看来,当时在台北剧场还是一片荒漠时代,没有任何好戏出现,但放眼小说、美术、摄影界都有很多新一代的艺术家新的观念、新的手法出来,偏偏戏剧界没有。他认为“《荷珠新配》出现的时间点,算是幸运,处于一种大旱逢甘霖的时期。如果单凭这张成绩单来看,那么高的分数是媒体跟舆论对于我们的欢迎和鼓励,其实超过了实际的分数。”
兰陵剧坊在建团的十年间,除了《荷珠新配》和《包袱》外,陆续上演了《猫的天堂》《家庭作业》《悬丝人》《社会版》《家家酒》《黎明》以及在创团40周年时重新演出的《演员实验教室》等多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