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校长传媒
《新校长》杂志定位于学校教育创新的实践、理论、政策及策略解读,以教育现场深度采写报道及综合案例呈现为主要特色,从教育现场的情景问题出发,取学校内外多元角度,本土海外两重视野,为学校管理者提供创新实践的理论梳理、方法建构、资源链接。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新校长传媒

北京育英:打破小初高“隔断”,真正发挥12年一体化的教育格局 | 头条

新校长传媒  · 公众号  ·  · 2019-01-11 06:58

正文



学校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地方,

也应该是学生寻找同伴、学会交往和合作的地方。


//////////


7年前,北京育英学校虽然涵盖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但过去是小学、中学相对独立管理。


2011年,于会祥上任北京育英学校校长。曾担任多年初中校长的他,对育英这所十二年一贯制公立学校的第一印象,是“封闭”。


虽然都在一所学校,但小学部、初中部、高中部各自封闭:


每个学段都有自己独立的管理班子,班子与班子间几乎没有交流;


每天上学放学,小学中学必须各走各门;


各学段的学生间更是互不来往,因为学校有一条规定:学段之间的界限,互相不能逾越的……


有形的无形的“楚汉之界”,将同一所学校的孩子、教师按学段,封闭在各自的世界里。


十二年一体化的教育本是非常科学的学制模式,其最大的优点是连贯性比较强,有利于实现小学、初中的有机衔接;能够系统规范地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而且有利于学生适应不同学段的学习,解决初中阶段时间紧、课程多、负担重、质量低的问题,减轻学生学业负担。


换言之,从6岁到18岁,当孩子们在同一个环境里学习、生活,更容易培养良好的习惯,形成正确的文化认同。


育英的改变,就从打通“隔断”、成为真正的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开始。

  

5个校园新广场,成为不分年龄、学段孩子的“疯狂世界”

  

从2011年起,育英修建了7个广场。


2个体现育英特有的红色系列广场;


5个用校园植物命名的广场:银杏广场、山楂树广场、白玉兰广场、碧桐广场(校友广场)和翠竹广场;


摄影/郝羿


5个以学生喜爱的“育英梦”来命名的花园:听梦苑、筑梦苑、圆梦苑、追梦苑、逐梦苑;

  

7个广场、5个花园,与育英学校的6条三纵三横主路(英雄路、问道路、育英路、乐行路、知行路和恭行路)交相呼应,让育英成为“京城最美校园”,也顺势从空间上打开了小初高三个学部的隔断。


摄影/郝羿


更多会阻碍人与人往来的设计,也被逐一清除。曾经为了方便管理,学校的空地、花园、果园四周都种满了冬青树,篮球场四周也围了一圈高大的铁丝网,并只在体育课时才让学生使用。


于会祥决定把这些物理障碍都移开。


原来是草皮的地方,铺上了白石沙;


摄影/郝羿


冬青树被移走或改为了菩提树;


修建了森林音乐广场,设计了写字台兼靠椅树围;


将围绕山楂树的1.5米高的小墙改造成了50厘米的矮墙,并在相应间隔铺上木板为座椅;


并规定球场全天开放,不再专属于体育课。



完全属于孩子的校园空间很快“疯狂”起来。由校长于会祥带头,关在教室里埋头写作业的孩子们不分年龄、学段,一群群涌入开敞、精美的校园。


不是一个班、一个年级、一个学段的学生,因为自由的天性和运动爱好,很快就找到志同道合的玩伴。


为了促进这种跨界的友谊,育英实施了“成长伙伴计划”。三至六年级的“伙伴携手——寻宝乐”趣味运动会,小学生跑进了中学生的教室、实验室去寻宝;作为初中部的学长学姐,不但要照顾好小同学,奖品如何分配,他们也会参与协商解决;


六年级参加了“学生互助就餐计划”,作为学长照顾三年级的学弟学妹们用午餐;


四年级和七年级、五年级和八年级的学生结为成长伙伴;


高一年级的学长学姐则走进小学一、二年级的课堂,成为学弟学妹的志愿小老师……


这些打破班级、年级界限的成长伙伴行动,为孩子们提供尽可能多的结交新伙伴的机会,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拥有宝贵的生命相遇。


打破组织隔断,搭建“一体化-矩阵式”管理模式


物理障碍清除后,需要做的就是打通学校组织结构间的隔断。


经过几年努力,育英完成了“一体化-矩阵式管理”模式,在职能部门层面成立了“四中心”(学生服务中心、教学服务中心、行政后勤服务中心、人力资源服务中心)和“一院”:


“四中心”依据自己的工作属性做好本中心的服务工作;各学部主任负责本学部的教育教学、人事聘任,享有调动学校各种教育资源的权利;课程研究院面对各学部,探索与之相匹配的课程开发、课程管理及课程评价机制。



业务部门层面则重新划分了学部,抛弃原先以“小”“初”“高”三段式,站在十二年一贯制的整体规划上,将小学一二年级设置为低年级学部,三四五年级设置为中高学部。


而学校通过阅读课程的研究发现,六七年级学生的认知和思维发展比较一致,于是将这两个年级设置为初中一学部,也由此解决了小初衔接的难题。最终,成为更细化的小学低年级学部、小学中高年级学部、初中学部、九年级学部、高中学部的“五学部”管理举措。



在“一体化-矩阵式管理”结构下,学校构建了学部与学科共同对教育教学质量负责、各有侧重、协同作战的机制,使学校的组织结构更有利于各学部资源的整合,更有利于九年一贯、十二年一体课程建设的需求。


让课程从小学与中学形成脉络,学习的连续与连接形成


有形的空间、无形的管理,都可以消除掉横亘于其中的隔断,育英接下来完成的是学习的自由。


“3+3”阅读课是育英在小学与初中两个学部实行的特色语文课程:每周3个课时的基础课,3个课时的阅读课加综合活动课。这样的设计也打破了语文课只能在教室上的桎梏:除了教室这个“小天地”,图书馆、阅览室也应该成为互动学习、自主探索的“大世界”。


当教室被打破,学习偏好也成为课程设计必须考虑的因素。


以阅读为例,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阅读喜好,喜爱童话的,喜爱科幻的,喜爱历史的,喜爱科普的……老师不能再以统一的教学内容为标准,他们在教学中必须从偏好入手,吸引孩子在阅读中开拓视野,积淀人文。


于是语文老师把这些角落都变为了阅读“糖果屋”,通过“班级阅读偏好小书架”“校园流动图书馆”“学部主题阅读馆”等,极大提升了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学生对语文学科喜爱指数从44%的低值飙升到达96.73%;对阅读感兴趣的同学从80.69%上涨到99.23%;每天阅读时长在30分钟以上的同学从六成变成八成。



对阅读的喜爱也一定会成为对文字写作的热爱,而阅读范围的拓展,也会培养学生对社会、时事的关注。


为此,学校把曾经的荣誉墙、一个放各类荣誉牌匾的位置,换成了《育英时评》,由学校时评社团的成员操刀,每周对国内外尤其是国内发生的热点事件进行评论。


学生都是同龄人,写的东西更容易引起共鸣,也创造了一个引导学生关心国内外大事的氛围。



把课程还给孩子,个性化的课程在育英不断涌现。


除了阅读课,课程研究院还为小学部研发了符合这个学段的“发展力课程”,每个学期期中考试后的一周,孩子们会上包括研究性学习课程、外出参观-考察-交流课程、研学旅行课程、志愿教师课程等各类课,充分体验学习的选择性、自主性、广泛性和深入性。


高中部有更个性化的“0.5+0.5”,实现“半天以行政班级为单位的学习制”加“半天按照分级分类课程的走班选课制”;


“1+X”,历史、地理、政治和生物学科立足学科基础,同时用好校内资源与社会资源,适度改变学科课程结构,拓宽、拓深学科视野;


他们的发展力课程则以经济为核心,拥有由基础经济必修课、选修课、育英经济学名家讲坛、校外研究型拓展游学四大支柱课程组成的经济学课程。



教研一体化,以学科为单位,跨度直接覆盖小、初、高三个学部


打破空间、打破时间,教学与教研工作势必也要“破而后立”。


青年教师肖悦从小学四年级开始执教,一直教到九年级,然后又返回小学任教。这样打破学段的教学,对教师的专业水准和教研能力要求极高。但也让小学部与初中部的教学教研工作真正一体化,让老师更清楚小学和初中在课程内容、课堂教学方面的衔接情况与容易出现的问题等。


而教师的教研活动以学科为单位,跨度直接覆盖小、初、高三个学部。


每个月,英语学科都会进行小初高一体化教研活动,全体英语老师在一起学习TKT(英语教学能力考试教程),老师们轮流上台主讲。



在胡冰、张守静和庄美娟三位老师记忆里,从她们担任主讲的那次教研活动起,参与的老师们不但跨学部,还开始跨学区——万寿路校区的全体英语老师参与了此次活动。主讲老师每人讲解一个单元的学习,学习之后,所有老师还会进行互动讨论,自己的收获、思考、疑惑等等进行自由交流。


但无论是哪位老师进行分享,都不会离开孩子,就像庄美静自己的总结:


“老师要尽量熟悉每个孩子的学习风格,学生的学习风格和文化相关,并且学习风格是可以改变的。因此,作为老师,我们首先要反思自己的学习风格对自己的教学产生了哪些影响,要设计多种不同形式的活动,满足不同学习者的学习需求。”


学校是什么?


校长于会祥经常会被问及这个问题。


作为一所贯穿了孩子整个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育英既不能过分关注学生个性特长培养,也不能只注重对学生社会化的促进与引领,必须兼顾这两个功能。


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角度看,学生将来必须能够融入社会,才能彰显自己的个性特长。人的社会化是其个性特长培养和发挥的基础。


如何在一所学校里,用12年时间完成一个孩子的社会化内涵过程?育英用7年时间去做了很多事,这些事总结起来,无非四点:


第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第二,培养学生的爱心、责任心;

第三,掌握基本的文化知识;

第四,着眼于未来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北京育英学校


创办于1948年,现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西街,占地面积109393平方米,建筑面积78166平方米,是一所集高中、初中、小学为一体的全日制公办学校。学校以“让十二年一贯制的教育为学生撑起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为办学理念。




2019年,新校长聚焦教育现场

我们期待发现最鲜活的学校,欢迎来稿!


“新校长传媒”投稿邮箱:

[email protected]


  你可能会感兴趣  

美国最牛公立高中:不挑生源,不收学费,却量产哈佛、耶鲁学子

上海康小:每个星期“少”上一天课,学生成绩是否受影响?

逛超市、观星象……家长变“考官”,学校期末测评竟如此有趣


本文资料来源:

1.海淀教育《这所最“红”的学校有着最诗意的校风》

2.人民网教育频道《北京育英学校:构建育英课程体系》

3.当代教育家杂志《于会祥:回到整体育人的原点》

4.北京育英学校官网

5.其他网络资料


责编丨邹蜜


 你的专属精品教育生活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