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集微网
集微网,半导体、手机行业专业信息服务平台,使用帮助请发送help。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EETOP  ·  超越DeepSeek及OpenAI,阿里发布 ... ·  2 天前  
好机友  ·  小米刚公布的新机,绝对是来捣乱的 ·  3 天前  
ZOL中关村在线  ·  超期待!曝2K直屏手机将迎史诗级设计变革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集微网

华为麒麟970预计9月量产,华为首款 AI 处理器将于年内发布;莞产电池管理芯片征服华为、大疆;

集微网  · 公众号  · 硬件  · 2017-08-01 07:23

正文

1.华为麒麟970预计9月量产,Mate 10将与iPhone正面迎击;

2.华为海外社交平台表决心!首款 AI 处理器将于年内发布;

3.莞产电池管理芯片征服华为、大疆;

4.清华举办2017中荷国际半导体技术人才论坛;

5.成都高新区吹响抢占全球产业发展高地冲锋号


集微网推出集成电路微信公共号:“天天IC”,重大新闻即时发布,天天IC、天天集微网,积微成著!点击文章末端“阅读原文”或长按 laoyaoic 复制微信公共号搜索添加关注。



1.华为麒麟970预计9月量产,Mate 10将与iPhone正面迎击;


集微网消息,据台湾DIGITIMES报道,华为采用台积电10nm 工艺的麒麟芯片970,即将于今年9月量产,搭载麒麟970的华为Mate 10有望于苹果iPhone 正面迎击。


近日,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公开表示,华为下半年将会推出重磅旗舰Mate10,而且会选择与iPhone8同一时间段发布,这足以说明对新机华为Mate10的综合实力胸有成足。他指出,Mate10无论在续航、拍照、运算速度、外形设计以及新增功能方面都有诸多惊喜。


据悉,华为Mate 10除了徕卡后置摄像头外,将推出不少重磅新功能,预计将配备3D感测镜头,会带来更好的虹膜识别及脸部识别功能。据传iPhone 8也会有同样功能,同时余承东在采访中透露,华为Mate 10将采用6寸JDI刚刚量产的18:9全面屏,具备更快的速度,拥有更长的续航表现以及更好的拍照效果,已然摆出与苹果新一代iPhone正面对抗的态势。


在麒麟970的具体参数上,基于台积电10nm工艺,采用八核心设计,拥有四颗Cortex-A73大核和四核Cortex-A53小核,最高主频将达到2.8GHz。同时,一向被认为是短板的GPU再次得到提升,将首发12核心的Heimdallr-MP图形芯片,进一步提升GPU性能。据知情人士透露,麒麟970将于今年9月量产,为了配合华为Mate 10的发布做足准备。


最新数据显示,2017年上半年华为智能手机出货量为7301万台,同比增长20.6%,在高端市场上,华为手机P系列和Mate系列在2017年上半年实现了发货量同比增长100%,500美元以上全球高端市场份额提升了8.2%。截至目前,华为Mate 9系列出货量超过850万台,P10系列出货量超过600万台,稳坐国内手机龙头宝座。




2.华为海外社交平台表决心!首款 AI 处理器将于年内发布;


集微网消息,7月31日,华为在Twitter、Facebook等多个海外社交平台的官方账号推送了一张海报,内容为:“AI不止语音助手。”这进一步暗示华为在 AI 领域的决心,意味着人工智能手机即将来临。


近日,华为消费者BG业务负责人余承东多次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华为将在今年年底前推出旗下首款人工智能处理器。他表示,华为将是第一家推出搭载 AI 芯片手机的厂商。依据华为的产品规划,这款处理器就很可能会成为华为Mate 10 的大脑。有猜测指出,这款 AI 芯片很有可能是华为最新一代的麒麟970 处理器。


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意味着移动互联网进入到智慧互联网时代,用户入口将有由从传统的APP,向智慧助理+API入口发展。余承东认为,未来的智能手机将成为真正的智慧手机,它们会理解用户的意图并提供量身定制的服务。


预计到2025年有超过90%的智能终端用户将从个性化、智慧化的智能个人助理服务中获益。人工智能将以人类的思考方式来理解人类诉求,让用户快速、精准的获取信息和服务。


据悉,余承东希望该款 AI 芯片可以分为四种结构来生产,为了在未来的产品中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展示自己的独特功能,并且发挥 AI 核心引擎技术、VR/AR技术、安全信息和低功耗功能等。


市场调研公司Gartner分析师预计,到2020年,基本上所有软件和服务都将包含 AI 技术,未来几年内市场将快速扩张。目前,富士通也在开发 AI 处理器,并计划于 2018 年初发布 DLU 处理器,将其作为协处理器集成到 CPU 中。


然而,高通开放了 Snapdragon 神经处理引擎(NPE)软件开发工具包(SDK)的下载,这是一款针对Snapdragon移动平台(与Snapdragon 600、800系列兼容)设计的深度学习软件框架。至于高通何时发布专用的 AI 移动芯片,我们尚不得知,但它一定会来临。


此外,包括微软、谷歌、IBM等在内的互联网公司都在创建 AI 业务部门,并开发能够融合这项技术的产品和服务。英特尔、英伟达以及AMD等芯片制造商也不甘落后,正在采取行动。



3.莞产电池管理芯片征服华为、大疆;


东莞时间网讯 近年来,东莞大力发展IC(集成电路)设计产业。目前,松山湖在此领域已经初步形成了集聚效应。位于园区的东莞赛微微电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赛微微电子”),就成为其中的代表性企业。


通过不断创新研发,赛微微电子如今在电池管理和保护芯片领域已经声名显赫,并打破了国外产品在此领域的技术垄断,逐步实现了对国外品牌的产品替换。截至目前,赛微微电子的出货量已经突破3亿颗,逐步成为东莞IC设计领域的新贵。


累计出货量已突破3亿颗


赛微微电子总经理蒋燕波最近异常忙碌,订单纷至沓来,他需要协调各种事情。2009年,蒋燕波与合伙人共同在松山湖创立了赛微微电子。创立公司之前,几名合伙人均在各自的领域深耕多年,积累了丰富的技术和运营经验。


创立之初,蒋燕波就决定走自主创新的道路,这意味着巨大的投入和漫长的周期。此后几年,赛微微电子一直潜心于研发,直到2013年,其自主研发的首款芯片问世。


在蒋燕波的介绍中,赛微微电子致力于向客户提供从电机控制到电池保护的全套集成电路,设计专业的芯片及解决方案,其产品线包括电池电量计芯片、电池管理芯片、电池保护芯片、BMS前端采集芯片以及USB充电控制芯片。


值得关注的是,在这个细分领域,国内市场此前长期被国外品牌所占据。而赛微微电子的产品横空出世,迅速获得了市场的认可,并一举打破了美、日等发达国家的技术垄断,构筑起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赛微微电子的产品一经推向市场,就受到了广泛关注,这令蒋燕波感到欣慰。2013年,赛微微电子就实现了700万元的营收。此后几年,企业进入了高速发展通道。如今,翻开其一长串的客户名单,许多都在各自行业声名显赫:华为、小米、大疆创新等等。


蒋燕波向记者介绍,去年,赛微微电子的出货量突破了1亿颗,营收突破6000万元,截至目前,出货量累计已经突破3亿颗。“在芯片行业,这个出货量表明,企业已经步入稳步发展轨道。”蒋燕波说。


培育新的业绩增长点


今年,对于赛微微电子而言,是市场开拓的重要年份,要想完成营业额翻倍的战略目标,需要寻求新的业绩增长点。


此前,赛微微电子面向的客户,主要集中于消费电子和无人机等领域。在消费电子领域站稳脚跟后,赛微微电子将逐步向汽车电子等领域迈进。


蒋燕波向记者介绍:“此前,我们所做的主要是小型电池的管理,今后,我们将把业务逐步扩展到大型电池的管理上,这对我们的技术提出了更复杂的要求,但同时也意味着产品的附加值会更高。”


蒋燕波介绍,从目前来看,国产芯片的技术水平,已经可以实现对进口品牌的产品替换。但一个瓶颈是,要应用到电动汽车领域,还需要相关厂商的配合。电动汽车电池系统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而如何将芯片很好地融入进去,这是打开应用端市场的难题。


为了突破应用端的难点,打通“最后一公里”应用瓶颈,推动电动汽车芯片国产化,赛微微电子决定与东莞钜威动力合作,双方将联合开发电动汽车电池管理系统模拟前端采集IC,并计划共同发起成立电动汽车核心部件国产化产业联盟。联盟计划在三年内实现电动汽车核心部件芯片的国产化,并逐步实现对国外品牌的产品替代。


记者了解到,为了保障自身的研发能力,赛微微电子计划投入2000多万元自建电池管理集成电路研究实验室,该实验室将分两期建设,目前一期实验室已经建成使用。


在资本层面,今年,赛微微电子完成了第二轮的融资,投资方为国内著名集成电路产业基金武岳峰资本。有了资本助力后,赛微微电子的“倍增”之路,将走得更加顺畅。



4.清华举办2017中荷国际半导体技术人才论坛;


清华新闻网7月31日电 近日,第6届中荷国际半导体技术人才高层论坛暨暑期研修班在清华信息技术大楼正式开幕。本次论坛由清华大学微纳电子系和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共同主办。工信部电子信息司副司长彭红兵、清华大学副教务长、研究生院院长姚强、荷兰驻华使馆大使万宁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信息产业部电子信息司副司长彭红兵致辞。


国家信息产业部电子信息司副司长彭红兵在致辞中介绍了目前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趋势和对集成电路人才的迫切需求,表示未来将加强引进高层次领军人才,培养“国际化、复合型、实用性”骨干力量,推动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向高层次发展。 



清华大学副教务长、研究生院院长姚强致辞。


姚强代表学校对2017年中荷国际半导体技术人才高层论坛暨暑期研修班的召开表示祝贺,并对来自中荷两国的50多名博士研究生及20多位教师表示欢迎。他表示,本次中荷国际半导体技术人才高层论坛暨暑期研修班的举办,对加强中荷两国在集成电路领域的合作交流,推动清华大学示范性微电子学院建设,培养国家急需的集成电路领域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荷兰驻华使馆大使万宁致辞。


万宁先生在致辞中对本次论坛暨暑期研修班的举办给予高度评价。 他认为这次人才论坛的成功举办,是两校合作的一个成功典范。 荷兰在集成电路技术和人才培养方面有传统的优势,中国有巨大的半导体产业市场和丰富的人力资源, 双方的合作具有光明的前景。


国家外国专家局国际人才交流基金会副主任刘昇和工信部人才交流中心副主任李宁在致辞中表示,目前中国半导体和集成电路领域人才缺口较大,加强中荷微纳电子高端技术人才交流,推动中荷集成电路高层次、国际化、紧缺型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期任务。


本次论坛暨研修班同时得到来自工业界的大力支持。中芯国际首席执行官赵海军、紫光国际副总任奇伟、第三代半导体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于坤山在开幕式中做产业主旨报告并和与会者就如何成为未来集成电路产业的领军人才进行了别开生面的对话。 



专家们和与会者对话交流。


本次论坛的主题为“面向物联网的集成电路设计” 。论坛由清华大学魏少军教授和荷兰代尔夫特大学教授张国旗共同主持。代尔夫特大学计算机及微电子系学院院长约翰?施米茨教授和魏少军教授分别作了题为“荷兰维纳电子现状”和“中国的集成电路产业:现状与未来” 的 主题报告。


本次暑期班博士生学员来自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 埃因霍芬理工大学、 特文特大学、中国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多所国内外知名高校。20余名授课老师是来自荷兰和中国高校的资深教授及著名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课程按“通用IC基础”、“物联网主题”、“前沿科技”等三个类型精心编排。在接下来的一周时间里,同学们不但 能聆听丰富多彩的讲座,同时接受多种多样的的专业性“软技巧”训练,参观微纳电子系的微纳加工平台,进行深入的互动交流活动。


背景介绍:


中荷国际半导体暑期研修班起源于2012年4月科技部有关领导访问荷兰期间,双方政府签订相关框架协议,旨在加强中荷两国在微纳电子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建立中荷两国微纳电子领域学术界和产业领域内高层次人才之间的持续性交流,为中国和国际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培养高水平国际化人才。历届中荷国际半导体技术人才高层论坛及暑期研修班得到荷兰农业、创新及经济商务部和中国科技部、信息产业部、国家外国专家局及相关高校、企业的大力支持,前五届先后在常州(常州市政府2012)、西安(西安交通大学2013)) 、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4)、北京(清华大学2015)、上海(复旦大学2016)举行。



5.成都高新区吹响抢占全球产业发展高地冲锋号



原文有删减


“产业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命脉,是城市强盛的根基。”

  

7月2日,成都国家中心城市产业发展大会召开,提出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吹响成都抢占全球新一轮产业发展高地的冲锋号。

  

作为成都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国家中心城市的排头兵和主力军,成都高新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为此,成都高新区发布了《成都高新区关于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的若干政策》、《关于支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关于促进生物医药及生物医学工程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等一系列重磅政策瞄准新经济、助推主导产业精准化发展。

  

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成都高新区正迎来国家级高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和天府新区国家级新区“五区叠加”的机遇,将继续秉承“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宗旨,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充分发挥资金、管理、技术、品牌等优势,紧扣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经济等重点产业发展方向,积极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今年,成都高新区确立的“小目标”,就是要确保每季度都有100亿元以上的重大产业化项目签约,全年力争引进项目100个以上、协议总投资超过3000亿元;力争引进诺贝尔奖获得者等顶尖领军人才6名,中央、四川省“千人计划”70名和高技能人才1万名。

  

高端集聚主导产业

“加粗”“拉长”电子信息产业链

  

近年来,随着全球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中国制造2025》的深入实施,以集成电路为代表的中国电子信息产业迎来高速发展时期。今年7月初发布的《成都市产业发展白皮书》提出,将通过“电子信息制造业与软件产业共同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实现跨越发展,成为全市首个万亿产业集群,打造全球电子信息先进制造基地和世界软件名城”。

  

作为成都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集聚区,7月10日,成都高新区对外发布《关于支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成都高新区将由财政出资50亿元建立产业发展母基金,吸纳国内外知名专业资本设立聚焦重点领域的专业基金,合计总规模不低于500亿元,重点支持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信息终端、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四大特色优势领域以及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发展,力争到2020年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达到7000亿元以上。

  

《电子信息产业若干政策》提出,将重点引进12英寸及以上集成电路芯片生产线、先进封装测试生产线、集成电路重大装备项目、高分辨率触控显示屏、智能手机、智能电视、智能车载以及智能可穿戴终端制造项目等。

  

同时,成都高新区将大力扶持在园区从事电子信息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的企业和单位,重点支持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信息终端、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四大特色优势领域以及人工智能、虚拟现实、5G通信、物联网等新兴领域发展。

  

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电子信息产业若干政策》将进一步加快重点产业化项目和研发项目聚集,“加长”“拉粗”电子信息产业链,培育产业生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

  

目前,在全球产业版图中,成都高新区的电子信息产业已占据重要一极,初步形成了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体系。

  

2016年,成都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整体规模达3250.4亿元,占成都市的65.2%,形成了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信息终端、高端软件和信息服务四大重点领域,聚集了英特尔、格罗方德、戴尔、联想、德州仪器、富士康、华为、京东方等一批国际知名企业,拥有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国家软件出口基地等12个国家级基地授牌,是成都市建设世界软件名城的核心聚集区。

  

今年,成都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大事件”频频引发行业聚焦。今年2月,总投资超过100亿美元的格罗方德12英寸晶圆生产线落户成都高新区,项目建成投产后,将使成都实现集成电路全产业链合璧,深度参与国际产业分工;5月,随着第一片柔性AMOLED高分辨率触控显示屏在成都高新区点亮,中国首条6代柔性AMOLED生产线——BOE(京东方)成都第6代柔性AMOLED生产线正式投入生产。

  

此外,在成都国家中心城市产业发展大会召开的前一天,中国证监会核发6家公司IPO批文,筹资总金额不超过28亿元。成都高新区的中科院成都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名列其中,将登陆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这将是成都高新区今年以来首家圆梦上市的企业。

  

“资金+人才+市场+服务”

构建生态发展产业链

  

从最初的3人创业团队成长壮大到30余人,年产值从200余万元到2016年突破1300万元,成都高新区企业博芯联科发展迅速。该公司董事长黄绪国从英国帝国理工大学博士毕业后便来到成都高新区创业,成为一名“蓉漂”。创业之初,来自成都高投创投的400万元投资,让他坚定了留在成都的决心。

  

截至2016年年底,成都高新区已分别通过财政局直接出资和国有独资公司高投集团参股,设立了13支产业引导基金,累计投入资金30.62亿元,其中财政资金达30亿元。通过成都高新区财政局全额出资1亿元成立的创业天使投资基金累计投资项目达48个,投资金额达9592万元,助推11家企业成功登陆“新三板”,占成都高新区“新三板”挂牌企业总数的11%。

  

如今,成都高新区的产业引导基金加入新成员。为加快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结合成都市最新确定的空间和产业布局,成都高新区将由财政出资50亿元建立产业发展母基金,吸纳国内外知名专业资本设立聚焦重点领域的专业基金,合计总规模不低于500亿元,重点支持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信息终端、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以及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发展。

  

此外,成都高新区还将设立100亿元规模的生物医药和生物医学工程产业专项基金,包括天使基金、风投基金、产业发展基金等,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支持和服务生物医药企业成长壮大。

  

除运用产业引导基金支持经济发展外,成都高新区还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分别制定专业化、特色化、精准化的产业政策,全覆盖设立专项产业基金,集成“资金+人才+市场+服务”等优势资源,突出叠加效应,构建政策集成、产业集聚、功能集中的产业生态圈。

  

在招商引项目方面,成都高新区树立项目化思维,围绕主导产业组建“招培一体”的专业机构和团队,创新人才引进激励机制,进一步打造一支懂经济、懂产业、懂法律、懂政策、懂国际商务规则和精于项目谈判的“五懂一精”专业招商队伍,以深刻产业认知吸引投资者,以专业服务精神打动投资者。

  

其中,在格罗方德项目的引进过程中,成都高新区先后投入与政策、法律、税收、工商、物流、建设、生态、电力保障等相关方面约30人的团队深入格罗方德,促进项目加速推进。这支团队曾创下这样的“高新速度”:3天内对超过100个专业问题给出中英文回复。

  

精准招商专业招商取得了明显成效。今年1-5月,成都高新区实际到位内资232.47亿元、外资9.18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9.1%、19.8%;累计引进项目48个、协议总投资超过1600亿元,包括100亿元以上项目5个、50亿元以上项目2个。

  

此外,高端人才更是成都高新区孜孜以求的重要资源。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成都高新区将完善人才创新创业生态体系,探索外籍人才注册成立内资公司,建好国家级人力资源产业服务园,建设国际专家公寓、国际学校、国际医院,开通高层次人才落户、购房、子女入学等方面的绿色通道,以高素质人口结构带动形成新的产业结构。

  

其中,《生物医药产业若干政策》就在人才方面大力着墨。对诺奖、海内外院士及其团队入驻,通过创办产业院、加速器等方式来实施成果转化或产业化的,可给予最高5000万元的专项补贴支持;对国家、省、市重点人才计划或海外留学归国高层次人才团队到成都高新区实施成果转化或产业化的,可给予最高500万元的创业支持。对成都高新区符合生物产业重点领域企业的核心管理及研发人才,在个人贡献奖励、子女就学等方面给予支持。

  

《新经济发展政策》也明确,支持高端人才和机构创建新型组织。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以及相同层次的国外科学院(工程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世界500强企业、全球知名高校院所、国际知名研发机构等在成都高新区建设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协同创新中心、开放实验室等新型组织,以启动资金、房租补贴、贴息贷款、股权投资、人才激励等形式给予新型组织最高1亿元支持。

  

此外,为推动新经济真正发展壮大,成都高新区将强化新供给,释放新经济发展活力。成都高新区将聚焦供给侧的关键环节,制定出台支持企业提升竞争力、促进科技创新、人才优先发展等政策文件,通过精准化、组合型的政策供给,释放新经济发展活力,促进新经济快速发展,打造形成特色突出、竞争力强的新经济产业体系。

  

“企业强,产业才能强,城市才能强。”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成都高新区聚集世界500强企业和国内外知名企业3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830家、上市企业31家、“新三板”挂牌企业109家,各类企业的蓬勃发展已经成为推动成都高新区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最宝贵的核心资源。下一步,成都高新区将大力引进行业龙头、研发机构、公共技术平台、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和关联配套项目,从公共服务和配套设施、生产生活环境等方面入手,推动建设产业联盟,强化产业链配套协作,争抢国际行业标准话语权,构建共生共荣的产业生态环境以及政策集成、产业集聚、功能集中的产业生态圈。

  

力争到2020年,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成都高新区成为构筑国家先发优势的示范样板,为全国区域创新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和经验。率先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格局。培育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骨干企业,瞪羚企业数明显增加,出现一批“独角兽”企业。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集微网推出集成电路微信公共号:“天天IC”,重大新闻即时发布,天天IC、天天集微网,积微成著!点击文章末端“阅读原文”或长按 laoyaoic 复制微信公共号搜索添加关注。

点击⬇️阅读原文关注“天天IC”个人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