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提到印尼,似乎是个存在感很低
的国家。
可这绝对是个天大的误解!
它不仅是东南亚面积最
大的国家,也是最宽的国家
——东西跨度超过了5500公里,比北京到乌鲁木齐直线距离的两倍还多!
它还是个万岛之国
——
17508个岛屿跨越亚洲和大洋洲
,星罗棋布地洒在太平洋和印度洋上。
一千多年来,
印尼一直处于海上丝绸之路和香料之路的中心位置
。
古代的印尼
,在我国史籍里记载的名字叫
室利佛逝
。它通过海上贸易和控制沿线的重要港口,成为海上的强国,疆域面积比今天还大。
我国和印尼的商贸交往更是由来已久。
汉代开辟的“海上丝绸之路”,到唐宋进入繁荣时期
,成为中外交通贸易的主要通道。印尼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众多海岛的特点使它成为
“海上丝绸之路”最重要的中转站
。
海上丝绸之路示意图
无数的商船,通过爪哇岛和苏门答腊岛往返于中国和阿拉伯半岛,而这些船只都要通过印尼的港口进行中转和补给。前几年在上海展出的“宝历风物”
黑石号沉船
珍宝大展,那艘满载着长沙窑瓷碗的黑石号商船的遗骸就是在印尼勿里洞岛附近发现的。
“黑石号”沉船出水文物
大航海时代开启后
,盛产香料的印尼进入了欧洲人的视野。葡萄牙人、英国人、法国人相继到来,最终的赢家是荷兰人,他们通过开拓自己的根据地,在当时爪哇岛万丹国附近建立了一个新的贸易据点——雅加达,并以此为据点逐渐占据了整个爪哇岛,进而将整个印尼都据为己有。
与殖民与贸易相伴随的,还有一部华人的“下南洋”移民史。
早在
唐宋时期
,华人就沿着海上丝绸之路前往印尼的各个岛屿,一些人留在了当地,与土著通婚,生出的土生华人,被称为岜岜和娘惹。他们兼具中国的宗教信仰和土著的生活习惯,并通过努力逐渐进入爪哇的主流社会。
到了
荷兰殖民时期
,华人因为擅长和白人打交道,充当了白人管理当地土著的中间人,被封甲必丹,是地位仅次于白人的中上层群体。所以直到现代,华人也是当地最“富可敌国”的群体
(此处推荐电影《摘金奇缘》)
,也因此才有了历次的排华事件。
如今的印尼
,依然不容小觑。
它是G20成员国,是世界第四人口大国,还是
世界上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国家。更是全球著名的旅游目的地。
壮丽的自然景观、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独特的民俗风情,共同组成了今天一个全新的印尼。
这一次让我们在专家的带领下,通过海洋的互联和互通,去串起一个全新的印尼和海上丝路吧!
王般般
艺术史学者/
博
士/硕导
巴基斯坦拉合尔教育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曾在北京高校任职十余年
,教授西方文论及中西方文化比较,留学生中国历史文化等人文类课程。北京培黎教育发展中心“东亚艺术鉴赏及史论研究所”负责人。常年外出游学考察及讲学,主要研究方
向
为佛教美术图像学跨文化溯源。长期以来以丝绸之路地缘视角之下的历史发展为脉络,展开欧亚大陆希腊化后佛教元素的艺术体用研究。
此次游学王般般老师将全程随行,并围绕游学主题特别准备了
3场主题讲座
:
由艺术史学者『王般般』老师全程带队,穿越千余年历史,探访融合佛教、
印度教与印尼本土文化的遗产,讲述这片土地的历史与文化交融之路,还原昔日爪哇宗教盛景,一同开启全球语境下的佛教与印度教文化之旅。
这一次
全新的印尼人文游学线路。
精选
4大
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世界文化遗产
,
20+
处古代文化遗迹
,
8
处小众博物馆
,行走
雅加达、日惹、乌布
这
3
个最能代表印尼历史文化和精神气质的目的地,从商品与贸易、宗教与信仰、殖民与移民等方面全方位解读印尼,从而理解
海上丝绸之路与全球大历史
。
雅加达我们住在老城市中心,可以来一场酣畅淋漓的citywalk,以当地人的视角感受多元文化的融合之美;
日惹我们将住在文化遗产边上,守候一场千年的日出,享受一顿美味的野餐;
乌布则直接住到博物馆的后院别墅里,悠闲地看看展览,转转稻田,喝个下午茶,感受热带田园慢生活。
不止于此,我们还将坐在山顶餐厅,一边观赏火山景观一边享受当地美食;去奥巴马曾经去过的餐厅尝一尝特色美食,也将带给你别样的体验。
公元5-6世纪,佛教和印度教随着商贸往来先后从印度来到了古代印尼。这两种宗教的影响力此消彼长,像比赛一样地建设雄伟的庙宇,以争取这片土地上更多的人们成为自己的信徒。
婆罗浮屠就是由曾经统治爪哇岛南部的夏连特拉王朝修建,是9世纪时世界上最大的佛教建筑物
。其名称来源于梵语,意思是“山顶的佛寺”,实际上是一座巨大宏伟的曼荼罗式的佛塔。
佛塔建在一片田地之上,由
900万块火山岩砌成
,共九层,从上往下看它就像佛教金刚乘中的一座曼荼罗,代表着欲界、色界和无欲界。塔内共有
500多座佛像
,佛像造型千姿百态精巧传神。还有
2600多块浮雕
,雕刻生动而精致,阐述教义和传播佛教故事的同时,也还原了1000年前爪哇生活的方方面面。
可是婆罗浮屠的辉煌只持续了两百多年。公元1006年,默拉皮火山喷发,随之而来的还有地震,婆罗浮屠整体陷落,继而被火山灰掩埋。
从此,婆罗浮屠就只存在于传说之中,几乎没有人知道它的位置,直到800年后的19世纪,
英国考古学家来到这里并让它重见天日
。
如今的爪哇岛已是伊斯兰教的天下,印度教的中心也迁移到了巴厘岛,佛教的影响力更是早已式微,只有这座遗失千年的庙宇屹立于此,述说曾经的辉煌。
日惹的普兰班南寺庙群同样令人震撼。
这是
印尼境内最大、最美丽的印度教寺庙群
。
它建于8-10世纪,当时爪哇岛的北半部被印度教统治,南半部被信奉佛教的夏连特拉王朝统治,一个多世纪之后,两国联姻,岛屿才得到了统一,整个寺庙群也因此
兼具印度教和佛教风格
。
作为
昔日皇家进行宗教仪式的场所
,普兰班南的建筑规模极其壮观。方形的平面布局里,外层由数百座小寺庙,排列成同心方形。核心区域围绕着三座主要的神庙,分别供奉印度教的三大主神:湿婆
(Shiva)
、毗湿奴
(Vishnu)
和梵天
(Brahma)
,体现了印度教中的三相神概念。
其中
湿婆神庙高47米、宽34米,是最高最大的建筑
。神庙周围环绕着回廊,栏杆上的浅浮雕装饰,诉说着印度史诗传奇《罗摩衍那》的故事。普兰班南的整体设计遵循了曼荼罗的宇宙观,象征着宇宙的秩序和神圣的空间布局。
除了盛名之下的婆罗浮屠和普兰班南,日惹的宗教建筑如繁星一般星星点点分布于古都之中,还有好几座优秀的寺院和神庙非常值得一看。
这一次,访古小分队将开到日惹,深度踏查一下那些小众的宗教建筑
,包括:门杜寺与巴旺寺,普兰萨寺庙群,以及千塔之寺塞乌寺和诸多9-11世纪的小型寺院群。
去年9月,日惹宇宙哲学轴
(Yogyakarta Philosophy Axis)
正式成为联合国“盖章”的
世界文化遗产
!那么一条轴线,为何有着如此宏大的意义?
这条
全长6公里
南北走向的假象线,以日惹王宫为中心,贯穿众多历史地标,连接默拉皮火山和印度洋,形成了一条具有空间概念和哲学内涵的轴线。是
爪哇文化中关于宇宙信仰和生命哲学的极致体现
,也
遵循了印度教和佛教中对物质和精神宇宙的阐述
。
1755 年,苏丹一世选择了王宫和城市的位置,设计了日惹市,并使其南北延伸,建造了以日惹王宫为中心的日惹宇宙哲学轴。从那时起
,
这条轴线就一直作为政府和爪哇文化的中心
。
它
由五种元素构成
,即:默拉皮火山的“火”、日惹苏丹王国的“土”、印度洋的“水”、“风”和“时空”, 象征着人与真主安拉
(Hablun min Allah)
、人与人
(Hablun min Annas)
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与平衡。
从克拉皮克鹿台到王宫象征了从出生到成人的历程,从日惹纪念碑到王宫则象征着从成年通往终点的生命序列,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命周期。
首都雅加达,位于印度尼西亚爪哇岛的西北部。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
荷兰人在这里进行殖民统治
,并把这里改名巴达维亚
(罗马帝国时期荷兰的旧称)
。殖民者垄断了贸易获取了高额利润,他们把城市北部的港口作为重要发展区,并参考老家荷兰的模式开挖了纵横交错的运河,修建了大量的欧式建筑。
在荷兰人统治的三个多世纪里,这里一直是“荷属东印度群岛”这个庞大商业帝国的中心。
荷兰的影响也渗透到印尼生活的方方面面。而相比建筑,更能体现殖民痕迹的,是印尼的语言。
印尼语的前身是马来语,二者本是同一种语言,由于经历了不同的殖民统治,语言逐渐产生了差别。荷兰人发明了印尼文拼写系统,英国人发明了马来文拼写系统。
如今的印尼语大量吸收了荷兰语、英语、闽南话这些外来语汇
。所以雅加达注定是
一座文化的大熔炉
,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在此碰撞,宗教伦理与世俗情感和谐相处。
和雅加达的繁华闹市不同,
雅加达的老城更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
——建筑物总体并不高,但每一座都写着历史的沧桑。有些建筑被改造成了博物馆,来到这里,必须安排一次酣畅淋漓的老城区citywalk。
慢慢行走,看看那些荷兰风格的山墙房屋、运河和古老的吊桥,喝一杯旧时光的咖啡,触摸一下历史的脉搏。
03.
这里有悬崖,有海浪,有火山,有海豚,还有顶奢的酒店…
但
对于热爱
文艺的你
,
乌布才是整座岛的灵魂所在,才是你最喜欢的地方
。
当你踏进乌布的那一刻,就会强烈地感觉到:这里和认知中的海岛完全不一样——
巨大的梯田,独具特色的建筑,浓郁的本地文化气息
…这里是巴厘岛的文化艺术中心,这里是精神的花园。
早在几十年前,就有世界各地杰出的艺术家汇集到乌布,或创作或旅居,再加上岛上印度教文化氛围和最大程度对传统手工业的保留,让乌布成为当之无愧的巴厘岛文化中心。
大大小小的画廊遍布乌布,走在街上随时随地都能看一个关于绘画、摄影、雕塑的小展。艺术品商店遍布街巷,通过绘画、木雕、纺织、音乐和舞蹈多种形式,向人们展现着巴厘岛数百年来的文化和艺术底蕴。
可以是在街头巷尾漫无目的地闲逛,也许就在某个转角一下子发现了看对眼的小物什,或者路过某个村某个庙正在举行一场仪式,亦或是认识一个在地的生活体验,解锁一个属于自己的乌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