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读史"免费关注。博闻通识,知古鉴今。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随着汉东反腐大戏《人民的名义》落下帷幕,电视剧里的各号腐败份子终于浮出水面,提了半天心的三忘终于可以把心放回肚子里面了。达康书记是个一心只关心发展的GDP狂魔,侯亮平也是一个出“淤泥”而不染的汉大帮。高小琴果然不是高书记的贴心“小秘”,她是高书记的财团大姨子。小琴绰号汉东阿庆嫂,是个从渔家女一路走到亿万女老板的“成功”商人。当然,作为本剧当之无愧的“女一号”,小琴必须不是一个简单的女人啊!
《人民的名义》里面,祁厅长、高小琴、侯亮平一共唱了2次沙家浜。两句“他们到底是姓蒋还是姓汪?”可是一次比一次精彩!那么,《人民的名义》怎么就那么爱用《沙家浜》呢?今天就听三忘给你说道说道这《沙家浜》!!
提到《沙家浜》,其实年轻人都不太熟悉了,在五六十年代成长起来的一辈们确是对这个名字耳熟能详。《沙家浜》与《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并称为八大样板戏。鉴于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样板戏作为老百姓们难得的文化艺术享受,人们自然是不会唱全套也会哼上几句。
一套五六十年代人最熟悉的“流行歌曲”,要送给高官们的小琴小凤姐妹俩投其所好会唱也就算了。怎么年纪看起来不过40余岁的侯亮平和祁同伟也唱的这么顺口呐!啧啧啧!此处容易让人产生脑洞啊!
好了!我们言归正传。侯亮平唱了三遍的《沙家浜》到底在唱什么呢?
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某部指导员郭建光带领18名伤员,在当地群众的掩护中来到沙家浜养伤。日伪军得知此信后,对沙家浜地区展开了疯狂的大扫荡。阿庆嫂是春来茶馆老板娘也是一名中共地下工作者。她胆大心细,与国民党“忠义救国军”司令胡传魁,沙家浜镇地主刁老财的儿子刁德一巧妙周旋,成功掩护伤员并最终将敌人一举全歼的故事。
他们到底是姓蒋还是姓汪?
——《沙家浜》唱词
他们到底是姓蒋还是姓汪,是《沙家浜》中智斗一段的经典唱词,也是贯穿《人民的名义》全剧的重要台词。姓蒋姓汪?没错,蒋,是蒋介石的蒋。汪是汪精卫的汪!
忠义救国军也并不是艺术虚构出来的一支军队。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后,,蒋介石在上海成立了“苏浙行动委员会” 。这个委员会里也都是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戴笠、宋子文、杜月笙等人都是委员。淞沪会战打的壮烈,虽然最后中方痛失上海,但国军在上海与日军浴血缠斗三个月,依然没有放弃,选择战败后开展敌后游击。1938年,戴笠奉蒋介石电令:“收容整编流散浦东及京沪沪杭沿线之国军,期以加强敌后游击”,并亲自为这支收容而成的军队改名为“苏浙行动委员会忠义救国军”。
胡传魁就是沙家浜地区忠义救国军的司令。那么这支“姓蒋”的队伍又怎么姓了“汪”呢?
原来这“忠义救国军”中也有汉奸。司令胡传魁、参谋长刁德一假意抗战,其实早就暗投日寇。手里有枪又有钱的“忠义救国军”1939年两次攻击“江南抗日义勇军”,9月初又集中3个支队向“江抗”进攻,1941年1月参加了围歼皖南新四军的行动。总之,这支队伍的攻击对象变了人!
这个女人不寻常!
——《沙家浜》唱词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沙家浜的地下党工作者阿庆嫂站了出来,与敌人斗智斗勇,才有了这句“这个女人不寻常”这句经典唱词。
《沙家浜》的前身是沪剧《芦荡火种》。《芦荡火种》是由上海市人民沪团于1958年根据真人真事创作的一个抗日传奇。虽然在创作初期,主创们就强调胡传魁、阿庆嫂们的原型并不是单一的。但这些年来,《沙家浜》的忠实粉丝们还是一次次的深入故事的发生地,常熟,来寻找阿庆嫂。陈关林烈士的妻子陈二妹就被认为是阿庆嫂的原型一直,而且她也是开茶馆的。
抗战初期,开设董浜镇涵芬阁茶馆的陈关林夫妇就受新四军民运工作同志的宣传引导,夫妇俩以茶楼为基点,热情接待南来北往的抗日党、政、军领导同志,接送机密情报,成为中共地下党的一个重要联络站。
“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见面开口笑,过后不思量,人一走,茶就凉,有什么周全不周全?”
——《沙家浜》唱词
其实《沙家浜》本身就是《人民的名义》里面的一条重要线索。你看侯亮平虽是“利剑”,可剑终归是握在人家瑞金书记的手中。瑞金书记,这个角色的名字起的好。“瑞金”可是闻名中外的红色故都、举世著名的中央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出发地。
再想想祁同伟、侯亮平和高小琴的那一场“票友”聚会
祁同伟(胡司令):“老子的队伍才开张,拢共才有十几个人,七八条枪,遇皇军追得我晕头转向。”
侯亮平(刁德一):这个女人那不寻常。
高小琴(阿庆嫂):他们到底是姓蒋还是姓汪?
细想想,竟是真真都应验了……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作者不详,如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