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生物技术网
中国生物技术信息网官方微信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转化医学网  ·  【Cell子刊】揭秘人类大脑进化:北京大学王 ... ·  3 天前  
丁香园  ·  妊娠剧吐,止吐一线用药是什么? ·  3 天前  
贝壳社  ·  Nature重磅:CRISPR筛选发现逆转大 ... ·  5 天前  
菠萝因子  ·  什么人容易得诺奖?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生物技术网

清华女教授跳槽普林斯顿:是人才流失,还是人才流动

中国生物技术网  · 公众号  · 医学  · 2017-05-13 12:00

正文

这几天,结构生物学家、清华大学教授颜宁被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聘为终身讲席教授,引起了广泛关注。颜宁本人表示,“换一种环境,是为了给自己一些新的压力,刺激自己获得灵感”,清华大学也说,“这有助于将中国的学术思想、教育理念和清华的学术风格传播到国际学术舞台上”。

用颜宁的话说,这“明明是开开心心的一件事”,但就在消息出来这几天,网上舆情开始出现分化。一方面,有人认为这是人才流失,另一方面,也有一些人为此格外激动,觉得这是国内大学赶上世界一流的一个标志。

一千个观众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视角,实在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清华回应称,“世界一流大学对包括清华大学在内的国内高校的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水平有较高认可”,这话有它的道理。颜宁本人从清华到普林斯顿,从普林斯顿回清华,又从清华到普林斯顿,这样的来来往往,本身就可以视为我国高等教育螺旋式上升的一个注脚。

如果国内的学术水平真的那么不行,恐怕就算清华能花大价钱把颜宁从普林斯顿请回来,十年之后,她那份学术天赋估计也早就被废掉了,哪里还有被请回去的机会?

在现阶段,世界确实还不是平的。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人才的虹吸效应,依然是一种现实的存在。但这样的位势差,也不会永远不变。如果说当年姚期智、杨振宁、陈十一、施一公的归国确实需要很强的爱国精神支撑,那么今天,很多优秀海归的回国工作,已经不只是情感的考量,同样也经得起现实损益平衡的考验。

当众多国外科学家开始羡慕中国的实验室拥有比他们更好的研究条件,当越来越多像中国科大的段路明,清华大学的祁晓亮、郑思齐等等国内培养的人才,同样有资格在世界知名大学获得讲席教授的称号,我们对“人才流失”的看法恐怕需要逐渐被“人才流动”所取代。即便从最为功利的视角来看,在一个开放的时代,谁知道颜宁将来不会把更多先进的研究成果带回中国?

当然,“越来越多”还不是“很多很多”,无论是归国的顶尖高手,还是像颜宁这样被世界一流大学聘任为终身讲席教授的国内人才,目前还属于凤毛麟角。最为关键的是,我们在体制机制和科研文化方面存在的问题,可以说还比较严重。这些年来,从国产大飞机试飞,到量子计算机突破,从迈入空间站时代,到高铁订单遍布全球,中国科技创新确实取得了一系列世人瞩目的成绩。这些成绩,是坚定中国创新自信的底气所在。但自信不是自大,为此膨胀那不是聪明而是犯傻。

可以说,颜宁事件的舆情就像一个多棱镜,映照出人们对中国科技略显极端的认识和心态。那种说起毛病就气不打一处来,说起进步就忘记自己今天晚上吃几两干饭的做法,都谈不上是成熟和理性的。而从另一方面讲,我们对类似的想法也应该抱有一定的宽容,现实所限,我们也的的确确还没发展到那种心平气和、宠辱两忘的程度。我们每个人自己的素质,构成了中国教育、科学、技术发展的大环境。

假如到某一天,颜宁和那些跟她一样优秀的人才,能够静悄悄地在中国和世界各地自由往返,“不带走一丝云彩”,那才是我们真正成为科技强国的时候。

中国生物技术网诚邀生物领域科学家在我们的平台上,发表和介绍国内外原创的科研成果。

注:国内为原创研究成果或评论、综述,国际为在线发表一个月内的最新成果或综述,字数500字以上,并请提供至少一张图片。投稿者,请将文章发送至[email protected]

本公众号由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信息中心承办

微信公众号:中国生物技术网

回复关键词热点”可阅读热点专题文章,包括“施一公”、“肠道菌群”、“肿瘤”、“免疫”和“健康”

热文TOP10(统计周期:2016.5.1-2016.7.10)

直接点击文字即可浏览!

1、PNAS:午睡会增强记忆力

2、韩春雨:科研是一种很好的生活方式

3、减肥的终极奥义:训练大脑,而非锻炼身

4、20、30、40岁,新陈代谢如何改变? 

5、科学揭示:一杯酒下肚后...
6、体育运动如何使大脑更好地运转
7、意想不到的发现:癌细胞转移的最新观点
8、关于IQ的9个事实
9、第一个抗衰老医学试验在狗身上成功!
10、一包33岁的垃圾给我们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