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特别的日子里
让我们一起见证从事城乡规划行业的她们
人生芳华与事业升华交相辉映的
别样精彩......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城乡规划行业的重要性日渐凸显。目前全国从事城乡规划工作的科研、设计、管理和教学等工作的规划师达36万之多,这其中女规划师人数约占整个行业从业人员总数的40%,这在我国是女同志所占比例相对较高的行业。中国女规划师亲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城市规划事业的巨大变化,女规划师中有不少同志非常优秀,她们与男性同行一样,战斗在各自的岗位上,参加了自“一五”计划以来各个时期城市建设的全过程。她们肩负着工作、家务、教育子女等多重担子,出色地完成了科研、规划设计、教学和行政管理等工作,以骄人的业绩成为新中国城乡规划舞台上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中国女规划师们用她们忘我的精神投身到我国的城市规划的发展与建设中,从1950年代起,伴随着新中国第一个工业化与城市发展的高潮,就有我们女规划师的身影;在1960年代那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很多规划机构被撤销,但女规划师们怀着对城市规划事业的热爱,默默坚守在各自的岗位上;直到改革开放,我国迎来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中国女规划师也发挥出了更大的作用。目前女规划师们参与社会事务管理和决策的领域也在不断拓展,有的女规划师以城乡规划专业的身份成为国务院参事,还有一些女规划师成为全国或省级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
以榜样的力量引领前行
女规划师们在我国城市规划岗位上兢兢业业,巾帼不让须眉,成为活跃在城市规划领域的优秀人才,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女规划师们的能力和地位。
这些佼佼者中,有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原副理事长、秘书长夏宗玕,国务院参事、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王静霞,建设部原总规划师陈晓丽,上海市城市规划局原局长夏丽卿,南京市城市规划局原局长何惠仪,天津市城市规划局原副局长冯容等,还有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首批命名的15位建筑设计大师中惟一的女性张锦秋,以及年青一代的优秀代表江苏省建设厅周岚厅长等等,不胜枚举。
张锦秋院士
张锦秋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师,是把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理念结合的持续实践者、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坚定的捍卫者,也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现代转化的探索者和创新者。她是目前仍活跃在创作一线最年长的工程院院士。一项“国际性、永久性的崇高荣誉”于2015年授予张锦秋院士——国际编号为210232号的小行星被正式命名为“张锦秋星”!
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始,张锦秋扎根黄土地,在陕西这片灿烂的历史沃土上创作了一批闪耀着中华文化智慧的规划建筑作品,她努力使中国传统建筑现代化,彰显城市特色和保护生态环境,在广袤的大地上书写了一部部混凝土的诗篇,谱写了一曲曲凝固的音乐。为古都西安的保护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西安被誉为“锦秋的长安”。
夏宗玕女士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原副理事长、秘书长夏宗玕从1954年开始投身城市规划事业,不但取得多项学术研究成果,而且还曾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建设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科技管理专家。
王静霞女士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老院长王静霞长期从事城市规划专业技术和管理工作,主持和组织了各类城市规划的编制和研究以及城市规划管理技术法规的制定工作,主持的多项科研课题多次获得省部级奖励,取得了显著的技术成果和学术成就,成为第一位被聘为国务院参事的女规划师。
回顾光荣历程,坚定青春理想
中国女规划师始终将促进我国城市规划事业的发展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为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很多女规划师为落实国民经济计划、促进新中国工业体系和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五”时期规划工作者工作场景(1956年)
包头规划工作组现场踏勘留影(1955年8月)
女规划师工作场景-1
女规划师工作场景-2
•
女规划师伴随城市成长
改革开放伊始,深圳经济特区建立,经过数年的艰苦创业,深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一座新兴的现代化城市崛起于中国南海之滨,创造了闻名全国的“深圳速度”,深圳三十多年城市化发展成就创造了人类城市建设史上的奇迹,深圳城市建成区面积从1980年3平方公里增加到2016年900多平方公里,全市建筑面积从109万平方米增加到10亿平方米。敢为人先的深圳人冲在时代的最前锋,这其中就有我们女规划师的身影,从女规划院长到女局长,在规划实践前沿锐意进取、在城市设计与管理的第一线勇于创新,使深圳成为当今中国最宜居宜业、最美丽的城市之一。
吴良镛先生与国务院参事王静霞一起参与福田区方案设计工作的场景
上海的城市建设根据上海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和目标,从增强城市功能、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要求出发,科学统筹、加快发展,为上海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浦东新区已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中国九十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女规划师们数十年如一日致力于持续积极参与各阶段的规划编制和蓝图绘制、投身于城市建设和管理工作,如老一辈专家上海市城市规划局原局长夏丽卿等,为上海的可持续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上海将在2040年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文化大都市,成为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和生态之城。
上海规划局老局长夏丽卿女士工作照
宁波也活跃着一群规划设计研究和实施管理的优秀女规划师群体,作为宁波城乡规划从业人员的“半边天”,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和女性特有的细心、耐心和责任性,出色地完成了规划设计研究和行政管理等工作,为宁波城乡规划建设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她们的出色工作使宁波成为我国东南沿海重要港口城市、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中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美丽的港城。
女规划师们在各自的岗位上,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积极投身国家现代化、城镇化的实践,在为我国城市规划事业的发展,为地方的城市规划与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
投入到援藏、援疆一线工作,活跃在精准扶贫、乡村振兴领域
我国女规划师们也一直发扬着不畏艰险,不怕吃苦的精神,很多同志常年工作在艰苦、落后的地区,没有任何怨言。很多女规划师还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援藏、援疆一线工作当中,她们克服场地困难全情投入,深入了解地区问题,立足当地实际情况,切实为当地百姓着想编制切实可用的规划,顽强的工作作风和极高的工作效率得到所在地区政府和民众的一致好评。
女规划师工作场景照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界定和凸显了“乡村振兴”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明确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建设总体要求。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众多女规划师投身在乡村振兴领域,无论是在连片特困地区调研、编制扶贫规划或是编制村庄保护发展规划,还是在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她们自始至终以乡村振兴为己任,不计报酬地开展乡村保护与产业培育工作;女规划师委员会联合各级妇联组织与致力于乡村振兴领域的人士一起,共同建设中国美丽乡村,留住中华传统文化的根,以促进乡村社会的整体升级与城乡发展的相对平衡,使得乡土环境和文化得以再生与复兴。
女规划师工作场景照
以乡镇工业快速发展的“苏南模式”而著称的江苏省自2000年以来,按照中央部署,致力于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先后实施了村庄环境整治行动、美丽乡村建设工程、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行动以及改善苏北农民群众住房行动,持续以乡村人居环境改善和美丽乡村建设为重要抓手,推动江苏乡村振兴。
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周岚先后担任省村庄环境整治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办公室主任、美丽乡村建设工程推进小组组长,以及改善苏北农民群众住房工作综合组组长,负责具体推动工作。经过近年持续的久久为功,江苏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肯定,江苏完成了18.9万个自然村的环境整治全覆盖任务,乡村环境面貌明显改观,建成了一大批美丽宜居乡村,获得“全国美丽宜居小镇”、“美丽宜居村庄示范”的镇村数量位居全国前列。
为江苏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贡献智慧的女规划师们
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周岚工作照
近期,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女规划师委员会与开慧镇人民政府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依托女规划师委员会的专业技术优势,以开慧镇为基地,与本地规划师携手,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研究,共同就村落保护和乡村振兴发展提供建议。
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女规划师委员会与开慧镇人民政府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
弘扬传统文化 推动文化复兴
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也是全体中国人和海外华人的精神家园、情感纽带和身份认同,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以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何依、上海交通大学建筑学系教授王林等为代表的女规划师们深刻地认识到,挖掘、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将传统的文化资源转化成中国现实的软实力,才能最终提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她们多年来辛勤地耕耘在保护、传承文化遗产领域,致力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与管理工作,深入挖掘历史文化遗产的内涵和价值,坚定地履行着文化遗产守卫者的职责,为推动中华民族文化复兴兢兢业业地奋斗,进一步推进了城市复兴历程。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何依工作照
•
关注以人为本、全龄友好
女规划师们十分认真关注城乡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和民生问题,并从女规划师们的独特视角,承担了大量的国家级或部级科研课题和专项问题的研究,承担了众多重要地区和城市的规划设计任务。她们在城乡规划实践工作中十分注意维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为广大妇女儿童创造适宜的生存环境和空间而努力。
住房城乡建设部标准规范办公室是以女规划师为核心形成的工作团体,她们近期组织修订编制《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16版),该标准强调以人为本,全龄友好,在分级尺度上,根据老年人步行时间划分生活圈层级,按照不同层级范围,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趋势完善配套设施。结合老年人的使用要求,在规范中明确居住区五分钟生活圈内应配建服务于老年广场舞的室外综合健身场地,并提出宜配置公共厕所的要求;标准配合国家人口生育政策的变化,调整幼儿园、小学等教育设施的配建标准;标准落实中央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提高15分钟生活圈内的人均公共绿地指标,尝试建立完整的居住生活圈公共空间系统;标准通过控制街区尺度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的小街区密路网的城市空间组织要求,通过建设指标组合控制高层住宅的建设,并增加居住环境章节引导居住区的宜居建设。同时,她们还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共同探讨老年宜居环境的现实挑战与规划对策,涵盖技术标准、规划编制、政策建议和健康领域,希望通过研究与讨论对老年宜居环境建设从女性视角提出具体意见。
女规划师特别关注城市规划专业工作中与妇女儿童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如居住区、社区内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与设计,同济大学于一凡教授就提出有关在公共租赁住房建设中应配置一定比例老年人住房的政策建议。
女规划师拥有女性和母亲的天然视角,在儿童友好城市的建设中拥有独特的优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长沙市和深圳市作为儿童友好型城市的先行者,在儿童友好型城市的规划建设探索与实践中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借鉴。女规划师们在其中承担了重要任务,为长沙、深圳儿童友好城市的建设贡献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