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Clinic門诊新视野
心血管领域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懒人医考  ·  今晚 24 时截止,缴费 ≠ ... ·  2 天前  
肿瘤资讯  ·  【4055】国际视野 中华精粹 | ... ·  6 天前  
德大器械注册与临床  ·  【医美专栏】两种重组胶原简析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Clinic門诊新视野

来自大洋彼岸的碰撞|CCI发起人葛均波院士与BIODESIGN执行主任Dr.Saul首次对话

Clinic門诊新视野  · 公众号  · 医学  · 2017-07-28 22:52

正文

促进转化医学的发展最需要做到什么?医疗创新的源泉在哪里?符合中国国情的创新模式如何建立?这是葛均波院士与美国斯坦福大学Biodesign创新中心执行主任Gordon M. Saul交谈中最为核心的内容。他在谈话后向媒体表示:“只有将创新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并为这种积极性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才能让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参与到创新发明的过程中,我们的医药及器械产业才会形成真正的国际竞争力。”

Gordon M. Saul访问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与葛均波院士合影


2017年7月26日,美国斯坦福大学Biodesign创新中心执行主任Gordon M. Saul应邀来华,对中山医院CCI创新俱乐部及复旦大学进行访问,寻求双方开展合作的方向。葛均波院士在做完一例手术之后,在CCI创新俱乐部与Dr.Saul进行了会谈,双方不仅分享了彼此在创新模式运作、创新成果转化、创新人才培训等方面的成功经验,还就“如何拓展医疗技术创新的未来之路”等更高层面的课题作了探讨。


美国斯坦福大学Biodesign创新中心以生命科学领域的一系列重大创新成就而闻名,在美国、印度、新加坡及日本都建立了创新中心。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CCI)由葛均波院士牵头建立,是我国心血管领域规模最大的创新组织,它担负着中国心血管器械创新的重任。此次Gordon M. Saul专程来访,并与葛均波院士深度交流,是中美两大创新机构“领头人”之间的首次对话。


Gordon M. Saul的中国之行,由CCI秘书长沈雳教授、副秘书长兼学术培训部部长吴轶喆博士全程陪同。


Gordon M. Saul与CCI秘书长沈雳教授、副秘书长吴轶喆博士合影


挖掘需求背后的深意

7月26日中午,Biodesign创新中心执行主任Gordon M. Saul在中山医院心脏中心示教室,作了主题为《全球环境日益变化的今天,如何进行医疗技术创新》的演讲,闻讯而来的中山医院心内、心外医生挤满了演讲现场,后来者只能站在示教室门外听讲。Gordon M. Saul指出:Biodesign的愿景,是成为改善全球人民生活质量的先进健康科技创新的全球领袖。与普通的科技推动创新发展不同,Biodesign更专注于以需求为起始,以用户为中心推动新技术的创新。


Biodesign认为,对于需求的透彻研究才是成功创新的DNA。要对需求有更深刻的认知,就需要集合多元化的研究小组成员。在Biodesign,化学专家、材料专家、电子专家和手术医生经常汇聚一堂,一起进行头脑风暴,挖掘需求背后的深意。Biodesign提出,创新应以价值为基础,并在发现需求阶段探索价值,在发明阶段评估价值,在执行阶段进行价值定位。并提出了以临床和预算为基础的价值指向。最后,Dr.Saul还就中国医疗创新的优势和挑战,谈了自己的看法。


创新是大势所趋

在与Biodesign创新中心执行主任Gordon M. Saul的交流过程中,葛均波院士向《门诊》杂志记者表示,中国大部分实验室的研究成果,依旧停留在专利或论文阶段,无法走出科研实验室这座围城。这些研究成果如果不能真正转化到临床应用,就无法为广大人们群众带来实际利益,这也是我国医药及器械的研发转化进展较国际水平有一定差距的根本原因,其结果就是,我们的主要高端医疗器械,几乎完全依赖进口或国内仿制。现在,由于我国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符合我国国情,符合人民群众个性化需求的技术和器械的需求逐年攀升。在这个大背景下,以创新促发展已是大势所趋,振兴民族医疗创新产业更是时不我待。


葛均波院士提出,要促进转化医学的发展,最需要的是临床医生自主创新意识的增强,创新来源于临床实践,而医生是了解疾病需求的第一主体,是医疗创新的源泉。医疗创新的转化更需要医生有跨领域合作的能力,心血管技术和器械创新离不开材料学和工程学的支撑。在未来,我们很可能尝试与复旦大学工程学院合作,各取所长,共同进步。目前,在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各种利好政策也为医学科学创新提供了一片沃土,我国广大心血管医生应珍惜这样的机会,结合自身的临床实践和需求,从患者角度出发,发掘临床治疗的根本需求,加强自主创新,让更多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国产高精医疗器械,改变长期以来过度依赖国外产品技术的现状,推动整个国内医学创新领域的发展。


探索CCI的发展道路

葛均波院士所表达的是由衷之言。早在2013年全国两会上,葛均波院士就提出过“加快医学转化”的建议,他认为如果从政府层面保护成果转化,解决转化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将会激起一线科研人员的创造热情,促进临床一线医疗人员的成果转化之路。2015年3月,葛均波院士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又递交了一份《关于改革审批机制鼓励科研创新的提案》。同年9月,OCC大会期间,葛均波院士倡导的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CCI)正式宣布成立。


此后,在深切的责任感的推动下,葛均波院士不断地寻求最适合于CCI的发展道路。2016年以色列ICI会议(心血管技术创新大会)上,由葛均波院士牵头中国数十位心血管专家一同赴会,中以心血管医生展开创新交流和合作的深入研讨,CCI跨出了国际交流合作实质性的一步。2017年,又派遣CCI副秘书长兼学术培训部部长吴轶喆博士作为访问学者,前往美国Stanford Biodesign创新中心进行为期半年的留学访问。据悉,吴轶喆博士是2017年全球仅有的4位接受培训的国际学员之一,同时也是美国Stanford Biodesign第一位来自中国的访问学者。


据CCI秘书长沈雳教授介绍,派遣访问学者是为了学习Stanford Biodesign的创新理念与创新过程,包括从临床工作中发现需求、筛选需求、使其向产业化发展等。同时,也尝试与Biodesign建立长久的合作关系。在未来,CCI将尝试邀请Biodesign的全球工作伙伴来CCI创新学院为学员授课,也将派遣具有创新潜力和意愿的年轻医生赴美深造,为我国储备自己的医疗创新人才,壮大我国自己的创新事业,最终催生一批走向世界的原创创新技术。


期待多方推动形成合力

7月26日下午,Biodesign创新中心执行主任Gordon M. Saul在复旦大学与葛均波院士、CCI秘书长沈雳教授、复旦大学电子工程系陈炜教授等,探讨了Biodesign与复旦大学合作建立创新中心的可能性。Biodesign在美国、印度、新加坡及日本都建立了创新中心,极大地推动了当地创新型医疗产业的发展。大家认为,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趋势已然形成,各种利好政策也为医学科学创新提供了比较好的大环境,只要我们在组织领导推动、政策规定扶持、支撑平台建设、创新能力提升等方面形成合力,就不仅会在政府、院校、医院的推动下促成复旦大学与Biodesign创新中心的合作,更会进一步在整体上激发医学创新活力和转化能力,带来创新型医疗产业迅速发展的良好局面。


Gordon M. Saul与沈雳教授,正在复旦大学交流创新经验


在7月26日的访问交流中,美国斯坦福大学Biodesign创新中心执行主任Gordon M. Saul参观了设置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心血管介入治疗技术与器械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成果展示长廊、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手术室和病区,并对复旦大学电子工程系进行实地考核。在复旦大学电子工程系学院会议室,Biodesign创新中心执行主任Dr.Saul、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沈雳教授、复旦大学博导陈炜教授等,分别就医工结合、如何进行医疗技术创新等主题进行了演讲,并在会后与众多师生一同讨论了医疗技术创新的未来。




END

本文内容为《门诊》杂志原创内容 转载须经授权并请注明出处。

门诊新视野 微信号:ClinicMZ

《门诊》杂志官方微信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