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受争议的高校新闻专业,如今可能迎来了“人工智能新闻”的新时代。
人工智能+新闻
浙江传媒学院上月26日在公众号上发布消息称,将面向全校开设“人工智能新闻”微专业。
编者按中提到,“这是一条由人工智能写作的新闻报道,并经过人工审核,确保信息无误后,与你见面。”
在这条“AI新闻”中,新京报传媒研究了解到,“人工智能新闻”微专业将于2024年至2025年第一学期面向浙传全校开放,招生对象主要是本科三、四年级学生及在读研究生,不限制专业,但要求申请者具备新闻选题策划、新闻采访与写作、新媒体内容策划与运营等专业技能。
在课程设置上,将涵盖人工智能新闻写作、人工智能短视频与直播、人工智能图像生成技术等5门主干课程。
其中,“智能媒体人机协同综合实训”课程备受关注。
该课程旨在通过师生与人工智能的协同作业,实现轻量化的人的智力参与、以人工智能为主的内容创作模式。数字新闻系主任焦俊波老师表示:“通过实训,学生将深入了解人工智能在新闻生产中的应用,提升人机协作能力,为未来的新闻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从0起步
开设“微专业”在高校的课程设置中并非独创。
很多高校为了让学有余力的同学有机会系统、灵活地参加跨学科学习,开拓视野、培养跨学科思维,为提升社会竞争力提供支撑,会专门设立一组聚焦于某一特定专业方向或领域的课程。
一般来讲,主修专业在读期间,如果修完微专业培养方案内课程,且成绩全部合格,即可获得由微专业开设学院颁发的微专业合格证书。
微专业合格证书是额外学习经历的一种证明,但并非学位证书。
而作为“人工智能新闻”这一微专业,浙江传媒学院人工智能新闻微专业负责人副教授王翎子表示,这一微专业目前是全国首个AI+新闻教育的专业,
“没有其他院校的模式可以参考,等于从0起步,摸着石头过河。”
新闻拥抱技术
新闻界和人工智能的最早合作始于2014年,彼时,美联社利用人工智能开始处理数以千记的企业财报。从数据处理到最终产出可供发布的新闻报道,其制作周期可用“秒”计。
对于这一类有固定操作模式且以数据分析为主要内容的新闻稿件,人工智能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对传统媒体来讲,
具有颠覆性的意义。
除此以外,体育报道也是较早进入人工智能视野的新闻类别。
人工智能的应用,让体育记者可以减少对比赛结果的报道,转而发现更多更深度和独家的报道视角,一定程度上解放了记者的生产力。
而近几年,国内媒体在融媒改革中,也不断对AI技术伸出橄榄枝。
越来越多的媒体人有了自己的数字同事,这些数字记者不仅能语音播报,还可以根据内容匹配动作、表情,甚至还可以手语播报,今年两会呈集中爆发状的数字记者,仅从“拥有率”上看已经成为媒体标配。
AI是助力还是拆台
技术加持下,新闻人的路会不会越走越窄?AI是助力还是拆台?
2023年以来,越发日常化的Chat-GPT和Sora的使用,开始让AI成为了“人均技能”。
而因放话“报新闻专业就‘打晕’”而上热搜的张雪峰也曾直言,在新媒体时代,传统新闻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他给出的理由是报纸杂志纷纷停刊,电视台收视率下滑,很多新闻从业者面临失业风险。而新兴的自媒体行业,看似机会众多,实际门槛很低,竞争异常激烈,能够成功的毕业生少之又少。
新媒体时代,
人工智能重构了新闻生产流程,
也在重塑记者的角色和职责,但不能忽略的是,
新闻业本质上仍然是一种依赖
人类直觉、调查挖掘能力和判断力的职业。
在已有的合作经验中,人工智能为提高新闻行业的生产效率带来了更多可能,但挑战自然并存。
如何更好
地使用人工智能服务新闻生产,在此时成为一门专业也就拥有了更多的合理性。
因此,
王翎子称,学院希
望学生能够参与到A
I生产新闻的流程当中,让学生找到最高效的工作方式,同时结合专业能力辨析新闻
真伪。
校对
/ 张彦君
新媒体文案怎么写才有看头?
辛苦拍摄的短视频为何没人点?
各平台账号涨粉越来越难?
策划方案怎么总是差点意思?
......
针对大家遇到的各种难题,新京报融媒共享平台推出
新媒体策划及运营、短视频制作及运营、舆情分析及风险处置等培训课程
,去年开班13期,
合作单位包括
政府机构、媒体、企事业单位
等,
参训学员500余人,均满载而归。
今年,更多量身定制的培训课程陆续上线,欢迎前来新京报交流,一起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