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CITIC Think Tank
中信智库定位于企业内设研究组织,积极打造智慧共享与实战链接的平台,发挥研究成果“转换器”作用,切实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助力高质量发展。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CITIC Think Tank

【中信证券】增强活力,提质创新: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学习体会

CITIC Think Tank  · 公众号  ·  · 2024-03-06 12:00

正文

杨帆  明明  于翔  玛西高娃  刘春彤

      遥远  王希明  彭阳  郑辰

      窦子豪 联系人:任柳蓉

2024年3月5日,李强总理向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就年度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和政策取向做重点部署。我们认为,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符合预期;以3.0%赤字率 + 1万亿特别国债 + 3.9万亿地方政府专项债为主的财政组合拳力度不弱,广义财政扩张明显,报告直接点明“从今年开始拟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极大提振了发展信心;稳健的货币政策将加强总量结构双调节,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产业政策方面,报告首要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先进制造、数字经济、产业创新工程等领域备受重视;以消费品以旧换新、养老育幼服务提质为代表的消费支持政策将助力国内需求扩大;以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绿色低碳转型等为代表的有效投资也会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改革开放方面,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将激活各类市场主体活力,稳外资、稳外贸部署和支持“一带一路”等走出去政策同步强调,国内国际双循环将更为通畅,我们期待二十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描绘更清晰的改革路线图。


稳中求进,推动高质量发展。


《政府工作报告》(下称报告)回顾了过去一年的工作,指出了我国在多重困难交织叠加环境下,“顺利完成全年预期发展目标,许多方面还出现积极向好变化”这一成绩的来之不易,也提出了下一步发展面临的诸多困难和挑战。在此背景下,报告提出“5%左右”的GDP增速目标,这一目标的设置既考虑了促进就业增收、防范化解风险等需要,与“十四五”规划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相衔接,也考虑了经济增长潜力和支撑条件。在去年已经实现经济较好增长的背景下,实现今年的预期目标并非易事,需要政策聚焦发力、工作加倍努力、各方面齐心协力。具体而言:


1)集中精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会议指出,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继续固本培元;要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2)增强宏观政策取向的一致性。会议指出,要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各地区各部门制定政策要认真听取和吸纳各方面意见,涉企政策要注重与市场沟通、回应市场关切;加强对政策执行情况的跟踪评估,以企业和群众满意度为重要标尺,及时进行调整和完善;精准做好政策宣传解读,营造稳定透明可预期的政策环境。



财政政策释放持续发力信号,有助于应对房地产周期调整,并为稳预期注入强心剂。


报告指出,“从今年开始拟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今年先发行1万亿元”,释放出持续发力信号。从海外应对房地产周期的经验看,财政政策均体现出持续发力特征,政策持续发力有助于平抑房地产周期波动的外溢效应,为稳定社会预期注入强心剂。赤字率拟按3%安排,中央赤字占比进一步提升,有助于优化债务结构。专项债规模为3.9万亿,较上年提升1000亿元,近年来持续保持在GDP规模的3%左右,结构上向投资效率较高的地区倾斜,有助于更好地兼顾稳增长和防风险。



货币政策延续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基调,我们预计政策利率将继续下行,信贷结构调整的重要性增加,将有更多举措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


1)报告指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一致。我们预计年内MLF利率、LPR利率和存款利率还将继续下行,考虑到稳定汇率的需要,年中美联储降息前后可能是下一个调整窗口期。


2)报告强调,“加强总量和结构双重调节,盘活存量、提升效能”,“避免资金沉淀空转”。我们认为未来一段时间,房地产、地方融资平台等传统领域贷款占比可能降低,而科技、绿色、普惠等“五篇大文章”领域的贷款占比将增加。


3)报告要求,“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这句话曾在1月22日的国常会上被提及,未来或在健全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投融资动态平衡,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和投资价值,加大中长期资金入市力度等方面推进。



以新质生产力为抓手,激活先进制造、数字经济,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全方面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首要任务。


报告提出,要“充分发挥创新主导作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去年三季度以来政策层对于新质生产力频频发声,此次更是将其作为报告的第一项任务,预计2024年将是科技制造产业政策大年。我们认为,新质生产力内涵丰富,是创新且高质量的先进生产力,涵盖了绝大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报告对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与新质生产力发展指出了明确方向,针对先进制造,未来将推动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转型,并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针对新兴产业,未来将巩固以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新兴产业优势,并加快前沿技术研发布局,例如氢能、新材料、创新药、生物制造、商业航天、生命科学等。针对数字经济,未来将重点关注人工智能和数据要素对于实体经济的赋能,其中报告提到“适度超前建设数字基础设施,加快形成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预计算力底座和数据底座或将是今年投资重点。



通过推动消费品和设备以旧换新等形式,着力扩大国内需求。


报告指出,“有效需求不足”依然是我国经济面临的严峻挑战,政策仍需发力,今年将开展“消费促进年”活动。


1)报告指出“鼓励和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和“推动各类生产设备、服务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考虑到 2020 年启动的不少再贷款政策到期,新一轮信贷结构工具有望推出,作为配套政策提供资金支持。


2)培育养老育幼等服务消费新动能。报告延续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支持“培育壮大新型消费”如数字消费、绿色消费、老年消费等。我们认为以“供给创新”促“消费增长”将成为扩内需的长期政策思路。


3)以补短板的思路积极扩大有效投资。一是向投资效率较高的地区倾斜,东部经济大省将勇挑重担;二是让民间投资进得来、能发展、有作为,开拓政府资金和民间资本合作新机制;三是考虑到今年是“十四五”规划实施关键一年,将加快相关重大工程项目建设。



统一大市场等改革部署密集,期待二十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提供清晰的蓝图指引。


当前中国经济增长的约束条件增多,政策的腾挪空间相对变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尚待根本化解。报告指出,“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增强发展内生动力”,预计党的三中全会将扮演新一轮改革冲锋号的角色,新时代的改革蓝图或将徐徐展开。我们认为以下改革方向可以重点关注:


1)谋划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预计将更好平衡央地关系,提高直接税比重,同时今年将进一步落实地方金融体制改革部署;


2)围绕物流网络、数据要素等方面加快建设现代流通体系,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


3)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实下来。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明确回应外资的现实诉求,并强调拓展经贸关系,有利于中企的海外布局。


关于外资“引进来”,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对华直接投资额下降11.4%,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额下降4.9%。对此,报告直面问题,指出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解决数据跨境流动等问题、提升外籍人员来华便利度,这均是当前外资的核心关切。关于中国企业“走出去”,报告着眼未来,继续依托“一带一路”稳定对外经贸关系,与更多国家和地区商签高标准自贸协定和投资协定。客观来看,美欧对华“去风险”思路短期难改,在全球“超级大选年”的背景下,我们认为,两类中企出海的逻辑或有更高确定性,一是以“一带一路”当地为产品消费地,二是以墨西哥和东欧等区域作为“跳板”。



标本兼治化解地产、地方政府债务等重点领域风险,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


报告内容延续了去年10月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的政策定调,即“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一方面,当前重点领域改革化险进入深水区,要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房地产方面需求端限购放松等政策仍然会“应出尽出”,同时供给端优质房企融资环境或有所改善;化债方面继续落实一揽子化债方案,当前2024年特殊再融资债券已开始发行,同时银行等金融机构参与化债也在落地过程中;中小金融机构方面则是要压实属地监管责任。另一方面,除了短期流动性缓释工具,中长期风险防控重在构建长效机制。房地产方面,新一轮保障性住房建设或将启动,这也是构建地产新发展模式的应有之义。化债方面,或将加快建立同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政府债务管理机制,包括地方债务检测、债务信息共享、地方融资平台转型等。



报告指出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报告关于新型城镇化的表述有以下三大亮点:


1)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报告指出,“要完善‘人地钱’挂钩政策,推动未落户常住人口平等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


2)发展县域经济。报告指出,“培育发展县域经济,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使县城成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


3)实施城市更新。报告指出,“稳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中村改造”。乡村振兴方面,报告提出要大力改善农村水电路气信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加强充电桩、冷链物流、寄递配送设施建设。预计后续新型城镇化建设将不断加快,从而持续带动消费和投资,释放内需潜力,同时乡村振兴全面推进也有利于推动农村消费提质扩容。



绿色低碳经济发展仍是重点,持续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报告提出的2024年发展预期目标中,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5%左右,2021-2023年完成的降幅分别为2.7%、0.1%和0.5%,“十四五”13.5%降幅目标的完成仍有较大压力。一方面,报告提出推动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我国将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此前《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已经在国常会审议通过,预计碳市场覆盖行业将迎来扩容,钢铁、电解铝与水泥行业有望于2024年纳入全国碳交易,同时2023年底CCER重启后新项目将陆续完成申报。另一方面,报告要求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2023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历史性超过火电,全年新增装机超全球一半。预计碳中和政策将以保障能源安全为根本,发挥火电兜底作用的同时,加强大型风光基地和外送通道建设,推动分布式能源开发利用,促进绿电使用和国际互认,推动形成“有源”双向交互配电网,提升电力系统调度能力。



报告释放积极信号,股票方面红利加科创主题的杠铃式行情结构或延续,债券方面长期看仍有上涨空间。


股票市场整体流动性已摆脱困局,预计长线资金在资产荒背景下仍然会逢低布局红利资产,成长板块可关注新质生产力相关主题,重点包括报告中强调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氢能、创新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以及“人工智能+”等领域。债券市场短期内受到超长期特别国债供给预期的扰动,或将呈现震荡格局,长期来看政策利率、信贷利率和债券市场利率仍有进一步下行的空间。在经济预期、贸易、资本流动保持平稳的情况下,人民币汇率波动空间不大,有望在合理均衡的水平保持基本稳定。



风险因素:


宏观经济复苏不及预期;国内逆周期政策落地时点和效果不及预期;改革举措不及预期;地缘政治不确定性超预期。




本文节选自中信证券研究部已于2024年3月5日发布的《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学习体会—增强活力,提质创新》报告,具体分析内容(包括相关风险提示等)请详见报告。若因对报告的摘编而产生歧义,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内容为准。


本资料所载的证券市场研究信息是由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信证券”)的研究部编写。中信证券研究部定位为面向专业机构投资者的卖方研究团队。通过微信形式制作的本资料仅面向中信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请勿对本资料进行任何形式的转发行为。中信证券不因任何订阅本公众号的行为而将订阅人视为中信证券的客户。若您并非中信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为保证服务质量、控制投资风险,应首先联系中信证券机构销售服务部门或经纪业务系统的客户经理,完成投资者适当性匹配,并充分了解该项服务的性质、特点、使用的注意事项以及若不当使用可能会带来的风险或损失,在此之前,请勿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信息。本资料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还请见谅!感谢您给予的理解和配合。若有任何疑问,敬请发送邮件至信箱[email protected]

重要声明:


本资料定位为“投资信息参考服务”,而非具体的“投资决策服务”,并不涉及对具体证券或金融工具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判断。需特别关注的是(1)本资料的接收者应当仔细阅读所附的各项声明、信息披露事项及风险提示,关注相关的分析、预测能够成立的关键假设条件,关注投资评级和证券目标价格的预测时间周期,并准确理解投资评级的含义。(2)本资料所载的信息来源被认为是可靠的,但是中信证券不保证其准确性或完整,同时其相关的分析意见及推测可能会根据中信证券研究部后续发布的证券研究报告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更改,也可能会因为使用不同的假设和标准、采用不同观点和分析方法而与中信证券其它业务部门、单位或附属机构在制作类似的其他材料时所给出的意见不同或者相反。(3)投资者在进行具体投资决策前,还须结合自身风险偏好、资金特点等具体情况并配合包括“选股”、“择时”分析在内的各种其它辅助分析手段形成自主决策。为避免对本资料所涉及的研究方法、投资评级、目标价格等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进而造成投资损失,在必要时应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指导。(4)上述列示的风险事项并未囊括不当使用本资料所涉及的全部风险。投资者不应单纯依靠所接收的相关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独立判断,须充分了解各类投资风险,自主作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


本订阅号中的所有资料版权均属中信证券。不得以任何方式修改、发送或复制本订阅号中的内容。除经中信证券认可的情况外,其他一切转载行为均属违法。版权所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