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LAC STUDIO
LAC丨ArchStudio 专注建筑类前沿知识传播与分享。联合全球顶尖院校建筑师,设计师,学者及相关机构,搭建学术前沿与行业交流平台。传承学术精神、分享行业经验,为学生的学术生涯与职业发展保驾护航。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LAC STUDIO

LAC的书屋 | Urban Grids: Handbook for Regular City Design

LAC STUDIO  · 公众号  ·  · 2024-07-21 10:0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

《城市网格:常规城市设计手册》(Urban Grids: Handbook for Regular City Design)是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开展的一项为期八年的研究项目的成果。为了应对今日新的经济发展和新兴城市文化的需求,战后城市规划的模式亟需转变,基于此背景,《城市网格》通过研究现有的常规城市的形态构成,探索现今和过去的常规城市并发现这些城市形态的丰富性和巨大的适应性,证明了常规城市作为一个能够抵御时间流逝和社会需求演变的城市框架的潜力,并且揭示了城市网格的新出现的条件,在此作为未来城市的可能范式提出。作为城市设计的一种开放形式的价值,《城市网格》特别强调网格具有独特的能力,能够适应多种方案和建筑形态,可以灵活而富有成效地吸收和引导城市转型。

"




作者介绍


琼·布斯克茨 (Joan Busquets) 是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 (Harvard University Graduate School of Design) 第一位Martin Bucksbaum城市规划与设计实践教授 。他是巴塞罗那建筑学院 (ETSAB) 巴塞罗那城市化实验室 (LUB) 的创始成员,并于1983年至1989年担任巴塞罗那市议会城市规划负责人,参与了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的筹备工作。他发表了许多关于城市设计的文章和书籍,以及一系列关于全球城市的应用研究项目,包括巴塞罗那、芝加哥、阿姆斯特丹、重庆、杭州、里斯本、萨凡纳、深圳、托莱多和图卢兹等。自 2009 年以来,他一直领导Urban Grids Seminars,该研究在2015年和2016年通过Faculty Research Seminars得到了发展。


杨丁亮 (Dingliang Yang) 是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的讲师和设计博士 。他是VARY Design的创始负责人。他出版了多本关于重庆、杭州、萨凡纳和上海等城镇的设计研究书籍。自2014年以来,他一直担任Urban Grids Seminars和Faculty Research Seminars的教学研究员。


迈克尔·凯勒 (Michael Keller) 是景观和建筑设计师,毕业于哈佛大学,曾与琼·布斯克茨和杨丁亮合作,出版了关于杭州市的设计研究出版物。




网格城市地图

The Urban World is Gridded


第一章 中,作为对网格城市的具象解读,作者将这一方法作为引子,先挑选了101个城市,按照指定的模板着重对400m、1000m的方形区域分别进行分析,包括 主要道路、次要道路、各用地功能、建筑体量轴测、街道尺度 等。



以上这些描述方法,主要用了定量分析,可以使这些关于城市的知识得以系统化展示,以便更好地理解定性价值。作者将这些网格城市分类为六种: the Accumulative City, the Discountinous City, the Cellular City, the Overlay City, the Infinite City, the Scalar City.



而后,作者将上述的单独城市分析进行统一的比较,其根据主要是历史发展及形态等,具体是作者提及的五个体系: 网格城市项目的演变、网格系统分析、网格层级的构成分析、城市街块分析、街道系统分析








历史上的网格项目
Grid Projects across History

作者在这一章中,根据 八个关键目标 对普通城市进行了研究,这些目标促使了网格城市的创建,或考察了网格城市在建设之后的变革。为了印证影响空间需求的具体结构,作者对这八个目标进行了描述,具体包括:作为控制领土手段的网格城市之建立、作为理想城市的新城市形态之创造、作为国家版图建构者的网格、由不连续开放空间 (碎片) 定义/组成的网格、19世纪伟大的城市扩张、作为现有城市的变革装置的重叠网格、寻找一种去中心化的模型 (不连续的城市) 、作为象征之核心与支撑网格的首都建设。对这些目标的探讨,涵盖了 历史、国家、地理、空间、意识形态 等多方面要素。






二十世纪的困境
The Twentieth-century Dilemma

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中,城市化进程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激进演变,这时则是一次重要的文化变革。这种变化首先表现在网格作为城市建设中一种常见模式的侵蚀甚至消亡。与现代运动建筑相关的新范式的引入,与汽车的引入相关的新流动形式的引入,以及城市和工业制造手段之间的相似性代表着一系列的转变,这些转变在传统城市和大都市之间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它们还促使人们脱离常规城市所产生的空间形式和城市概念。这一章分成两个部分,分别是 与“单位”有关的新空间范式 以及 从新原则的角度对网格重新审视



前者是对网格的“弃用”,而后者是对网格的“再利用”。





新城市网格的出现
The Emergence of New Urban Grids

这一章开始,作者将视角转向当下,关注正在发展的新城。与第一章的地图集类似,作者先选定了过去三十年中建立起来的、至今仍处于建设过程的48个城市项目进行单独分析,它们从4公顷的单个街区到7300公顷的新城镇项目不等。这些项目的择取是一次在全球范围内,对几何规则城市新出现形式的抽样,它们共同展示了一系列对当今城市网格的使用产生持续影响的条件。经过模板式的展示与分析,作者得出结论: 城市网格是城市设计中持续发挥作用的共同工具,是为满足近期的方案和功能需求而调整的。



随后,作者将这些城市做了一次归纳与比较,其 10点原则 分别是:街块的尺寸、街块的形状、单个与多个街块、城市新区建设与棚户区改造、绿色空间的布局、镶嵌于街块中的绿色空间、混合功能、多层级的城市结构、等级化的城市结构、语境化的城市结构。






预测性设计工具
Projective Design Tools

作者在结束对当下城市更新与新城建设的解读之后,将目光投向未来,将网格城市视为设计明日城市的有力的开放形式。他认为尝试了解启发为当今城市项目提供框架的关键设计要素,能够作为指导未来工作的方法。


对新现实的反应,能够激发对过去和现在塑造和框定网格发展的元素的新思考。作者还为这一方法的实现提出了具体的四条举措,包括:将关键情节和逻辑作为定义“节奏”的策略、确定“变更、越轨、例外”等网格中的变化、将构建城市形态作为常规城市的设计工具、整合包括网络和街区的多层次城市。


将关键情节和逻辑作为定义“节奏”的策略


▲确定“变更、越轨、例外”等网格中的变化


▲将构建城市形态作为常规城市的设计工具


▲整合包括网络和街区的多层次城市



作为开放形式的良好网格城市
The Good Grid City as Open Form

在最后一章,作为结论式的收尾,同时也是对全书导言的回应,作者将网格城市视为应对新的城市问题和预测未来的指引。他认为网格城市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如何在城市项目中工作,既能恢复物理维度,又不会过分关注其内容,并能将其他社会、政治和经济问题结合起来,同时又能对时间变量做出反应——而时间变量对城市的发展至关重要。


因此,作者通过十点论述,继续研究21世纪城市项目的一些一般情况,以期阐明值得考虑的新的城市问题,并且最终提出未来城市网格的一些原则和范式化的建议。




文 / Yix
文中作品及图片归作者本人所有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 福利时间 ♥


转发本文至朋友圈集赞10个
后台回复【SW36】

即可获取本书英文电子版链接

快来领取吧!


▲戳上方图片链接阅读‘LAC的书屋’其他书籍



LAC空间学部 25、26fall 招生现已全面开启!

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免费咨询!


wechat:客服账号




推 荐 阅 读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