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大家-腾讯新闻
精选大家文章,畅享阅读时光。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大家-腾讯新闻

西藏的人真那么不喜欢洗澡吗?

大家-腾讯新闻  · 公众号  · 美文  · 2017-07-29 16:0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文 | 宋金波


《冈仁波齐》上映后,有位朋友发了个朋友圈:“我觉得西藏人一辈子不怎么洗澡让我有点受不了,其他都还好。为了朝圣,澡都不洗……”

我评论的第一句是:“不是你想象那样的。”

“西藏人不喜欢洗澡”,或者“一辈子不怎么洗澡”,这个表述与其说是一种“想象”,毋宁说是某种偏见或误解,甚至是鄙视链上几乎不加掩饰的表情包。

内地民众中,这种对在西藏的人的误解,非常普遍而且久远。注意,我这里用的是“在西藏的人”,是指在西藏生活和工作的各族民众,非单指某一个民族。这一分别并非可有可无。

大部分在西藏的人,确实不喜欢频繁洗澡,因为在西藏的多数地区,这么做既缺乏条件也没有必要。


在高原洗浴会消耗大量体力,对刚到西藏高海拔地区的内地人来说,洗澡甚至是一件危险的事。1996年,我一到拉萨,就频频听到“不要随便洗澡”的警告,有时还附带惨痛案例。

听人劝,吃饱饭。我们在拉萨洗澡的频次逐渐降低,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一个星期到两个星期洗一次澡。即便在海拔较低、较潮湿的林芝,也只是一周一次,最多两次。不仅是我这样的北方人,习惯了每天至少两次冲凉的江南同学,也迅速习惯了这种节奏。就我所知,藏族同事可能比这个频率略低一些,但也不会差得太远。

惊悚的警告只是在最开始才起了作用。维持这样一种与多数内地地区迥异的洗浴节奏,并不全是因为害怕。高海拔地区,过于频繁的洗浴,会导致体表油脂流失与角质缺损,产生难耐的搔痒。在紫外线强烈的高海拔区域,这是一种明确警告。人们不一定都知道全无防护的皮肤暴露在强烈阳光下的危险后果,但身体感官会提醒你。要不了多久,大家也就开始理解,那些需要常年在户外劳作的藏族群众,为什么会刻意保持皮肤上的油脂,包括对待洗澡的谨慎态度。

热水也是问题。迟至2006年前后,大部分拉萨市民的家里,都没有天然气管道(据说要2020年才全面入户)。个别安装了热水器的,用的是煤气罐。太阳能热水器也还是个稀罕物。洗澡主要在街面私营淋浴室,每人次5元或10元。

洗冷水澡是需要勇气的。高原城市的自来水,温度比内地的水低上一大截,即使是夏天,因为温差巨大,冷水浇浴,也其寒刺骨。在东北,我12月也洗过冷水浴,但在夏天的拉萨,只尝试了两次,就乖乖作罢。

至于农牧区的江河水,除非像拉萨河、雅江,有水面阔大平缓的区段,太阳晒着,可以洗浴。寻常短小河水,多是高山雪水融化,莫说洗澡,洗菜洗衣服,即使是夏天,不过十几分钟,也能把手脚冻得发麻。

藏族一年一次的沐浴节“嘎玛日吉”(藏语意为“洗澡”),就是藏历七月上旬,在拉萨河畔进行。但这当然并不证明现在西藏的人一年才洗一次澡,更不会一生才洗一次澡。



对“有条件”的西藏人,泡温泉是一个好选择。西藏温泉数量全国第二。那时候,拉萨市民开着公家或私家的车,周末跑去羊八井或德仲泡温泉。藏民酷爱泡温泉,我还记得有一次在波密县松宗乡一条深沟调查,下着大雪,当地向导带着我们泡进一个路边野温泉,水汽升腾,看未被彤云掩住的银色远山不真实地静默,松鼠将雪块踩落。西藏人喜欢泡温泉——这也证明他们并不是天生排斥洗澡。


洗多少次澡,还有必要性问题。

对多数人来说,洗澡频率首先决定于必要性,其次决定于经济条件。在这里最不能起到作用的就是民族差别。尽管在大部分文明中,个人卫生的洁净都被视为“好”的,但成为一种普遍的、非奢侈的习惯,还是在现代,卫生条件与疾病和健康的关联得以证明之后。

自然条件非常关键。北方人比江南人洗澡更少——到今天仍然是这样。之所以强调到今天,是因为至少在城市中,经济和硬件条件已经不是限制条件。但毫无疑问,湿度更大、温度更高的南方,一个人两天不洗澡,如果还从事体力劳动,就是灾难性的,无论对于他个人还是他身边的人而言。在这里,污垢没有额外的保护作用,相反,会造成很多疾病,包括传染病。在医疗卫生条件较差的时候,这攸关性命。大部分人体异味造成的不适感,其实都是对于潜在健康风险的警讯。

由于相对干燥,温度更低,在北方同样两天不洗澡,结果通常不会那么不堪。

上天很公平,给了南方潮湿闷热的气候,也给了南方足够多的水——在一年的大部分时候,江南华南的人要沐浴都不是什么难事。同样,北方虽然少水,却也不至于有那么多汗,或者即使有汗,也不会像在南方那么多麻烦。

西藏就是北方的极端版:更干,更冷。也因此,西藏的人在洗澡鄙视链上,排到了最底端。据我所知,经常在这个问题上被江南人鄙夷的北方人,很多也敢于嘲笑西藏人在洗澡问题上的不讲究。

夏天的拉萨,一般的衣服洗过之后,就算挂在室内阳光不至之处,两个小时内就干透了。如果在室外阳光下,秒干。

我有段时间喜欢在办公室打乒乓球,每天都和同事连续玩一两个小时。我易出汗,但不管怎么卖力,也不会汗流浃背,打完后不过几分钟,皮肤已彻底干爽。出汗最厉害的时候,拍两下胳膊,若有一缕轻粉飞落,再无痕迹。跑野外时,有个把月才能洗浴一次的经历,竟然也没有特别不适——同队的川人湘人亦是如此。

我要说的是,至少在拉萨或西藏更西更北的地区,哪怕是干体力活的人,因为非常干燥,一方面,汗液等对人体造成的生理不适感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另一方面,干燥少菌(风干牦牛肉的机理),引发各种疾患的可能性很小。也就是说,相对于湿热的江南,频繁洗澡的必要性也大幅度降低了。

这也可以从西藏自治区内洗澡习惯的地区差异得到佐证。

西北牧区最为干燥缺水,在一些近乎无人区的牧区,恐怕一年只得洗一两次澡,也不是妄言。不过在较为富庶的农区,虽然不一定能达到经常沐浴,但常常擦洗是没问题的。很多农区藏民的卫生习惯非常好,有时被误解,不过是因为肤色原因。

而在西藏东南部林区,比如墨脱,一则气候极为炎热潮湿,二则水量异常充沛,路边飞瀑流泉常见。一次在墨脱出差,住在某村,睡袋中炎热无比,蚊虫又多,索性睡到门口溪中,只露头在外面枕在石头上。此地沐浴何等方便,是不消说了。在这些地方可以见到村民特别是尚未参与劳作的藏族或门巴族小女孩,非常干净清爽,与江南卫生习惯很好的女娃无异,若不是平时常常洗浴,不可能如此。



当然,在大一些的西藏城市,由于基础设施近年来发展迅速,太阳能、电能和水都不短缺,加之办公条件改善,很多运动量少,几乎不出汗,很少暴露于室外,且有各种防晒化妆品加持的白领和公务人员,就我所知,洗澡的频率,已经不比内地差许多。

决定一个人或某个地方的人洗澡频率的因素很多,至少包括必要性(不洗澡的卫生隐患、生理不适)、可行性(气温、水、能源)、不良后果评估(失去油脂保护、干燥症)以及传统文化影响。人们会综合各种因素来决定是否要保持一定频率的洗澡次数。

不过,从北方城市居民洗澡次数的增加(部分东北城市甚至冬日泡澡重新流行),到西藏城市居民因为条件改善而增加洗澡频次,人们似乎倾向于在可行性、不良后果评估限制不强时,忽略必要性的影响,即洗浴次数超过必要性。反之,当可行性、不良后果评估限制较强时,必要性的影响就凸显出来。

这究竟是因为洗澡本身就是人类的偏好,还是受到了外界(比如内地或国外)暗示的信息,甚至包括“洗澡鄙视链”的刺激?可能兼而有之。历史上一些藏区贵族家庭,原本就有堪称挑剔的卫生习惯。大约像洗澡这类事情,在成本不是问题的时候,人人都倾向于超过必要性所需,不必要的消费可以提升当事人的社会层次。与此同时,外界的眼光,也不可能不影响到西藏人的生活行为模式。



但是不是可以就此得出结论,此前的“洗澡鄙视链”具有合理性呢?恐怕不是。洗澡习惯能纳入鄙视链,也就通过污秽——洁净的比较,被赋予了某种衡量德行高下、文明与否的功能。不过,几乎大多数人类“文明行为”,背后都有健康与成本的考量,一种行为,只有在通过必要性与可行性评估,才有其合理性。

在洗澡这件事上,如果把必要性与可行性分别组合,可以有四种结果,即“有必要性有可行性”、“有必要性无可行性”、“无必要性有可行性”、“无必要性无可行性”。那么,假如一定要有鄙视链,最应该被鄙视的,无疑是“有必要性有可行性”仍然懒得洗澡的人,比如江南某个邋遢汉,而不是“无必要性无可行性”(此前条件较差时西藏的人之洗澡状态)、“无必要性有可行性”(条件改善后西藏的人洗澡状态)的。“无必要性有可行性”的人大幅提升了洗澡频率,即如我们今天在西藏看到的,大约可以被鄙视链顶端的人们称赞“知耻而后勇”吧。但我又不清楚什么样的人可以站在鄙视链顶端。曾亲见来自内地的“一天不洗澡会死星人”驴友,到西藏坚持洗澡几乎高反送命,但这样极为高洁的勇者,我也实在无法钦服。

其实,比个人卫生意识缺乏、卫生习惯差,更接近一种品性缺陷的,是对自己未必了解的人群与处境毫不克制的鄙视冲动,只不过,当事人自己往往意识不到而已。从这个角度说,多出出汗,洗洗澡,照照镜子,终究是好的。

【作者简介】

宋金波 | 腾讯·大家专栏作者 ,资深媒体人,专栏作家,前林调队员

【精华推荐】

在西藏,遭遇阿多玉子猎人

路边的野花不要乱采

国王也杀不死坏预言


·END·


大家 思想流经之地

微信ID:ipress

洞见 · 价值 · 美感


※本微信号内容均为腾讯《大家》独家稿件,未经授权转载将追究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联系 [email protected]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