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后浪
~先读书,后浪~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跨境电商鹰熊汇  ·  揭秘背后!美国邮政的24小时短命公告…… ·  2 天前  
深圳商务  ·  春节假期,深圳外贸“欣欣向荣” ·  2 天前  
深圳商务  ·  春节假期,深圳外贸“欣欣向荣” ·  2 天前  
雨果网  ·  重要!TEMU新增关键词搜索功能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后浪

国庆假期我就逛个博物馆,怎么比渡劫还难?

后浪  · 公众号  ·  · 2024-10-17 08:23

正文

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

连博物馆的走廊大厅都长满了人!

国庆假期你去哪儿玩啦?如果你留意电视新闻或者在抖音、小红书 搜索 博物馆 ,就会发现大家对于博物馆的热情。

很多人甚至提前一个星期半夜 12 点准时抢票都未必能成功。

与之而来的也出现了很多体验差的现象,比如好不容易抢到票,但却只看到了前面那位男士的后脑勺

辛辛 苦挤到展出的文物跟前,刚找到一个能够避开人头的完美角度,新一波的人潮涌来,你就被人流推着赶往下一个展厅。

至于刚才看了啥,愣是一个字也没记住。

本来逛展逛的是古代文明大赏,现在呢,一整个当代不文明大赏。

有观众吐槽自己碰过一群人请自己站到一边让他们拍照,结果不仅拍个没完,甚至还换了好几套装的情况。

上海博物馆的埃及展里,有游客直接上手敲棺材板。

网友见过有大哥要躺进墓坑模型里拍照的。

这么着急给自己送走,不去博物馆还真见不着这种奇观。

当然,博物馆怎么能少得了熊孩子?

横坐的,平躺的,疯跑的,打滚的,自带尖叫 BGM 的……啥样的小孩都有,主打一个宾至如归。

有人吐槽小孩总是喜欢摸展台的玻璃(摸花了影响其他游客的观感),网友立刻回道:

那你是没见过舔玻璃的。

怎么说呢,就是离谱到你忍不住认真思考一个问题:

说他们是“熊孩子”,多少对熊这个群体有点大不敬了吧?

博物馆里的奇葩父母也让人大开眼界。

最常见的莫过于大人给孩子瞎讲解,一个敢讲,一个不得不听。

于是,在这些家长口中,一个崭新的中国古代史诞生了——

明代的开国皇帝是李世民;

孟子和孟德是父子关系(让孟德斯鸠情何以堪?);

妇好鸮(音同消)尊,被迫更名为“妇好鸟尊”;

还动不动提出灵魂质问:

让我考考你,八大山人是哪八个人?

还有父亲让孩子长大赚钱给自己买金缕玉衣穿的(属于地狱笑话了)。

有一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不分场合随地鸡娃。

有要求话都说不全的小孩复述文物信息的,有斥责幼儿园小朋友记不住小篆和隶书区别的,还有自己毫无兴趣却按头让小孩看展,不看就怒斥的……

如此逛展,意义何在?

这样一天逛下来,你精疲力竭,一屁股坐在博物馆大厅的台阶上,一动都不想动。

质疑,理解,成为。

此刻毫不顾忌形象的你,为自己的吐槽画上句号。

博物馆渡劫记在这一刻形成了闭环。

逛博物馆本来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它可以带领我们逃出日常,想象着过去时空中的生命如何生活和创造,感叹着既熟悉又陌生的祖先和我们千丝万缕的联系。

但逛博物馆的门槛的确也很高,跟风的人多,懂行的人少。如今“博物馆热”衍生出的各种乱象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

既然这样走马观花的博物馆行程根本不能带给我们深度、正向的体验,而整治乱象所需要的教育引导和制度改善又是个长期工程。

那么对普通人而言,博物馆的正确打开方式究竟是什么?

还好有它啊!▼▼▼

《会讲故事的中国艺术》(全 5 册)

中国美院专家团队撰写
精赏 50 件国宝级文物
纵观中华文明 7000

想要从 0 1 看懂博物馆里的中国文物,不想再当博物馆里的“哑巴父母”,或者一张嘴就暴露文化水平的显眼包,那就试试从这套书开始吧!

堪称 集实用、收藏、趣味为一体的纸上博物馆

独家精选 50 件国宝, 300+ 高清资料照片 ▼▼▼

140多幅 丰富插图+ 50 幅主题漫画 ▼▼▼


全书分为 5 册——《先秦重器》《秦汉大观,魏晋奇珍》《隋唐盛世,五代谍影》《宋元风雅》《明清光华》。

以几千年中华艺术史为时间轴,取不同朝代的艺术精粹,每册含 10 篇生动有趣的艺术史故事,传达出泱泱大中华文明独特的艺术人文价值。

图源: 小红书@蓝蓝爱读书


每册包含一张 高清大拉页 ,大尺寸还原文物绝美颜值。

拉页被打开的一瞬间,整个编辑部“哇”声一片▼▼▼

“地下的军团——秦始皇兵马俑”这一节中,光图片展示就有近 20 张图▼▼▼

做这套书只为达 到两件事——

带你看懂文物,爱上文物。

目前市面上有两类文博向图书,一种是启蒙类童书,他们往往画风和文风都很低幼,读者画像大多是尚处在读图阶段的孩童。

另一类则是典藏类图书,他们的卖点是收录的文物够全,文字内容够多,图片资料够丰富,装帧够精美,一套够看一整年。这类书的读者画像倾向于文博发烧友,收藏送礼都有排面。

而我们这套《会讲故事的中国艺术》则结合了二者的优势。

第一,为什么我们只选了 50 件国宝来精讲?

因为我们的定位就是艺术启蒙。

这套书的受众画像是所有对文博有兴趣但是又入门无方的普通观众和读者。

十全大补虽好,却也容易贪多嚼不烂。

这套书的内容要是做得太多太厚太深,就无形中拉高了普通人进入文博、艺术世界的门槛。

究其根本,博物馆乱象源于普通观众的历史文物知识过于匮乏。

《会讲故事的中国艺术》真正做到了 读者友好型艺术启蒙

图源:小红书@七月夏花(卡卡)

在我们的作者和编辑的共同努力下,理解文物的门槛不再高不可攀。

我们想要的效果就是 下至 7 岁,上至 70 岁,各个年龄段的读者们都能毫无心理负担地随意翻开书读下去,都能在书中找到自己的爽点。

本书每一章节都由漫画引入,漫画主人公是年幼的小朋友跳跳和她的妈妈,内容往往是跳跳妈妈和跳跳的对话,她们总是能从日常生活聊到古代文物。

比如 跳跳痴迷的超级英雄卡牌盲盒,和明代著名画家陈洪绶的《水浒叶子》用途其实差不多,都是供人们休闲娱乐的。

我相信大部分人在博物馆看到真正的文物时都未必能意识到这一点。

观赏文物,不仅是观赏器物本身的艺术之美,还要看到是怎样的一群人在用它,用它来做什么。

我们的祖先和我们一样,热爱美的、有趣的东西,他们也要打扑克,听 rap ,全国各地到处旅游。

击鼓说唱俑塑造的说唱艺人和现在的rapper有异曲同工之妙

他们捣鼓出这些文物的时候,没想着要给几千年后的你瞻仰观摩,主要就是为了给当时的人欣赏娱乐。

你只要翻开这套书,就能强烈感受到 自己与历史、与祖先的连接感——

他们,也曾是我们。

别以为我们的装帧做得俏皮,就怀疑这套书的专业度。这不是一本普通的低幼童书,只靠花花绿绿的视觉效果吸引小朋友。

这套书 真的能够让你感到历史“与我有关”。

自夸一下,能做到这一点的文博类图书,市场上不多见 ~

这就是我们的创作团队为什么要花费三年时间努力地做插画、漫画,打磨文稿的原因。

书里的每一处细节,每一处排版,每一处设计,都凝聚着创作团队对艺术启蒙的见解和决心。

小红书博主@初与读书

第二,为什么不按博物馆分类,而是按中华文明的发展顺序来讲?

因为按照时间顺序来讲述艺术史是正宗的高校教学思路。

本书的作者是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资深教师,有丰富的中国美术史一线教学经验。

作者介绍

主编:董捷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艺术人文学院副院长。20余年来,随美术史家范景中先生从事艺术史研究,出版《版画及其创造者》等著作,

获得第八届高校科研成果二等奖,是 美国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浙江省“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副主编:洪潇亭

艺术学博士,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副教授。从事美术史专业教学及译介20年,出版专 著《新神殿里的雄辩术》, 代表译著有《现代绘画简史》《南方工作室》《构图的发现》等。


著者:邱雯

中国美术学院博士、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副教授。她是活跃于讲台近20年的中国美术史资深讲师,也是幸福而疲惫的学龄儿童“老母亲”,有一个活泼可爱、好奇心旺盛的女儿“跳跳”。

绘者:YiLi

青年漫画家、平面设计师,毕业于芝加哥艺术学院。为多本图书创作插图,代表作有《大卫》 《九月公主与小夜莺》《菲茨杰拉德致女儿书》《爵士乐,就是为了好玩》等。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