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镜相
「镜相」 一个积极探索我们内心世界的新媒体实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洞见  ·  回家过年,我发现了3个残酷真相 ·  3 天前  
每日读报60秒  ·  今日早安心语日签 ·  4 天前  
每天60秒知天下  ·  今日早安心语日签 ·  4 天前  
青年文摘  ·  全国一样的春节噩梦,两个字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镜相

从买买买到断舍离再到买买买,我都经历了什么?

镜相  · 公众号  ·  · 2018-05-22 22:23

正文



来都说:打开自己的订阅号、微博,我们总是能看到一个消费领域的略显诡异的混合画面:一边有人教你买,另一边有人教你扔。完全相反的观点同时存在着,有人说要去除一些不必要的东西才能把精力放在那些真正重要的东西上,有人说美而无用的东西带来的炙热和温存才是活着的动力。


你有没有过一种困惑,就是到底谁说得更对一些?


有答案的时候很少,更多时候,我们都是觉得自己有时被这个说服了,有时被那个蛊惑了。


编辑 faye 有过分别一丝不苟地遵循这两套论调的经历,那么最后她有答案了吗?以下是她的经历。



1

花钱在品牌上是我最大的爱好,我是说,曾经。


读大学的时候,我一个月的生活费是2000,但我当时买过最贵的衣服大约在3000左右。怎么做到的?找爸妈撒娇要一部分,然后是靠兼职和经常饿着。对,在「隐形贫困人口」这个词还未流行时,我就过上了这样的生活。


消费主义彻底俘虏了刚出高中校园的我,橱窗里星光熠熠的各类奢侈品就是我梦想的彼端。《Gossip Girl》里的名媛女孩生活成为了我最向往的生活。


第一次买包的时候,我想,要过上这种杂志和媒体都在宣传的精致的中产阶级生活方式,买不起奢侈品,最基本的也得MK吧?基本款代购1800,我当时下单之后,口袋里只剩下了200块钱,但是还有一个月才能拿到新的生活费,于是我每天中午我会绕一圈,去到离我们学院最远的食堂去吃饭,这样,我可以只点一个菜又不会被人看到。这样的生活是很难熬,好几次我都忍不住想开口借钱,但所有的抱怨都在直到背起mk出门时,被同学问到包包价格时消逝于无形。我能感受到:这就像一场漫长又煎熬的战争,而这一场,我打赢了。


也有失败的时候,比如有一次,我买了双Acne Studios Adriana小白鞋,2000多,我兴奋地穿上它,感觉自己是校园时尚icon,但难过的是,发在人人网上,没有一个人看出来,觉得自己白买了。


我用了快一年的时间把衣橱全都换了一个遍,还在寝室阳光最好的地方装了一面大镜子,拍照,发人人网,然后焦急地等待着他人的赞,等待有人认出我买的衣物品牌。你问我快乐吗?当然快乐,收到快递的那一刻,背上名牌包的那一刻,po照片的那一刻,我走在校园里,脚步轻盈得像彼得潘,穿梭在食堂和图书馆之间时,昂首挺胸,脚步生风。我不懂服装工业,也不懂品牌的文化价值,但如果穿着没牌子的、便宜的衣服我会觉得自己特别丑,甚至没有办法出门。





2

但即使是这么努力了,社交网络给我的照片点赞的人还是越来越少,收获点赞最多的人变成了会到处玩的、有趣的人。越来越少的人去注意我背了什么包穿了什么新衣服,以前室友还会和朋友说我是“精致女孩”,但时间越久、我买得越多,这个词出现的频率却越来越少。另一方面,这个世界突然流行起了断舍离,对买买买批判的文章风行开来,所有的媒体似乎都在一夜之间转向,我突然由「精致女孩」成了「被消费主义绑架的蠢材」。


几个月之后,我的生活变得十分疲惫,我消耗了大量的精力去比较代购、海淘的价格,去做兼职,饿着肚子去上课,却只换来寥寥的赞以及一直在被新出的杂志批判为“过时”的满柜子衣物和媒体颁布的「没有思考能力」称号。


我开始厌倦和怀疑,突然觉得自己很蠢,这一切有什么意义?我真的是被消费主义绑架的蠢材吗?


后来我在图书馆借到一本《消费社会》,我反复地看,鲍德里亚说:


「我们的消费活动与真实的需求无关,而是不断地运行、巩固消费主义的符号社会学系统。」


「我们现在的需求不是对某一物品的需求,而是对差异炫示的需求,所以永远都不会有圆满的满足。」


这书好像很可以解释我的怀疑和厌倦,抛开“真实需求”之外的需求--那就是断舍离啊!我开始觉得,极简girl也很值得去做一下。


我不再追逐潮流,购买名牌,删掉了所有的代购和购物软件。出于报复心理或是一种自我厌恶的自反,我还卖掉了自己大部分的衣物,并决心抵制多余和差异化的消费,比如,能买基本款T恤,就不会为了一点点设计多花几倍的钱。


好处很明显,因为学校低廉的物价,我攒下了一大笔钱。虽然这笔钱要怎么花我也还没想法,但总归是攒下了。回想之前的生活,我觉得荒诞,又为自己现在的选择感到自豪,我决定不要再为「品牌的符号系统」多花任何不必要的钱。



3

有意思的是,在我买平价衣物之后,我发现,大家并没有因此就不喜欢我或是更喜欢我,大家根本不care我消费了什么东西。


后来毕业之后,我就来了北京,借用奥卡姆剃刀原则,那时我买东西的原则也是「如无必要、勿增实体」,能不买的就不买。


每个人到我房间来,都会惊异于它的空空荡荡。但我想,我是满足的,这些才是我真实的需求呀,再没有任何炫耀性和无必要的消费…… 


这种状态在我工作几个月后又被打破了。一次室友租房搬家,我陪着她去大采购,我们去家居店,出来时,我两手空空,她买了很贵的地毯和抱枕、挑选了一堆精致的水晶杯碟和香薰蜡烛。


我问她:「你这些都是不实用、没有必要的东西呀?」她摇摇头:「这些是必要的东西。仪式感是生活体验很重要的一部分。」


我们回到家,陪她收拾完之后我很累,瘫在了地毯上。她打开落地灯,点燃了香薰蜡烛,给我倒了一杯酒。我看着身边各种装饰的小物件,被这些“消费主义的标签”包围着,我居然体会到了充盈和幸福。这种幸福,和之前的炫耀性消费的快乐完全不同。


回家之后,我躺在床上,看着空无一物又冷清的房间,突然很沮丧。我也很想要好看的地毯啊,我想。然后我给室友发了条信息:「明天陪我去买地毯和蜡烛好吗?」


至此之后,我又开始买买买了。嗯,消费主义批判还是交还给社会学家吧。


事情的经过就是这样,至今我也仍在困惑什么样的消费才是正确的消费,我仍在买买买和断舍离之间不断徘徊,偶尔为多花的钱心痛,偶尔又间歇性想把房间里多余的东西全部扔掉。怎么办?不知道。唉,我还是等着下一波流行的媒体文章来告诉我吧。



图:Futura


◆  ◆ 

你花过最感到幸福的一笔消费是什么?


◆  ◆ 

如果你对今天的话题感兴趣,还可以看这些……

钱能买到幸福,但前提是……

为什么月入五千还是五万,你都没过上想要的生活?


◆  ◆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每日读报60秒  ·  今日早安心语日签
4 天前
每天60秒知天下  ·  今日早安心语日签
4 天前
青年文摘  ·  全国一样的春节噩梦,两个字
5 天前
THLDL领导力  ·  唯有读书和修养不能辜负
8 年前
枕边阅读  ·  当我妈发现垃圾桶里的套套后......
7 年前
日记本  ·  暗恋一个人,真的太累了。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