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云南路过了碧色寨车站。这座法国人建于宣统元年(1909年)的米轨铁路的车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说正在申请世界遗产。
![http://7xo6kd.com1.z0.glb.clouddn.com/upload-ueditor-image-20170925-1506345827755099570.jpg](http://mmbiz.qpic.cn/mmbiz_jpg/rdOjibB6VQoOgGa9nVrWHxEZuKzyIDdq9ObVsicqLCTpVtvPf6LMMLMNTklCRhEicIE7IkXCJkvK5kN1cc6qBiaTibw/0?wx_fmt=jpeg)
碧色寨站牌
解释一下“米轨”,米轨是一种窄轨,比轨距1.435米的标准轨要窄,只有1米,所以叫米轨。窄轨有很多尺寸,《智取威虎山》里的森林小火车又是一种,那还要窄,只有0.76米,也叫寸轨。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rdOjibB6VQoO5hzju8qZibVt5iaMqSsia9hwvSy6icZTq7Tkb18nt0RHh0iaJBYVsMric9HHCoAlX5ibZX1icWbiaQUBZiazg/0?wx_fmt=jpeg)
和越南接壤的河口米轨铁路工务段的励志标语,抗战时为了阻拦日军的运输,炸毁了河口铁桥,米轨铁路也因此而衰落
所谓“云南十八怪”中有两怪:火车没有汽车快,铁路不通国内通国外,说的就是滇越铁路。这里就是这条铁路进云南之后的第一站,从1910起的30多年时间,碧色寨一直扮演滇越铁路沿线第一大站的角色,云南的第一座海关就设在这里。各国人等接踵而至,洋行、酒楼、百货公司、邮政局应有尽有,还有网球场。每天有四十余对列车在此经停,拉人装货,洗车加水,热闹非凡。其开放和繁华程度,在滇南一带无首屈一指,昆明人和越南人艳羡地将其称作“小巴黎”。
![http://7xo6kd.com1.z0.glb.clouddn.com/upload-ueditor-image-20170925-1506345900346020425.jpg](http://mmbiz.qpic.cn/mmbiz_jpg/rdOjibB6VQoOgGa9nVrWHxEZuKzyIDdq9JqmwbGb6FbMSmvzaV2ozr2Q2OGrdDYcL3ZmV4iaZRPMn6PXGVLtG6Vg/0?wx_fmt=jpeg)
碧色寨车站的法式月台
1915年12月,蔡锷经台湾香港越南乘滇越线回国,在这里险遭袁世凯派出的杀手暗杀,随后,驻蒙自的国民革命军第1师第3旅第2团团长朱德在这里乘火车赴昆明参加护国起义。抗战时西南联大大部分师生从香港乘船到越南海防然后转火车经碧色寨进入蒙自。闻一多、朱自清、陈寅恪、冯友兰、陈岱孙、沈从文、钱穆、吴宓、郑天挺、刘文典、傅斯年、潘光旦、金岳霖都是从这里进入云南的。
![http://7xo6kd.com1.z0.glb.clouddn.com/upload-ueditor-image-20170925-1506345987031015805.jpg](http://mmbiz.qpic.cn/mmbiz_jpg/rdOjibB6VQoOgGa9nVrWHxEZuKzyIDdq9jRhDmSrm225TTcSMQScaWng7ibFeHOMmzibUPgCQr4Fubh0aWo9ict2iaw/0?wx_fmt=jpeg)
铁轨的尽头就是越南,当年战士们的目的地
怎么样,申报个世界遗产够格吧?
在这里还看到了不少遗留物品以及照片从而得知这里是冯小刚拍《芳华》的外景地之一。从照片看来似乎是在说38年前的中越边界自卫反击战,中国士兵们应该是在这里下车准备攻向对方国境的吧?
![http://7xo6kd.com1.z0.glb.clouddn.com/upload-ueditor-image-20170925-1506346098609022100.jpg](http://mmbiz.qpic.cn/mmbiz_jpg/rdOjibB6VQoOgGa9nVrWHxEZuKzyIDdq9u7Q990JnJafmRIRczo8m96tw9q0CIEW376sB1jguDrSPAOB8Dyglwg/0?wx_fmt=jpeg)
《芳华》用过的道具,边上散乱了不少
老冰光知道冯小刚是有名的大导演,但不太看电影,所以弄不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看到被太阳晒得严重褪色的照片还以为是一部老电影,就也没有注意。
离开蒙自的当天,有一个群里就在讨论“未上映的《芳华》”,才知道这部电影还没有上映,一边在叹息与电影外景有关的照片拍少了,一边决定也要去看一下,虽然几乎不看电影。
![http://7xo6kd.com1.z0.glb.clouddn.com/upload-ueditor-image-20170925-1506346163166074713.jpg](http://mmbiz.qpic.cn/mmbiz_jpg/rdOjibB6VQoOgGa9nVrWHxEZuKzyIDdq9sO8cy0n8RzHVW3DklFzLCk2mtYa0tO14BnWByRlQNibN2eBs7ichFbxw/0?wx_fmt=jpeg)
《芳华》海报
但是从前天开始刷屏的是这么一条消息:《访华》改变档期,用冯小刚的话说就是,“还没有开始,就要说告别了……”。
有人说这是炒作,是套路。可是老冰觉得以冯小刚的身份和地位,这么炒作似乎太简易了些。
可能真的遇上了些什么。因为上世纪90 年代之后就没有人说过这场战争。
有人质疑这场战争的动机,可是战争的动机和参加战争的士兵们的牺牲有关系吗?
战士们在战场上牺牲,可是战士们是被送到战场上去的,不是战士们制造的战场。
战场的问题,和战士们无关,付出了汗水、泪水、鲜血和生命的战士们,永远值得我们尊敬。
牺牲,永远是崇高的,这是一个不容怀疑的命题。否则就不会有战士去牺牲。
老冰从来反动落后,从来没有间断过偷听敌台(和现在“翻墙”一个意思),什么“美国之音”、“莫斯科广播电台·和平与进步之声”和“自由中国之声”一直是参考内容。要说这场战争的动机,在当时就一清二楚。但是老冰对于参加这场战争的士兵们就只有一个字:“挺”。
这些士兵们都是老冰的同龄人。老冰出身黑五类,没资格当兵,有幸不上战场,高中同班同学中就有一位上了战场,同年级的或者校友就更多了。从归还了的和没有归还的同学和朋友那里,老冰基本上知道了那场战争,知道了同龄人的牺牲和付出。战争进行的时候,老冰正在湖南金竹山电厂实习,那里离越南近,能清晰地听到“越南之声”,每天中午都围着收音机听想知道战争进行的情况。胆战心惊地听着战俘名单,生怕听到熟悉的名字。
老冰认为,只要不是枪口对内,而是举着这个国家的旗帜在外国打外国人,就是英雄,就应该受到尊敬,就不应该是维稳的对象。
本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就不应该有老兵去上访。
谁要是胡扯战争的动机来贬低当年战士们的牺牲,谁就是王八蛋。
谁要是为了现在的地缘政治而无视当年战士们的牺牲,谁也是王八蛋。
不能是非不分。
1949年之后和外国人打过4次仗,都藏着掖着的不让说,也不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
话说回来,老冰真的觉得越南人最牛逼。三十几年和法国、美国、中国打了仗,全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赢了法国,赢了美国,是不是赢了中国不知道,但起码吓得中国过了快40年连回忆一下都有点发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