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原文化研究
《中原文化研究》创刊于2013年,是由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主管主办的文化研究学术期刊(双月刊)。本刊秉持科学理性、兼容并包的文化精神,深入挖掘整理中原文化资源,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努力打造国内文化研究的高端学术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ZaomeDesign  ·  神话的诉说:墨西哥湖滨文化艺术中心 / ... ·  18 小时前  
庞门正道  ·  申公豹+牛魔王? ·  4 天前  
ZaomeDesign  ·  每日灵感丨二月五日 ·  2 天前  
字体设计  ·  20 世纪 80 年代流行的标志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原文化研究

知识丨昔日皇宫怎样取暖

中原文化研究  · 公众号  ·  · 2018-02-09 09:08

正文


农历十月,北京已经正式入冬了。来自南方的小库 在一面享受着暖气,一面刷着 初雪故宫有多美 的话题时,不禁困惑起居住在紫禁城深宫大院的帝后妃嫔们,在没有暖气的当时,是如何解决御寒问题的呢?就让我们一同来看看昔日皇宫是如何取暖,来度过寒冷冬日的吧。

文丨王诚


北京的冬天是漫长的,一年内约有一百五十余天比较寒冷,最冷时可达摄氏零下二十度左右。冷天这么长,昔日的皇宫里是怎样取暖呢?

宫墙


紫禁城内的宫殿建筑大都是座北朝南,这种建筑设计,有利于依靠日照取暖。此外,无论正房、偏房,都有厚厚的墙壁和屋顶,十分保暖。再加上一道又一道高大的宫墙,也可以抵挡寒冬季节西北风的侵袭。当然,建筑上的设计,仅能起到防寒保暖的作用,室内取暖,还要另外有一套设备和措施。


早期地暖



在紫禁城内一些宫殿的地面下都挖有火道,添火的门设在殿外廊子下,是两个一人多深的坑洞,即灶口,这就是有名的 暖阁 结构。昔日康熙、同治和光绪帝结婚的洞房——坤宁宫东暖阁和绝大多数宫殿,现在都还保留着这种设施。殿前的灶口覆盖着木盖,至今可见。暖阁之外,还有 暖炕 ,上至皇帝、皇后,下至宫女、太监,凡是居室,都有炕床,炕下有火道,结构与今北方农村中的炕床差不多。



故宫地暖结构示意图


暖器


除上面这些设施之外,室内还设有 火炉 ,又叫火盆,或叫 熏笼 。熏笼的制作十分精美,分为盆和笼两部分。大的熏笼重达数百斤,通高一米多,或三足,或四足,有的是青铜鎏金的,有的是掐丝珐琅的,十分华贵。如今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坤宁宫等处,都陈列有熏笼。小的火炉,随手可以提动,像西瓜那么大小,放在脚下暖脚的叫脚炉,用来暖手的叫手炉,制作更加精美讲究。 当然,这只有帝、后及妃、嫔们才能使用。

熏笼



手炉


燃料


火炉中所用的燃料是木炭,上好的木炭叫“红罗炭”,是由涿州、通州、蓟州、易州及顺天府属的宛平、大兴等县用硬实木材烧制的。成炭以后运送到红罗厂(今西安门外),按尺寸锯截,盛入涂有红土的小圆荆筐,再送入宫内使用,所以名为“红罗炭”。


优质的木炭,乌黑发亮,燃烧耐久,火力特旺,既不冒烟,又没有味,不至于污染室内的空气。紫禁城内,房屋数量多,人口也众多,在漫长的冬季,所需用木炭数量是相当可观的。清代乾隆年间,宫内按份例供应木炭,每日供应的标准是:皇太后,一百二十斤;皇后,一百一十斤;皇贵妃,九十斤;贵妃,七十五斤;公主,三十斤;皇子,二十斤;皇孙,十斤。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