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矛盾是从小事积累起来的,有些属于误会,有些则确有猫腻。
昨日上海网友
@
波梨安小姐 爆料,自己带两个月大的宝宝去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看湿疹,开了
970
块钱的药,而其中
700
块的“药品”不在医院药房取,而是要到楼下指定药店去购买,不入医保全自费,而且医生必须要看到把东西买齐回来,才交代其他处方药用法,患儿家长因此质疑其拿回扣。
此事被大
V
博主转发后引起激烈讨论。讨论是好事,真理越辩越明,如今是科学时代,医生处方是不怕晒的,又不是祖传秘方。婴儿湿疹又是常见毛病,公开讨论一下,有助于普及常识、消除误解,当然,也可能暴露问题。
引起家属质疑的三种外购
“药品”是:玉泽皮肤屏障修护身体乳、玉泽皮肤屏障修护精华乳、拜奥益生菌滴液。其中两款玉泽产品被质疑为化妆品,而拜奥益生菌则属于进口保健食品。
一部分辩解者称,玉泽是
“药妆”而不是化妆品。这样的辩解没什么意思,所谓“药妆”又名“医学护肤品”或“功效性化妆品”,具备一定保湿、祛斑、祛痘等功能,区别于以美容为主的普通化妆品,但是它们仍然被归类为化妆品的一种,我国也并没有对“药妆”的官方界定,这个概念甚至都是违规的……无论如何,它们都不是药品。
经一部分医学博主科普,皮肤科医生是可能会开出化妆品的,比如像湿疹这样的疾病,需要进行日常保湿来辅助治疗。这样的解释相对合情合理。治疗疾病常常不能全靠药品,医嘱中常会出现日常辅助要求,譬如饮食、饮水、清洗、保湿、降温之类,这些也都不是药品,应该是合理而且被允许的。
但是问题在于指定商家、指定产品、强制搭售,这超出了医生的权力,也超出了辅助治疗的合理范畴。毕竟护肤品、保健品不是药品,市场上同类产品也很多,医嘱提出建议是合理的,非它不可的话就可能存在猫腻了。
化妆品属于高利润行业,号称六大暴利行业之首,药品能给得起回扣,化妆品也能给得起。当然物美价廉的郁美净等护肤品除外,而它们也不可能出现在医生的处方上。针对这起投诉,官方的确有必要调查一下是否存在勾结,以及开药流程是否合规。
而对于另外一种叫
“拜奥益生菌滴液”的价格昂贵的保健食品,其功效属于改善肠胃功能,与湿疹的直接关联也存疑,并且市场上价格较低的同类产品也很多。
蹊跷的是,在本案的评论版中,意外出现了大量安利
“玉泽”品牌的网友,也令人疑窦丛生。相比之下,为拜奥益生菌滴液辩解的几乎没有,可能因为是国外品牌,没有布局国内水军吧。
我国医保覆盖率连年提升,令人欣喜。但是医保之外仍然有漏洞,类似医保药店里卖洗衣液化妆品的乱象屡见不鲜,甚至染指到医生处方。而患者即使拥有医保,仍然可能遭遇医保之外的大处方袭击。
婴儿湿疹是常见病、小毛病,在从前经验里都是开一两支膏药解决问题,医院还是那些医院,医生还是那些医生,而如今动辄弄出
5/6
种药品、化妆品、保健食品,看一回动辄千元,常常药远没有用完,病就好了。小儿感冒头疼脑热的情况也类似,不吃药挺几天也能好,但只要去医院,就必定会开一大堆中药西药干掉大几百元,还常常有医保外的自费产品混杂其中,其必要性令人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