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看一组照片
......
看都最后的一组图片,是不是特别有同感!是的,很多粉丝都在留言向砖叔吐槽,说一些新车上市的时候和概念车的差距实在太大了,本来还想买的,结果新车出来了让人大喊失望,难到就不能把概念车直接量产吗?
这是个有趣的话题,今天砖叔公开课就来聊聊为什么会出现“概念范冰冰量产罗玉凤”的现象!
概念车顾名思义就是一些概念上的汽车,它用来展示汽车品牌未来的一些发展方向,包括造型和技术。作为一个展示平台,概念车最大的使命就是测试一下消费者对这些技术或者造型特点的认可度。正因为如此,概念车一般都会在车展上展示,和用户直接沟通。
其实概念车也有不同分类
一般来说分为单纯的概念产品和预量产概念车
主要是用来展示品牌的未来发展展望或者20、30年后可能实现的功能、科技、造型。这种概念车比较突出概念,因此设计师的想法可以天马行空,设计得特别炫酷。
砖叔偷偷地和你透露一点,车展上展示的概念车有些单纯就是为了吸引眼球,甚至会去找一些大的设计公司,用订单的方式来完成整个概念车,其实车厂在这个过程中几乎是没有任何主导的。这些概念产品严格来说不能算是“车”,只能算是工艺品。因为它们很多是使用油泥模或3D打印等成型技术制成,材料并非量产车辆的材料,所以外形的自由度非常大,能更好的表现设计师的理念。至于有些能动起来概念车,很多只是内置了电机驱动,但实际上没有布置动力总成。所以这种概念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会考虑量产,大家看看就好,不要当真。
厂家发布这种概念车就像是再跟你说:嘿,你看我的车是不是很屌!我们的技术是不是很强!
这种概念车可以称为真正的汽车了。因为预量产概念车的很多是在保持一定量产特征的情况下,优化造型,从在量产车上“改进”而来,它亮相已经说明量产车至少平行或者先行开发了。
预量产概念车会在比例的把握,包括在一些特征设计元素的重点提取上面下工夫,设计比较夸张,然后让人很容易去看到这些元素。它的目的是看市场对于这一些新元素的反馈,看看这些设计元素能不能让消费者接受,起到市场沟通的效果,确保以后用到量产车上不会有太大的问题。等量产车发布之后,用户也能看到直接的造型联系。
这种概念车则有更实际的意义,就像厂家和你说:嘿,快来看!我们准备发布新车了,就长这样!
因此,“概念范冰冰量产罗玉凤”的质疑应该更多是出现在这些预量产概念车身上,而且是外形上的差别。
这是最核心的原因。我们都喜欢概念车上很漂亮的设计,车身特别的造型、复杂的线条、炫目的配置等等。但现实中,单独造一台概念车和大批量生产(量产)完全是两码事,量产车要考虑批量生产的工艺难度、有没有合适的材料、成本如何?
我们发现,从概念车到量产车最明显的变化就是车身线条,那些犀利的线条往往在量产时就被抹杀。这是因为大规模生产时会受到冲压工艺的限制,多一个折弯或凹槽,就意味着冲压难度的提升、成本的增加,而有些锋利的特征线条甚至根本无法冲压出来。
另外,我们在概念车上常常能看到华丽丽的真皮和实木,或者大块大块的液晶屏幕,那么量产的时候就要考虑成本是否符合车辆定位,供应商是否有这种尺寸的产品,其结果往往是都被阉割掉。
概念车可以理解为“限量版手工打造”的汽车,主要目的还是广告,它的成本高达几百万人民币,和量产车完全不是一个级别。就比如我们去麦当劳买汉堡,哪里有见过像广告上边那么大块的鸡扒啊!
还有就是厂家对于产品的微调,量产车也不一定要百分百遵循概念车的造型,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留意,概念车只是静态展示,大灯是不承担发光作用,所以很多车灯只是一个装饰。另外像承担散热、进气作用的格栅可以做得更有纵深感,甚至是做成封闭的。到了真正量产的时候就要根据实际情况去做调整。
比如还有些概念车是前后车门对开,并没有B柱,但作为没有B柱的量产车,能否通过侧碰实验?能否拿到期望的侧碰分数?这也是工程师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还有一些概念车主要展示的元素并不是造型,更多是这个车企对于未来的一些技术方向上探索,比如一辆概念车着重人机交互技术,用概念车这种展现方式去做一些市场测试,看一下这个用户对这样一种方式的一些反馈。所以以后搭载这个技术的车型很可能就不是这个造型了。
说在最后,这个事情更多还是取决于不同企业对于概念车的理解,它到底是用着何种用途,是单纯吸引眼球、展示技术还是表达新的设计理念?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如果概念车很漂亮,量产车又能与概念车保持相当接近的水准,这起码证明了车厂的设计功力确实过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