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的环北极国家(The Surround - Arctic Nations),即其领土自然延伸到北极地区以内并且环绕北冰洋的国家,共有8个:美国、俄罗斯、加拿大、丹麦、芬兰、冰岛、挪威、瑞典。此外,北极理事会第八次部长会议将中国、日本、韩国、新加坡、印度、意大利六国接收为理事会正式观察员,代表着非北极国家在北极地区的议题中也享有一定话语权。本节简要介绍俄罗斯、加拿大及挪威的北极战略。
在北极国家中,俄罗斯拥有最大面积的北极领土和发达的区域军事力量。2020年,俄罗斯发布了《2035年前国家北极基本政策》。其中明确了俄在北极地区的六项国家利益——确保俄罗斯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通过稳定和互利的伙伴关系,维护北极作为世界领土的地位;保障俄罗斯北极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繁荣;将俄罗斯北极地区发展为战略资源基地,并合理利用以加速国家经济增长;将北冰洋航线(Northern Sea Route, NSR)发展成为俄罗斯在全球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国家运输线;保护北极环境、原始家园和俄罗斯北极地区土著少数民族的传统生活方式。
在2020版的俄罗斯北极政策中,俄罗斯着重强调了其在北极地区的主权与领土完整,主要军事目标是“防止他国通过北极地区对俄罗斯使用军事力量”。政策同时指出要提高俄罗斯在北极的作战能力,比如俄罗斯正在开展的北极海岸线部队的军事现代化计划。
此外,俄罗斯将北极地区视作拉动其经济增长的重要一环。根据2020年数据显示,北极地区带来的经济效益已经占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的10%和出口贸易的20%。而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北极海冰的融化使得勘探、开采北极地区的自然资源更加容易,这意味着俄罗斯会更重视北极地区经济利益。这包括俄罗斯对进一步开发北极航线的兴趣,其有潜力成为东亚和欧洲之间一条有竞争力的国际航运路线,例如,从伦敦经苏伊士运河驶往日本横滨的货运航线大约为11400海里;而通过北极航线将使航线缩短为7200海里——缩短了37%。因此俄罗斯寻求通过北极航线将其与世界其他地区联系起来。
加拿大是第二大北极国家,其位于北极地区的领土占国家面积的近40%,同时北部地区聚集了原住民,2019年,加拿大政府颁布了《加拿大北极与北方政策框架》,该报告详细阐述加拿大将在北方基础建设、改善原住民生活水平、促进区域发展平衡、北极地区的国际法规、国家安全等方面开展的一系列措施。
与俄罗斯相同,加拿大在报告中说明了国家北极圈以内人民居住环境、基础设施存在严重不足,因此将在能源、交通和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等北极和北方地区居民需要的领域的投资,并加大与北极原住民的交流合作,力图维护北极地区的自然与人文环境。
在国际北极事务方面,加拿大强调基于国际规则的北极多边论坛对话是维护北极地区持久和平的重要桥梁,并且需要积极与非北极国家的交流合作。
加拿大在政策框架中提出,随着国际社会对这一地区的兴趣不断增长,需要建立在北极地区的态势感知、监视和管控能力,并加强其军事存在,提高北极海上巡逻、武装力量投送能力。同时深化与盟友的军事合作,例如在北美空天防御司令部、加拿大联合作战司令部和美国北方司令部的框架内实现北美北极与北方地区的监控预警、军事行动。
挪威北部面积占挪威大陆领土的35%,全国约有9%的人口生活在北极圈以北。挪威政府在北极地区的总体目标为确保北极地区的和平、稳定;加强与其盟友及巴伦支海国家的合作;强调国际法、国际治理在维护北极地区秩序中的重要性;保护北极生态并使其成为挪威境内有足够吸引力的居住区,注重北极资源对国家经济、科技带来的影响。
挪威作为北约成员国及美国的传统盟友,其着重强调了维护北大西洋航道安全对挪威北部及北欧国家安全的重要性,并指出应当为美国在北极地区的军事演习及其他有利于挪威国家安全的行动提供便利。
除此之外,挪威政府在其北极战略中提及了针对气候变化背景下维护北极生态环境的若干目标,例如建立观测站以监测北极地区海冰、海水指标、预测极端天气事件,推动北极地区禁止使用重质燃油交通工具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