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的来看,我们可以从霍布斯鲍姆的论述中找寻出英国能从“技术演化”扩散成“工业革命”的线索:
英国在17-18世纪以来通过海上竞争获得了独占性的原料产地、交通要道和世界市场,这是英国和其他欧洲大国所不一样的独特优势;
而英国国内自身的“独特劣势”,即自身的技术经验主义的思维和高等教育在吸收人才的“僵化作用”,使得技术人才能够投身于技术改良,并在对市场的敏感度的基础上扩大了本国棉纺织业的生产;
最终在19世纪20年代后蒸汽动力运用于棉纺织业的生产刺激了能源革命之后,导致了新的产业链以及新的需求的形成,而特别是运输和铁路业的发展,最终成为19世纪20年代“工业革命”的符号以及这一概念的行程,也使得英国能够从中脱颖而出。
这其实也符合“工业资本主义”这一概念中“工业”和“资本主义”两大特征的要求:
资本主义特征在于产业的扩大再生产以及资本的无限性增殖
,这在客观上就要求存在一个足够容纳“无限需求”的世界市场空间以及维持这一生产的独占的竞争力,在当时就是排他性的殖民地;而“工业”的特征就在于基于效率导向的技术改良,英国的经验主义思维和新教徒的“工匠精神”则是这一精神的体现。“工业”和“资本主义”二者导致的扩散效应,则导致了英国从18世纪的技术改良到19世纪20年代的“工业革命”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