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红书的Tik Tok refugee潮里,美国律师大概是跑得最慢,或者说相对最不积极的一个群体了。
此前,随着Tik Tok的禁令日期逼近,大批美国人涌入了小红书:没有选择很多人眼中预设的最大受益者Instagram和Facebook,而是到这个陌生的中文社区对账、交猫税。这股热潮一度从美国扩散到全球范围,最高峰时,七麦数据显示小红书在80多个国家的App Store下载榜登顶。
由于热度太高,“律师之国”里前俩字的反应反而显得慢了。不同于其他话题下“先由美国人发起,后有中国人参与”的顺序,律师圈第一波发起交流邀请的反而是国内律师:打开小红书按时间排序检索,在1月14日这个“TT难民”涌入高峰,你会发现主要是中国律师在用英文发动态,尝试捞点美国同行进来对账。
有人猜测是因为律师不太刷Tik Tok(或者说不太以职业身份刷TT),毕竟连美国大律所们都普遍对进驻TT兴趣寥寥。
也有人调侃,
说律师和医生应该是国内同行最不愿意对账的两个领域了。
当然,第一个率先来探路的美国面孔最迟也在当天出现了,而且局面相当有意思:
Chumahan Bowen,一位南加州的混血印第安人,在小红书上po了一张自己的律师证件照,“moving over here to see what is going on and to explore”。截至1月21日,这则动态获得了3500+个喜欢和1500多条跟评。Chumahan本人则涨了1000多位粉丝。
Chumahan个人主页和唯一一条自述律师身份的po文
考虑到这波Tik Tok Refugee的热潮里混入了一定量的“假外国人”,这里简单求证一下这位律师的身份(有人提到可以看IP注册地,但其实很多时候并不适用)。
Chumahan出生于华盛顿州的印第安部落保留地Jamestown S'klallam,是印第安人和法国人结合后的混血儿,同时也是位作家,在自己的个人网站上,他同时用了两个显眼的大词修饰自己:优雅,野蛮人。
Chumahan于2009年拿到加州律师资格,个人主页和领英显示他在加州圣塔安娜的律所Ovando Bowen LLP执业——这是一家员工规模不到两位数的小型律所。他从事的领域则是集体诉讼。
唯一遗憾的是,如你所想,
Chumahan的印第安人身份让评论区的交流变得不那么聚焦于律师本身了
。这很合理,几百年前,欧洲人作为开拓者踏上了北美大陆,和本地土著印第安人建立了联系,几经周折后都成了如今民族熔炉美国的基底。几百年后,中美普通律师这次难得且意外的无隔阂广泛交流里,印第安人在无意识中戏剧性地替美国律师打了头阵。
万事开头难。Chumahan之后,更多美国律师陆续翻开了小红书,开始直面国内的同行们。
和Chumahan类似,JLRICHY是另一位跟着“TT难民潮”来小红书拓荒的美国律师,非常直球地在个人主页的简介里写上了“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exchange about US and Chinese law
”。
同样,JLRICHY也是一位“真实的美国人”,进驻小红书前还特地在X和bsky(Bluesky,一个去中心化的社媒平台)上发了消息。Tik Tok庭审后,作为诉讼律师的他还在社媒上分析了口头辩论情况。
去掉了身份问题,JLRICHY评论区的法律问题浓度相对来说就要浓郁许多了。
有中国人问他美国法院的法官同行们是不是也和中国法官一样,被堆积成山的案子压得喘不过气。
也有美国人在这个中国APP上询问他对某位美国大法官的看法,莫名有种时空错乱般的喜感。
当然还有法学生普遍关心的学费问题和律师们普遍关心的收入问题,JLRICHY给出的答案一定程度上印证了某些刻板印象:
新奥尔良排名最高的法学院每年学费49万元(折合美元约6.7万,他甚至贴心地在评论区用了yuan作为单位),很多人还清学贷的唯一希望甚至是债务大赦(debt jubilee)——此处不排除是还没进行过本土化的美式幽默感的可能性。
与高额学费相对应的应是高薪,不过JLRICHY反馈美国律师薪水
从最低4.5万美元到最高数百万美元不等
。
在其他美国律师的评论区,也有人估计平均收入大致在15万美元——尽管他们认为这个数据是被少数人拉高的。
还有人问他怎么看待国内非常流行的钱伯斯评级,得到的回复和不少人预期的类似:他们对普通的美国律师用处不大,但很适合有名望的律所自我展示。
在另一位副业写写游戏配乐的法学院学生youngmabel的评论区,两边交流的问题同样相当接地气,某种程度上更适合芸芸众法学生体质。
youngmabel在密西西比学院法学院上学,规模很小但离家近,理论上更容易让国内非五院四系的法学生们代入。每年的学费则是35000美元,差不多是JLRICHY提到的新奥尔良顶尖法学院学费的一半。
有人问他美国法学生的就业压力大不大,他的答复可能会切中国内不少小律师的共鸣区:“是的,
通常只有前10%的学生才能获得高薪工作,其他学生要在就业市场上相互竞争,所以学校很重要。
”
也有人向他了解目前美国法学院在法律AI应用方面的进展,他的回答可能代表了相当一部分小法学院的情况,至少侧证了并不是所有美国法学院都在AI应用方面走得很前:“我们使用Lexis AI,但我觉得他并不那么好。它对研究来说是个好基点,但没法深入回答我的很多问题。”
和其他对账区一样,这里的氛围也十分和谐。如果一定要找一个最接近难倒他的问题,大概得数下边这个“救老婆还是救妈”的灵魂拷问了:
回收标题,
美国律师是不是也要给律所交座位费,或者至少有一部分律所存在座位费这项制度?
如果你拿这个问题去问GPT这类AI,那他们多半会给你一个模棱两可的“因所而异”回答;如果你问的是某些更不靠谱的AI,他们甚至可能会在一通检索之后在国内文章的基础上移花接木,将货币换个单位后告诉你美国律师要交5000-20000美元不等的座位费。
显然,在AI掌握更多更准确信息和更强信息筛选提炼能力前,人人交流都很有必要性。所以,趁着小红书吸收了很大一波真实美国人这一契机做个对账简直再合适不过。
从目前的评论区对账情况来看,
很多美国律师可能不太懂座位费这个概念。
比如一位开帖答题的美国职业律师,就把底下中文提问里的“坐位费”理解成了咨询费和小时费率(此处不排除错别字带来的翻译问题)。
另一位美国律师在理解概念后给出的答案就比较直白了:不交。这也和多数美国律所沿用的薪酬体系有关,普通美国律师并不像国内一样广泛计件提成,而是靠固定工资+小时绩效奖金。至于合伙人,有美国律师提到入伙时需要一次性交一笔10-70万美元不等的费用(并非座位费),此外就无了。
当然,国内律师也不必因此气馁,毕竟中美各自司行不同的司法体系,法律服务市场环境和律师职业定位也有着相当大的差异,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收入从来不是衡量律师成功的第一标准——况且叠加上“挣美元花美元”和税负等debuff,即便单看收入两边律师间也未必有那么大差距。
“座位费”只是一个切口,两边能分享的话题其实还有很多:
已经有美国律师主动和中国律师感慨起这一年多里许多美国律所从中国撤离的现象,也有中国律师正打算去和美国同行们聊聊“法律咨询公司”
。唯一确定的是,褪去最初的青涩和客套后,律师们交流的话题也在变得更加丰富——所谓好饭不怕晚嘛。
那么,这轮律师对话最终会发展成什么样子……只能说,与其寄希望于靠两国律师之间的零星“对账”实现优势分享互补或催生直接业务合作,不如单纯将之视作一次打破认知壁垒的罕有机会、一颗需要时间浇灌的启示之种。
机会可能消失,种子终将发芽。也许未来某天某位中国律师在海外服务客户的时候,会不巧碰上多年以前同在小红书上激扬文字的美国律师网友。
至于当下,且待社群自由发展:在一位每天工作7-12小时、刚在圣诞节加了个班的美国交易律师评论区,有中国律师发出惊表情和安慰话语,也有律师善意调侃:“
看到美国律师也加班,我心里平衡了很多。
”
至少这次,互联网又一次连接了太平洋两岸的法律人;至少这轮对话,看着多少也有些“天下大同”的影了。也许这是互联网最开始的模样,也是人与人交流最纯粹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