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刘言飞语
好的产品总是充满善意。好的文章亦然。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Linux就该这么学  ·  国企也中招!官网被挂上 “ ... ·  16 小时前  
Linux就该这么学  ·  运维老鸟私藏的 100 ... ·  2 天前  
Linux就该这么学  ·  开源办公套件 LibreOffice ... ·  2 天前  
Linux就该这么学  ·  美女博主爆改 家用空调外机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刘言飞语

我是如何做记录的

刘言飞语  · 公众号  ·  · 2024-05-08 20:17

正文


1 当我记录时我在记录什么

在刚毕业的时候,我是不喜欢记录生活的,无论是写笔记、录音频还是拍照,都认为多此一举,甚至感觉有点刻奇、drama。记录的内容里,写的都是工作思考,录的都是会议纪要,拍的都是别人的 PPT 画面,也就是所谓的方法论。

等到近几年,循着线索去看过去,才发现偶尔兴起的生活记录,才是最宝贵的生存证据。反而那些所谓的方法论、工作认知、行业观察,真有用的,自然会一直用到;没有用的,记满笔记也没有意义,从来不打开看。

比如这个,就是我已经彻底启用的印象笔记里的,一个无用的「学习心得」。其实在工作中,真正用到的可能性几乎没有,都是正确的废话。

而这些年我对生活的记录,每次回顾都有深刻的体会。例如我偶尔会做的总结 1 ,都能回溯当时的心理状态,我在想什么,我在做什么,就能更好地认知我自己,跳出自我看待自我。

还有一些瞬间的记录,单纯就是能够回忆起当时的幸福时刻。

例如之前在音乐节上记录喜欢的乐队 DOUDOU 出现的「全景场面」:

我想借此文,梳理下我理解的记录是怎么回事,以及推荐一款之前没提过的、用以记录的产品。


2 记录方法:内化的才是自己的

在我记录的内容里,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略显功利的,可以称为记录的是方法,我希望从记录里获得实际的帮助,比如工作方法、职场技巧,或者理财妙计。这样的记录习惯还是源于学校时期的记笔记,都是知识点和题型。

我在 flomo 里记录的碎片笔记就很多,像打了商业标签的就有 99 条:

里面包括这样的媒体摘要:

还有这样的读书笔记:

这些记录看似很有作用,比记录生活有价值,但我发现,往往记和用是南辕北辙、七荤八素的。像刚才那种印象笔记里的管理和组织的方法,就压根没有用。还是回到最根本的问题上,也是我跟少楠聊过的一个观点 2

知识是无限的,实践机会是有限的。

想要去学习,可能称得上是知识的东西,是永远学不完的。一本本教材,一篇篇文章,都是知识,大模型可以消化的,靠人力消耗去获得,本就是吃力不讨好、多此一举。

那真正的知识是什么呢?是 内化的 。所谓内化的知识,就是不断在实践中验证的,属于自己的方法论。当再遇到类似的境况时,我们的决策会是肌肉记忆,而不是翻找一堆笔记里,看有没有相似的案例,硬做匹配。众所周知的是,任何案例都有解读空间、任何人的表述总有主观偏见。

内化有一种显性的效果就是,我们可以对于每个内化过的观点,脱口而出一个经历过的案例。观点辅以证据,看似很简陋的中学作文结构,在此处非常好用。

比如这样:

观点:小红书是线下生活的翻转,是线下生活的线上表达。

证据:上个月去某个景点,想看下是否堵车,小红书上就搜到了有一些人在分享,就像朋友圈一样。

这样的证据越多,就越强化观点,成为自己的见识。越与别人讨论、越用更长的篇幅论述,就越能发现其中的逻辑缺漏,就越能警惕大而全的空话、智慧宝典一样的短句。电脑里存着千条笔记,也不如一份自己的感悟。

所以现在我的习惯是,记录的碎片化的观察,尽可能集结到一起,写成文章,形成完整的论述,刚刚提到的观点,就写成过文章。有的朋友会通过音频,有的通过自己的正念做消化,有的喜欢呼朋唤友交谈和讨论,形式不同,实际上都可以。

主题明确,结构完整,论据充足,会更有利于内化。这也是我喜欢创作长内容(文章、播客)的原因。写文章、录播客,对我知识内化的效用,远大于获得播放量的效用。


3 记录生活: 美好的日子并不多

另外一类记录,则是记录生活,意义更多在于为自己提供价值。

前几天在推特上看到一个帖子,原帖找不到了,大意是,年轻的时候认为旅行的时候要靠五官感受,而不是靠拍照纪念,年纪大了有些后悔,因为记忆早就模糊了,富媒体的影像才是能穿越时间的。

我这些年也有了相似的感受。几个月前刚去的旅行,能全靠记忆回顾的瞬间寥寥无几,只有模糊的感觉。有的照片再看到时,才会唤醒当时的感受。

除了旅行,这些年越来越觉得,对个人历史的记录也是必要的。之前会有种羞耻感:我们只是普通人,哪有什么有价值的过去值得记录的?这些年在改变这种想法。记录这些历史不图像名人一样能给多少人启迪,而是为了让自己能回想起人生美好的日子。我很珍惜过去记录下的一些时刻:潜水看到了杰克风暴,在京都看到了绝美的夕阳,第一次看到喜欢乐队的现场...... 这些美好安心地躺在了硬盘里,不至于当我老年时,我们面对过去,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

感谢信息时代,让我们有便捷记录生活的手段了。我们也有比毛笔、宣纸更方便的工具,有比请画师绘画更便宜的服务。

在记录生活时,最大的问题在于,不能喧宾夺主,让记录本身剥夺体验的乐趣。去名山大川游历,带着长焦相机,调参数,取景别,已经花去多数时间,五官的享受全都让步给拍出几张照片,这也没多大意思。

我曾经带着相机出门,体验的结论就是,得到的分辨率和色彩的优势,抵不过用 iPhone 的便利。iPhone 依然是我记录生活最重要的工具。

如图是在五一假期间,在日本福冈街头拍到的路人。

有的看音乐节的朋友,看到喜欢的乐队,全程端着相机或者手机,没有一秒在真正用肉眼享受舞台上的表演,只在取景器中看完演出,也属于本末倒置。

而像我在文章一开始贴的 DOUDOU 演出的照片,就源于我的一个视频片段,记录了我最喜欢的开场部分。这次记录,就没有影响我观看演出的体验,因为它不需要取景、不需要腾挪注意力去关心。这也就是接下来要聊的一款产品了。


4 推荐一款产品:影石Insta360 X4

听「半拿铁」的朋友应该知道,我在去年开始跟影石 Inta360 合作,拿到了机器,我发现在音乐节这样的场景,的确好用。我几乎不太在自己的公众号里推荐产品,这次由于我很喜欢影石的产品,以及产品背后的理念,才想破例跟你介绍一下这款产品。了解之后,应当可以理解为什么放在这篇文章里。

先说一下影石全景相机的理念。之所以叫全景相机,是因为是它利用了两个鱼眼镜头,结合全景拼接算法,拍摄出 360 度画面的相机,所拍摄的原始素材是一个球状的空间视频。先全方位无死角拍摄下来,后期可以任意调整角度,实现「先拍摄,后取景」。这也就是刚刚说的,不用盯着取景框看取景是不是正确、有没有拍到了。 只要鱼眼镜头没有被遮挡,周围的一切都能被记录下来

这是我最喜欢全景相机的地方,它的理念正是能够完整记录下生活画面。如果是静态的、景别固定的一些场景,我们用 iPhone 或者普通相机足矣。

而在一些动态的、很难快速定位取景的场景,我们就能用得上全景相机。试举两例。

第一,滑雪、骑行、冲浪、潜水等等运动时。运动时我们的注意力通常不能分散,或者不想被打断体验。全景相机就变得有意义了。


在我的播客「半拿铁」里就收到了一条真实的留言,下水后并没有发现的海龟,在 Insta360 拍下的视频里看到了,这是一种奇妙的体验:

第二,婚礼、求婚、生日、周年等等重要的活动中。在人数诸多的活动里留下完整记录,就不用费心捕捉每个人的表情和动作,也不怕错漏掉重要的时刻。

在 B 站 up 主「橙红Iris」的一条讲述在婚礼上用 Insta360 拍摄的视频里,就拍到了新娘爸爸入场时,妈妈在后面落泪的场景。这个场景,全景相机就不会错过。


影石 Insta360 的全景相机已经是我部分生活记录的重点,我期待未来能在美好的场合、活动中帮未来的自己更沉浸地重新体验。全景影像的价值就在于,我们可以置身其中,完整地回味每个细节——在潜水时,周围都经过了哪些珊瑚、哪些鱼、哪些海龟;在婚礼时,每个人的表情是怎样的,谁在开心,谁在落泪。况且,到时候 XR 设备大概率已经普及,我们可以在虚拟空间里更完整地体验这些。

影石刚刚发布了新的 X 系列全景相机产品 X4,正是值得关注的时间点。X4 的主要性能特点,我用大白话说三个关键点:

  • 最高 8K 的拍摄清晰度,代表的是足够的画质,前文提到的细节,都可以捕捉得到。X4 在画质上又有了新的突破, 8K 画面更经得起放大裁切和角度选择,全景相机的优势更明显了。


  • 隐形自拍杆,这是影石极有特色的一个功能,用过的朋友应该都熟悉,可以呈现无人机跟拍的视角,手里是没有拿相机的,呈现很酷的效果。像这样的 日全食,全景相机搭配隐形自拍杆就能拍出无人机效果。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