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宋 李唐
《万壑松风图》
林州,位于河南省最北部的太行山东麓,地处豫、晋、冀三省交界处。林州市历史悠久,人文景观荟萃,自然风光美不胜收。
在中国古代美术史中,五代后梁画家荆浩曾隐居河南林州,“南宋四大家”之一李唐的家乡在河南孟州,《万壑松风图》是其重要代表作之一。而从荆浩到李唐,以他们为代表的山水画大家所创造的唐宋山水画成为中国人文精神的重要代表符号。
▲ 项目团队:
史金淞(项目发起人、艺术总监)
王献青(联合发起人)
孙永增(项目发起人、策划总监)
廖廖(策展人、学术主持)
袁宁、詹旭军、朱勋(设计监理)
季小枫(互联网及海外推广)
傅汉林(项目统筹与执行)
2018年9月14日,以中国书画“万壑松风”北派山水为文化基点的“当代艺术介入乡建”项目——“万壑松风小镇”启动新闻发布会暨“艺术改造生产力”论坛在河南省林州市红旗渠迎宾馆的多功能厅举办。
“万壑松风小镇”是史金淞艺术团队、白盒子艺术馆与林州市政府合作的艺术项目,计划
把林州市北部山区的几个小镇,打造成围绕艺术家史金淞作品为核心的知识产权分享与生产基地、文旅休闲区。藉此探索当代艺术与公共空间的关系,以及全球化背景下知识产权的开发和农村生产力的提升。
▲
林州市委书记王军致辞
▲ 林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献青主持新闻发布会
此次活动由安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林州市人民政府主办,林州市委宣传部、中乔大三农实业集团、白盒子艺术馆作为协办单位。当天启动仪式的新闻发布会环节,林州市委书记王军、白盒子艺术馆馆长孙永增、著名艺术家史金淞、中乔大三农实业集团董事长乔书领、河南省文联副主席张剑峰分别致辞。阐释了林州市的古今文化艺术内涵,当地的自然人文资源以及“万壑松风小镇”项目的背景介绍等内容。
▲ 河南省文联副主席张剑峰讲话
▲ 白盒子艺术馆馆长孙永增介绍项目背景
孙永增认为,站在全球化视野、批判性的看待今日中国乡村的在地性资源,人才、经济空心化已是事实。善于变废为宝、点石成金的当代艺术以其创造能力弥合了资本、人才和教育资源的匮乏。
艺术家
史金淞
以创造性思维和行动力介入乡村重建与更新,通过分享艺术与设计版权机制,切入乡村生产力的改造,从经济和审美的双重层面重塑了乡村生活。以艺术思维对废弃闲置资源的再利用,盘活的不仅仅是经济意义上的资源,更是对乡村教育和文化的补充,推动审美能力的提升与观念的变革。所以从另一角度看,“万壑松风小镇”项目又是一个重要的当代艺术的社会实验场。
▲ 著名艺术家史金淞介绍项目情况
▲ 策展人廖廖(左)主持论坛
启动仪式的“艺术改造生产力”论坛环节由项目策展人、学术主持廖廖作为主持人,与艺术家史金淞,白盒子艺术馆馆长孙永增,在3画廊合伙人季晓枫,中国东方资产(国际)控股董事总经理、东方文旅联盟秘书长杨朵轶共同就“艺术介入乡村,艺术品知识产权如何推动、改造、优化当地生产力发展”为话题展开学术研讨。
据悉,
“万壑松风小镇”项目团队将重新修复当地特色的旧居,同时在当代艺术审美秩序下设计新社区,发展休闲文旅活动,激活社区活力。
项目初期,艺术家史金淞通过分享作品知识产权,带动村民的生产,实现艺术产品的大规模生产与全球化市场的营运。项目会进一步邀请更多具有共同理念的艺术家与文化从业者一起进入知识产权分享与生产机制,让林州成为艺术文化行业的知识产权分享与生产基地。
▲ 论坛嘉宾发言(左至右)
廖廖、史金淞、孙永增、季晓枫、杨朵轶
▲
东方文旅联盟与林州市委宣传部签署备忘录
该项目最终实现把缺乏优质资源与核心竞争力的普通小镇改造成外观艺术化、生产力多元化的新式小镇。
让“艺术乡建”不再是知识分子理想主义的桃花源或者艺术品聚集堆砌的乡村文旅,而是真正用艺术介入现实。“万壑松风小镇”并不是输血式的经济援助或者居高临下的文化输出,也不是常见的“乡建”对传统审美的恢复或者民俗风情的猎奇,而是艺术家居于当代艺术审美实现对小镇由内到外的重建。
小镇重建是艺术家团队对于知识产权分享、艺术改变生产力的公共艺术实验,同时也是对于乡村的传统空间的重建与公共意识的改造。最重要的一点,也是与其他艺术乡建区别最大的一点是,史金淞作为艺术家分享知识产权纯粹出于艺术实验与学术的考量,用艺术提升当地生产力,并不寻求任何经济回报。
|微信制作:文蕤|
AM 新媒体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