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养儿,是因为我们爱他。而
对孩子最好的爱,不是把孩子养成一条哈巴狗,而是要去帮助孩子成为有安全感,对世界充满好奇的那一个独特的自己。
孩子每时每刻都在长大,每时每刻都有自己的情感需求,每时每刻都在期待父母信任他们一点点增加的独立愿望,每时每刻都希望自己在探索这个世界的时候父母在身后微笑着肯定他们、鼓励他们。
道理讲完了,当然要说说怎么具体做到
如何控制自己的脾气
了。每个人情况不同,没有万试万灵的法子。我提供一些思路给你参考一下。
首先,要警惕自己脑中的魔鬼——我打骂孩子,是为他好。
这个念头,是亲子关系中最邪恶的东西。
忽略孩子自己的感受来自作主张“对孩子好”,这是耍流氓。孩子乐意去接受和尝试的事情,才是真正的好。
而孩子只有在家庭里受到尊重和理解,才会很积极地保有对世界的好奇并为之付出努力、承担责任。
其次,遇到冲突,先接纳孩子的情绪。
如果孩子出现委屈、抗逆、悲伤、冷漠……父母首先观察孩子的情绪状态,然后尝试接纳和理解。
常用的表达有:我知道你现在很难过(委屈、生气、难受……),是不是因为……?这样有助于彼此接纳不良的情绪,建立温和的沟通渠道。
第三,把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告诉孩子,你在亲子关系中不高兴、焦虑、困惑……及时地理智温和地告诉他。
当你情绪上来,忍不住发火的时候,先说这句话:“孩子,你的某某行为,让妈妈很生气(失望、难过……)”
而不是劈头盖脸就进入具体的指责和批评。
察觉自己的情绪并用第二视角客观表达,有助于让自己的情绪自然顺畅的流动,减少剧烈演变成暴风骤雨的可能。
第四,在彼此情绪相对稳定的情况下,用对话的方式跟孩子交流,多使用祈使问句。
比如,我认为你做某某行为是因为……,对不对?我认为,是不是这样处理会好些?
父母的表达,带上征求和询问的语气,比较容易转入
倾听模式
。
这时候,你就可以假想孩子是自己的某个大朋友,他诉说的时候,多表达诸如:
“哦,原来你是这样的感受”;
“哦,你是出于这个原因才这样做的”;
“哦,我知道你是怎么想的了”;
而不要立刻反驳,先听孩子把话说完。
转入这种状态后,沟通就会通畅许多,你也就不容易火冒三丈了。
如果事起突然,脾气上来了,做不到立刻冷静下来,你可以训练自己刹车,先离开孩子,在单独的空间里停1到三分钟,再跟孩子说话。
以上做法,
根据我个人的经验,无论孩子多小,都是有效的。
造物主造人,就是让我们天生就向往、喜爱独立、自由和平等的。
当然,我也有想对孩子发脾气的时候,我一般会立刻心里默念三遍:孩子是我亲生的,性格随我,随我!反正每次都还蛮有效的,建议你试试,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