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极客公园
科技创新者的大本营。汇聚优秀的产品报道、评测视频和高质量的线下活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浪科技  ·  #基金经理会爱上自己投资的股票# ... ·  2 天前  
新浪科技  ·  【#外卖员收入月均达6803元#】#外卖员位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极客公园

深度 |「后牌照」时代,第三方支付的洗牌与突围

极客公园  · 公众号  · 科技媒体  · 2016-11-18 13:38

正文


 极客公园微信号:geekpark

第三方支付 

表面上波澜不惊的第三方支付行业正在涌动暗流。

2016 年 9 月底,美团点评宣布完成对第三方支付公司钱袋宝的全资收购,后者在 2011 年 5 月获得央行颁发的支付牌照,是首批获牌的 27 家企业之一。由此,完成收购的美团点评也相应获得第三方支付牌照,这让一直觊觎支付业务的美团点评终于如愿「合法化」。

虽然这笔交易的细节并未披露,但想必价格不菲。在 6 月因「无照经营」被央行叫停支付业务的美团点评对这张牌照非常渴望;再加上,第三方支付牌照已变成卖方市场,高价求购一张支付牌照早已不是新鲜事。

看看这两年由大企业发起的几次支付牌照交易:

  • 2014 年底,万达以 20 亿元收购快钱。快钱在 2014 年已与超过 200 家金融机构合作,拥有百万级企业合作伙伴。

  • 2016 年 2 月,小米收购捷付睿通 65% 股权。这次交易的细节同样没有披露,但有消息称,小米以 6 亿元从捷付睿通手中购得支付牌照。

  • 2016 年 8 月中旬,恒大集团完成对广西集付通支付有限公司的收购,有知情人士透露本次收购价格在 5.7 亿元左右。

  • 2016 年 10 月,唯品会全资收购浙江贝付,正式获得第三方支付牌照,消息人士称,这次收购价格为 4 亿元左右。

2010 年,《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出台,标志着第三方支付正式被纳入监管范围,支付牌照也自彼时而来。在随后的几年里,第三方支付公司纷纷开始了自己的业务探索,享受牌照以及「宽松监管」带来的红利。但近年来,央行大大放缓了新支付牌照的发放,2015 年底甚至暂停了牌照的申请受理和发放。同时,支付牌照不可以倒买倒卖,其他公司只能通过直接收购第三方支付公司的方式将支付牌照收入囊中,这使得支付牌照的市场存量越来越少,陆续获牌的 270 家第三方支付公司成了稀缺标的。并且,随着近期 3 家第三方支付公司被吊销牌照,现存的第三方支付牌照进一步缩减至 267 张。如今,行业显然已进入到「后牌照时代」。

而对于这 267 家持牌第三方支付公司来说,面临的却是一个日渐艰难的监管环境和市场空间。

从 2015 年下半年开始,相关监管文件发布密度逐渐增加,《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完善银行卡刷卡手续费定价机制》、《二维码支付业务规范征求意见稿》、《关于完善银行卡刷卡手续费定价机制的通知》等文件的相继出台,第三方支付行业监管力度正在快速加强。

2016 年 10 月 13 日,国务院办公厅联合 17 家部委出台了《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其中,关于支付的《非银行支付机构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显示:「一般不再受理新机构设立申请,重点做好对已获牌机构的监管引导和整改规范。」这无疑意味着第三方支付行业的洗牌会加速,没牌照的企业将被清理,有牌照但经营不规范的企业同样面临业务范围的调整,这对于不少第三方支付公司来说意味着经营危机的到来。

而这一系列密集出台的监管政策背后,是监管机构对于第三方支付发出的明确信号:第三方支付行业一直以来的混乱状态必须整治,这不仅是从行业健康发展的角度来考虑,也是为了保障用户的信息和资金安全考虑。并且,支付仅应该扮演基础设施角色,作为一个渠道和中介而存在,如果想在支付业务的基础上搭建平台、甚至像银行一样形成一个在业务上包罗万象的金融系统则是无法被接受的。

平台梦碎

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天花板正变得越来越低。

2015 年 12 月发布的《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对整个第三方支付行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中有两大关键条款:

  • 给第三方支付账户分类,不同级别的账户所对应的账户余额、付款限额和余额付款功能不同。

图片来源:易观智库

  • 不得给金融机构、以及从事信贷、融资、理财、担保、货币兑换等金融业务的其他机构开立支付账户。

这两条在 2016 年 7 月开始正式实施的监管条例给了几乎所有第三方支付公司直接的打击,其中,第一条的「账户分类」影响更甚,因为涉及到第三方支付公司最基本的职能。而这种影响在像支付宝、微信支付、拉卡拉这样有大量 2C 业务的公司身上将体现的更为明显,同时,也会重点影响到那些不直接向 C 端用户做品牌露出,但是在背后给线上商家做支付通道业务的公司。

举例来说,《管理办法》规定,只有达到 A 类账户的评级,且实名账户占比达到 95% 以上的第三方支付公司才能被允许其用户与银行进行非同名转账。这就意味着绝大多数第三方公司将失去基础的消费和转账职能。支付巨头或还可以利用行业资源和用户基数争取 A 类账户,降低政策冲击,但对于本身资源能力差且盈利能力也不好的小支付公司来说,这将是生存层面上的打击。

同时,对于账户余额付款额度的限制则抬高了第三方支付公司的运营成本,那些大额的消费和转账都需要第三方支付公司先从自己在银行的备付金账户中调取资金,再完成转出,而这一进一出的过程将大大提高一次消费或转账给支付公司带来的成本。

在这一点上,大小支付公司都难逃一劫。比如微信、支付宝相继开始收取提现手续费就是基于这样的背景。

然而这还不够,第三方支付公司想要变相成为银行的梦想也在这一次监管调整后宣告破灭。

由于自己的账户体系内只能留存非常小额的资金,支付公司完全变成了一个资金转入转出的渠道,想要借自己的账户体系吸储、产生大量资金沉淀的想法落空。如此一来,第三方支付公司只能老老实实履行自己「快捷、小额支付」的基本职能,想针对资金池做多业务开发变得不再可行。

在这一点上,受影响最大的还是拥有 C 端用户的支付公司。某第三方支付公司战略部门员工告诉极客公园:

「支付账户的分类对支付宝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因为支付宝的虚拟账户是目前第三方支付公司里开发的最好的。微信支付虽然用户规模同样庞大,但在虚拟账户的运营上是远不如支付宝的。支付宝的用户早就已经形成了在支付宝中存放一定资金的习惯,由于与购物相关,金额也会更大一些;而微信支付的零钱几乎用来发红包,在其他消费场景上的渗透不够,金额也普遍较小。」

除此之外,当用户直接使用第三方支付账户中的余额进行消费和转账时,支付公司便自然而然的行使了资金清算的职能。因此,限额的另一个意图便是限制第三方支付公司履行本应属于银行的清算职能,并将稍大额资金都重新引回银行监管体系内。

进一步的,今年 7 月 31 日,财新曝出央行正牵头发起「筹建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清算平台」的提议,希望搭建一个让上百家第三方支付公司都能够直接接入央行系统的平台,从此支付机构不再与银行多头直连进行清算,而这个平台就是「网络版的银联」。

图片来源:华尔街见闻

在现有的第三方支付模式中,同一家支付机构内部的资金流转信息是隐藏在支付机构内部的(比如用支付宝余额向另一个支付宝账户转账),即使涉及与银行之间的转入转出,监管机构也只能看到银行账户金额的变动,看不到资金流转的详细信息。而网联的主要意义就在于监管层可以清楚掌握第三方支付的资金流向。

此后,在清算这件事上,第三方支付机构接入网联,银行接入银联。网联的出现是一个拆除第三方支付机构围墙,建立新制度的开始,而在这个过程中,支付宝、财付通等大支付机构通过庞大的用户规模所建立起来的清算壁垒也会随之瓦解。

在现有的第三方支付行业格局下,支付宝和财付通占据了线上支付 70% 的市场份额,从跨行清算笔数来看,支付宝已经在事实上成为全球第一大线上跨行清算机构。而网联的出现将把这份清算权利重新收编。但上述第三方支付公司战略部门员工告诉极客公园:「当然,即使成立网联,支付宝和财付通未来在网联中扮演垄断角色也不是不可能,这一切都要看未来支付公司与央行在谈判中的力量博弈。」

除了清算,央行想要从第三方支付公司身上剥离的业务还有不少。正如上述第二条规定所述,支付公司将不再允许给从事金融业务的机构开立账户,最显著的影响就是 P2P 公司将无法再在第三方机构设置托管账户。

事实上,资金托管是很多第三方支付企业的救命稻草,在传统的支付手续费之外,托管服务衍生出了托管服务费、实名认证费、短信发送费等名目,多出了托管的资金沉淀和风险准备金等隐性收入。像汇付天下、易宝等第三方支付公司几乎是在 P2P 兴起的几年里快速做大了体量。

而在央行眼中,第三方支付公司是不应该具备任何托管、监管的职能甚至风险准备金的收取。汇付天下等曾给大量 P2P 公司提供账号托管服务的第三方支付公司将由此重创。如监管所说——干好支付的活,别盯着银行手上的业务。

生存危机

为什么这么多第三方支付公司都想方设法的切入支付之外的业务?这恰恰反映了当前第三方支付企业的困境:央行发出的第三方支付牌照有 270 张,但是盈利的第三方支付公司只有寥寥数十家,200 多家都在生死线上,它们面临着巨大的盈利困境。

账户分级制度一出,大量第三方支付公司的运营成本将大大提升。那么,是不是达到 A 类账户的要求就不会受到太大影响呢?事实上,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第三方支付从业人员告诉极客公园:

「想要达到 A 类账户的要求非常难,现有的第三方支付公司几乎都做不到。这不能完全归咎于支付公司的规范化不够,而是央行在刻意抬高门槛。」

具体来看,A 类账户所要求的「5 个外部渠道验证身份」是很难达到的。除了接入公安系统的身份证信息验证之外,包括社保、银行账户、证券账户等能够进行身份验证的渠道几乎都没有开放公共接口,第三方支付公司也无法从这些渠道调用数据,市面上可用的身份验证渠道很少。可以说,支付宝正在积极布局的人脸验证、声纹验证、虹膜验证等依赖于生物识别技术的身份验证方式跟这项政策有着或多或少的关系——既然央行没有严格规定 5 个外部渠道必须是什么,那就自己创造渠道。

目前,支付宝向极客公园回应,它们已经达到了 A 类账户的资质要求。但此外的第三方支付公司都难逃运营成本被迫抬升的命运。随着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的力度越来越大,一些第三方支付公司已经不仅仅是面临盈利困境了,而是生存危机。

2015 年 8 月至 2016 年 1 月,央行先后吊销了 3 家机构的牌照。2016 年 8 月 12 日,推迟了 3 个月的首批第三方支付企业续牌结果终于公布,27 家机构都得以过关。但尽管如此,仍有将近 10 家机构由于之前的不规范经营行为被缩小了业务范围,其价值也将缩水。

一位第三方支付从业人员告诉极客公园:

「央行本来就想收缩牌照规模,通过抬高门槛让行业规范化。在密集的政策发布和续牌的进行过程中,依然会不断有第三方支付公司被吊销牌照。并且,之前大量公司为了盈利都或多或少涉足了违规业务,它们也会面临处罚,被调整经营范围。」

果然,在得到续牌后,仍有 3 家第三方支付公司被处罚,分别是易宝支付、通联支付和银联商务,其问题都在于它们针对商户的银行卡收单业务不规范。支付公司本想借助二次清算机构这一中间商来快速扩大签约商户的规模,却由于二次清算机构在中间卷款跑路而给自己造成了不规范经营的污点。

收单业务是一部分以 2B 业务为主的第三方支付公司的主要营收来源,数量约有 70 家。而央行和发改委在今年 9 月联手发布实施的《关于完善银行卡刷卡手续费定价机制的通知》也给了他们带来了冲击。

这次外界俗称的「96 费改」将收单业务由政府定价变为市场定价,商户类别被统一,费率梯次计价方式也被取消。这带来的结果便是:第三方支付收单企业在实行市场化定价后,可能陷入更激烈的价格战泥潭。大支付公司往往选择在价格上一搏,但这对小支付公司则是致命性打击,盈利难的问题依旧无解甚至会进一步恶化。总之,第三方支付的利润空间将进一步缩小。

如果说政策收紧直接打击到的是那些存在违规经营或自身造血能力差的公司,那么那些身处第二梯队、本身经营情况良好的第三方支付公司的日子也并不好过。除了成本被迫抬升、经营范围收窄,它们还感受到市场竞争带来的挤压。

刚刚将公司出售给美团点评的钱袋宝创始人孙江涛在接受 36kr 采访时曾说:

「这两年的同业竞争快速加剧。第三方支付行业容纳了两百多家支付公司,蛋糕在过去五六年一直变大,每家都有自己的领地,井水不犯河水,暂且相安无事。但最近一两年开始了短兵相接,互相都在抢对方的商户。快钱,易宝,汇付天下成为我们的主要竞争对手,模式一样,最终就只能拼费率,于是降低了所有人的毛利率。」

不仅如此,这两年来支付宝和微信支付通过线下扫码的方式如洪水猛兽般向线下商户中蔓延,打破了原本相对稳定的第三方支付市场格局。竞争态势和市场空间的变化给那些第二梯队的第三方支付公司带来了很大压力。孙江涛说:「就在我们和快钱打得正火热之时,突然发现,连战场都没了,这就是毁灭性的降维打击。」

所以,孙江涛最终决定为公司寻找一个合适的买家。

「我们的行业资源比较弱,在交易场景上不具备强刚需,铺的线下商户量也比较有限。而且,我们也没有海量用户,这些原因都使得我们无法进入行业的第一梯队。虽然我们去年已经有 5000 万左右的净利润,但以后恐怕也只能维持在二线支付公司的位置上。如果寻找到能够与我们进行资源协同的买家,对于双方来说都是新的机会。」

在孙江涛看来,政策起到的是约束市场的作用,虽然一些规模小、盈利能力差的支付公司会死掉,但在短期内不会给行业整体带来灾难性打击。可是长期来看,行业竞争还会进一步加剧,再加上整体市场的增量空间不大,他对行业的未来并不太乐观。

寻求出路

当市场经过一段时间的清洗,第三方支付公司的业务范围和收益都将变得越来越清晰,市场可见的变量也将逐渐减少,那么这些面临生存危机的支付公司将何去何从?支付巨头是否还可以高枕无忧?

对于依然想要在第三方支付市场上分一杯羹的公司来说,尽快根据法规进行业务调整,尽量合规,是它们唯一的出路。否则便是面临业务范围被缩减,甚至吊销牌照的危险。在合规的基础上,支付公司还应尽量让自己符合 A 类账户的条件。因为,A 类账户意味着支付公司将在业务上拥有更多可操作的空间和可能性。

玖富集团创始人孙雷在评论今年 10 月的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时曾说过:「除了合规的底线之外,未来企业制胜还需要创新。」这句话同样适用于第三方支付领域。一位第三方支付从业者告诉极客公园:

不少支付公司已经在绞尽脑汁的想业务创新,而这些业务创新或是能够符合监管,或能够包装成绕过监管的产品。尤其对于那些业务范围单一、市场占有率低的公司而言。」

以快钱等主要做收单业务的第三方支付公司为例,它们需要具备在收单之外的增值服务能力,比如从收单延伸进去的收单管理系统,帮商户做销售分析。目前,大一点的支付公司都会提供这些服务,而小支付公司往往缺乏这方面的能力,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他们依然是形式最严峻的群体。

而在政策和市场竞争的夹击下,快钱也开始转变战场。快钱战略部门员工告诉极客公园:

「我们从今年开始做 2C 业务,从 B 端转向 C 端是主动的战略选择同时也是市场竞争造成的被动迁移。快钱同样也想往 2C 的综合金融服务方向走,而支付是所有金融服务的入口,所以新的 app 中集成了支付、贷款、理财和权益类四种服务。这背后其实也是万达想做金融业务,这跟很多互联网公司要买支付牌照的意图是一样的。」

不过,对于大量第三方支付公司而言,在 B 端市场利润微薄,C 端市场被支付宝、微信支付占据绝大部分份额之时,它们面临的是一个几乎没有空间而言的市场。大多数第三方支付机构没有自己的行业资源,长无所用。而那些本就盈利状况不好的公司,未来将更加困难。

这其中,一些第三方支付机构干脆寻求买家,卖个好价钱。正如孙江涛所说:「我们没有背景、没有用户量的独立第三方支付公司会比较惨,短期内很难找到放量上行的空间。」所幸,它们手中的牌照却是越来越值钱。

对于大型互联网公司来说,支付在包含交易行为的商业模式中是搭建闭环的必经之路。不仅如此,一个支付账号是大公司进一步对用户开展金融服务的基础。当年,京东便通过收购网银在线舍弃了支付宝,搭建京东支付并扩展到了今天的京东金融。而现在,万达、美团、小米等巨头都通过收购支付牌照进军金融市场,更有大批包括滴滴、乐视、360、携程等在内的二线互联网公司想要走这条路。

而另一方面,央行已明确表示未来一段时期内原则上不再发新牌照。由此,第三方支付公司牌照的价格水涨船高,其中,涉足业务不多、没有违规历史的第三方支付公司更受青睐。根据业内人士预计,牌照价格将普遍增至 4-6 亿元。但是,牌照收购的窗口期并不会太长,一旦市场上关键的买家都完成收购,剩下的第三方支付公司手中的牌照价格也很可能会大幅跳水。

但要知道,支付牌照对于这些嗷嗷待哺的收购方来说绝不是万能的。孙江涛说:「其实支付牌照只是一个必要条件,不是「放大器」。支付宝之所以值钱,是因为拥有阿里体系内的数亿用户,只有牌照撞击了巨大用户量和刚需消费场景,才能产生巨大的价值,否则仅仅就是个牌照。」

而且,支付巨头同样也被政策影响。这不仅是因为不管公司大小,它们所承受的监管成本是相似的,更因为支付巨头本身涉足的业务领域繁多,也更有可能遭遇业务上的限制。

在 2015 年 12 月的《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中,有一条规定是「支付机构不得经营或者变相经营证券、保险、信贷、融资、理财、担保、信托、货币兑换、现金存取等业务」,这对于大型第三方支付公司来说势必造成影响。

上述不愿透露姓名的从业者告诉极客公园:

「支付宝因向央行申请了基金支付许可证,所以仍然可以支持用户的钱在支付宝和余额宝里来回流动,但这种资金流动的方式在开展证券、信托等非标理财业务时就不被允许了。在此之前,很多支付公司都想把自己的账户做成一张银行卡,资金流动都发生在自己的账户体系内。」

所以说,第三方支付公司在经营其它金融业务时支付环节的成本会上升,但本质上还是央行在扼杀支付公司的银行梦,相当于限制其未来的业务想象空间。

不过,支付宝、微信支付等支付巨头并不会面临小支付公司所面临的生存危机。

今年 7 月底央行下辖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发布的《二维码支付业务规范征求意见稿》对于主打 C 端市场的支付巨头来说便是重大利好。这是央行 2014 年 3 月叫停二维码支付后首次官方承认二维码支付地位,而二维码支付对于支付宝和微信支付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支付入口,并且在移动支付的战场上正变得越来越重要。

实际上,对于支付巨头来说,能够有效的获取流量并黏住用户比什么都重要。它们自身的意义已经远超一个支付渠道,更多的是一个金融生态或商业生态中的入口和基础设施。支付本身可以不赚钱,但支付可以吸入用户,之后再将用户与生态内的其他场景和业务连接在一起,从这些场景和业务中赚钱。

所以,支付巨头并不需要靠支付服务来承担盈利,或者说,它们的盈利考核维度远比「支付」要丰富。而小公司就没这么幸运了,难以产生用户粘性且没有生态资源的它们,一旦支付业务本身再受到冲击,将无力回天。

归根结底,第三方支付的发展是由市场的内生需求推动的,比如快捷支付、跨行转账、与理财产品的无缝对接等,而非政策。虽然政策正在挤压第三方支付的市场空间,并加速洗牌过程。但这一轮清洗和调整之后,离用户最近、能够抓住用户需求的第三方支付公司也将在现有的监管框架内找到能让用户为之买单的业务空间,而这正是以阿里、腾讯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最擅长的事情。

题图来源 | Google;编辑 | 王伟


本文由极客公园原创

转载联系 [email protected]


/ 更多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