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王开东
偶尔针砭教育,偶尔建设学科,偶尔戏说历史,偶尔吐槽现实……绝不偶尔的是——永远保持原创,做教育的盗火者,纵火者,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王开东

宋定伯卖鬼,谁在忽悠人

王开东  · 公众号  ·  · 2024-08-21 00:01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先是对赵本山的小品《卖拐》进行了评价,指出其揭示了人们容易上当受骗的心理,并探讨了背后的社会问题。接着通过对比《搜神记》中的定伯卖鬼的故事,进一步讨论了文化和人性的问题,提醒人们警惕过于依赖阴谋诡计的文化和宫斗戏剧,以免堕落成失去诚信和道德的人。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赵本山小品《卖拐》的评价

作者评价了赵本山的小品《卖拐》,指出其揭示了人们容易上当受骗的心理,并探讨了背后的社会问题。同时提到该小品让人们反思,人们对上当受骗的态度不仅仅是受害者的心态,还有旁观者的精神抚慰和幸灾乐祸的快感。

关键观点2: 定伯卖鬼故事的讨论

作者通过讨论《搜神记》中的定伯卖鬼的故事,进一步探讨了文化和人性的问题。作者指出鬼的诚信、善良和怜悯之心与人的恶俗形成鲜明对比,提醒人们警惕过于依赖阴谋诡计的文化和宫斗戏剧。

关键观点3: 对文化和人性的反思

作者呼吁人们应该警惕那些过于依赖阴谋诡计的文化和宫斗戏剧,以免堕落成失去诚信和道德的人。同时强调一个健康的文化应该是鼓励人们培养铮铮铁骨的英雄气概,而不是鼓励人们耍阴谋诡计。


正文


前些年,小品《卖拐》很是火了一把,赵本山的“忽悠术”实在高明,恁把一个健步如飞的伙夫,给忽悠瘸了,买了一副破拐,被人“坑”了,“卖”了,还谢天谢地。


《卖拐》把观众的心气吊得很高,本山也乐此不疲,卖完拐,就卖车,卖完车再卖担架。


我在想,一个东西“火”,肯定有“火”的理由,一个东西风行,肯定有风行的土壤。


“卖”系列的长盛不衰,至少说明了两个问题:其一是没有哪个人不怕上当受骗;其二是没有哪个人不巴望着别人“上当受骗”,并从中获得精神上的抚慰和幸灾乐祸的快感。


我们的不长进就在这里。本山的“卖”人,让我又想起了《搜神记》中的“定伯卖鬼”。


前人评宋定伯:“不怕鬼,已够人钦佩;进而捉鬼,又让人顿生敬慕之意;至于卖鬼,闻所未闻,更令人击节赞叹,拍案叫绝。”


然而,且慢!我却从鬼的身上看出了妩媚,从人的身上我只看到恶俗。


综观鬼,可用“诚”“信”“善”“怜”四字来概括。


见面伊始,定伯问“谁?”鬼云:“鬼也”。


面对陌生之人,鬼把自己身份和盘托出,赤诚之心,苍天可鉴。


又因同道,鬼对定伯更增了几分好感,于是提出,“步行太疲倦,可轮流背对方”。


定伯背鬼,“略无重”;鬼背定伯,却有“卿太重”之叹,然而鬼却并没有撂下挑子不干,反而自认倒霉,信守诺言,背着定伯,“如其再三”并不因其重而失“信”于人。


鬼对定伯并非没有疑心,然而,两次怀疑,都因其“善”而被定伯骗过,“以小鬼之心度大人之腹,不亦惑乎?”


定伯执鬼之时,鬼伏在定伯身上,本可一击致命,却又因其“善”而“大呼索下”,寄希望于人类的善心。


鬼哪里知道“狼啊,千万不要堕落成为人啊!”这句名言,否则,也不会一错再错!


直到落地之后,“化为一羊”,又被“唾上口水”,终于成为囊中之物,可“怜”矣!


反观宋定伯,却“欺”“蒙”“诱”“拐”“卖”,无所不用其极。


当鬼自称“鬼也”,定伯“欺”之曰:“我亦鬼也”,取得鬼的信任——骗你没商量!


鬼有疑心:“卿太重,将非鬼也?”,定伯说谎不打草稿,“蒙”鬼说,“我新死,故重耳!”


定伯渡水有声,鬼复问:“何以作声?”定伯更是对答如流,“新死,不习渡水耳!”,让鬼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弄不清事实的真相。


接着,定伯又“诱”鬼道:“我新死,不知鬼有何畏忌?”


鬼于是语重心长地教导他说:“惟不喜唾”,这鬼真单纯得可爱!把自己软肋展示于人。他哪里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也很无奈啊。”


定伯得到了“降鬼法”,成竹在胸,他不生歹意才真“见鬼”呢!


行欲至宛市,定伯忽担鬼于头上,急执之狂奔,是为“拐”。


然而,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此时,定伯由于捉鬼心切,并未唾之。倘使鬼学学人类,翻脸无情,用“九阴白骨爪”杀死定伯,亦不为过;然而,鬼的不忍,终究铸成大错。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