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顿操着一口地道的英式英语,说话时喜欢时不时摸一下鼻子。年逾70岁的他至今还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着书,同时还兼职给谷歌打工,研究怎么把技术转化成产品。辛顿在剑桥大学读本科时就意识到,科学家并没有真正理解大脑,他们并没有完全了解十亿神经元是如何学习或计算,以及如何提升智力的。
但是辛顿的本科读的不是很顺利,他先读了一个月的化学,然后转到建筑系上了一天课,随后又开始读物理,后来发现物理实在太难了,就去学了心理学。
学完心理学之后,他开始对人的意识产生了兴趣。1978年,他去爱丁堡大学攻读人工智能博士学位,他的师兄有得诺贝尔奖的,有著作等身的,但只有他一个人在研究怎么用计算机模拟人脑。尽管他的算法可以成功执行,计算代价却非常巨大。那时的电脑性能还远远不能处理神经网络需要的巨大数据集,神经网路的训练时间非常漫长,没有办法投入实际使用。
那个时候,辛顿每周都会跟导师大吵一番。导师说,你研究的这个东西没有价值,赶紧给我好好写论文去。辛顿说,你再给我六个月。六个月过去了,辛顿又把最后期限往后拖了半年,最后不得已,他索性说,你再给我五年吧。
这一晃,三十年过去了,辛顿还在研究深度学习。他在学术界似乎是个异类。
这种怪异的特立独行也许和他的家庭有关。辛顿的父亲,霍华德·辛顿是英国著名的昆虫学家,霍华德有一个堂弟威廉·辛顿,还有一个堂妹叫琼·辛顿。他的这两个叔叔阿姨都有中文名,韩丁和韩春。
韩丁是著名的美国记者,在20世纪40年代,韩丁在中国目睹过重庆谈判,亲身经历了土地改革运动,写下了纪实文学《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纪实》,跟毛主席都促膝聊过天。韩春就更牛了,中国绿卡第一人,和杨振宁是大学同学,还在美国参与了造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
韩春和韩丁的父亲是个律师,业余时间发明了儿童用的攀爬游乐设备。
辛顿家族其他的亲戚有科幻作家,有发明函数模型的,有研究四维几何的,有哲学家,有逻辑学家,有化学家。还有一位是中国五零后六零后非常熟悉的伏尼契,她曾写了一本流行于中国大江南北的长篇小说——《牛虻》。
有这么多牛人当亲戚,辛顿可以肆无忌惮地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了。当然,他的坚持也带来了巨大的回报,如今辛顿和他的深度学习团队——纽约大学教授、卷积网络之父燕乐存(Yann LeCun)和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教授、机器学习大神本吉奥(Yoshua Bengio),俨然成为了人工智能领域的教父。
从左至右依次为Geoffrey Hinton、Yann LeCun、Yoshua Beng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