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聚焦奋力打造新时代英雄城市,持续讲好英雄城市英雄人民砥砺奋进、温暖人心的故事,武汉市委宣传部联合长江日报、武汉广播电视台,在武汉发布创新推出
《对话英雄》全媒体宣传栏目
。跟随镜头,我们一起走近“人物谱系”先进典型代表,聚焦榜样事迹、与他们进行交流,倾听榜样背后的故事。
2014
年
10
月
25
日晚上
8
点,
队员
陈忠贵在寒风骤起的长江上,救起了
3
位来汉务工的溺水青年,自己却被江水卷走,献出了宝贵生命。
2015
年
3
月,长江救援志愿队获中宣部授予的“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至此,这支队伍才渐渐为人所知。
武汉长江救援志愿队前身为武汉水上救援队,是全国首个在市级民政局注册的救援队,现已发展壮大到拥有22个常规值守点和2千余名志愿队员,安全救援范围覆盖武汉三镇各处亲水点的专业志愿救援组织。
十多年来
,武汉长江救援志愿队从无到有、由小到大,他们恪守
“用生命守望生命,用大爱守望大江”的誓言,常年在江湖边值守,提醒游人亲水注意安全,有人落水遇险时迅速救援,用行动挽救了上千条生命和数百个家庭,在他们的努力下,武汉每年全市溺亡人数从三位数降至两位数
,
挽救
1000
多条
生
命
。
每年6月到9月,早6点到晚9点,是长江救援志愿队的汛期值守时间,负责值守的各个支队都会安排多组队员,轮班到值守所在地域,每组人员不少于3人。他们时刻聚焦着岸边的亲水者,更关注岸上的广大民众。
今年,队员们先后走进走进七一中学、市财政学校等,大力
向市民开展防溺水宣传
。
队长张建民说道,
“没有救援才是最好的救援”。
英勇之名,雄心之志,
走过春夏秋冬、
无论
汛期旱期
,
放不下对长江
岸边
的坚守,放不下
伸手帮忙
的
热
心
。
队伍有过牺牲、有过流泪
,
从生命和献血的经验教训中走过
,肩负队长重任,张建民感言
“我们救人,更要保护好队员。
”
十年间,
岸上优先、团队优先、器材优先
“
三优先
”
救援原则
应运而出,装备上添置了
3
辆汽车、
35
艘冲锋舟,
2
台
AED
装备可以随时启用。
队员定期参加集训,将救生三宝
“救生杆、抛绳包、游泳圈”练得样样精通
,
需考核过关才能上岗。
十年间,志
愿队
向
科学化、专业化、现代化方向
成长,不变的是以命搏命的决心。
此外,志愿队深知
“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
,
这支平均年龄
55
岁的队伍,也敞开怀抱吸纳新血。
今年
10
月,来自河南的退伍女兵,
00
后大学生赵司昱无意刷到救援队的公众号推文,看到救援队曾救助过自己的老家,便决心成为一份子,贡献自己的力量。
小红帽支队长汤麟,从
2017
年入队起,便带当时读初三的儿子汤皓栋一起参与志愿服务。
汤皓栋从劝导宣传、清理青苔做起,到最终成长为能在岸边救人性命的成熟队员。
与志愿队双向奔赴的,还有
60
岁的张汉平,现任汉阳门支队长。
时至今日,他依旧历历在目,
10
年前自己意外落水,救援队员钟山城一路关注,并迅速将其救起。
“自己的命是别人救的,也想加入救援队,贡献自己的力量”。
就像每位支援队员一样,张汉平阅读知晓“入队须知”,签下“以生命为志愿”的生死状,从被救者蜕变为救援者。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情赞叹,武汉是英雄的城市,武汉人民是英雄的人民,武汉长江救援志愿队便是万千英雄人民中闪亮的代表。
激流中,他们破浪而来,让命悬一线的溺水者看到生命的光亮;
险情处,他们风雨兼程,以责重千钧的担当,守望生命的安全。
危难时刻,他们奋不顾身、以命搏命;
寒来暑往,他们驻守江边、守望生命。
从
2015
年“东方之星”沉船搜救到
2020
年疫情防控武汉保卫战,从
2021
年河南郑州水灾到
2023
年河北涿州洪灾,他们始终冲锋在前,用人间大爱弘扬了抗洪精神、抗疫精神,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英雄城市、英雄人民的精神内涵。
武汉长江救援志愿队更具象呈现了
长江救生文化,生于狂风骇浪之中、险滩危矶之上,它是以
“仁善义勇”为核心价值,是长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
每一位长江边的孩子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传播弘扬
长江文化
,
书写
长江大保护
的时代篇章。
PRODUCED BY
/出品
·
中共武汉市委宣传部 武汉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