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广电独家
依托“广电行业第一刊”《中国广播影视》杂志,发布最新最快广播、电影、电视、互联网行业新闻,深度分析释疑解惑。摒弃“千微一面”,与众多行业微信公号形成事实性差异,因为我们深入一线获得了独家干货。查看历史消息,收获更多。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济南时报  ·  2025年度中国电影票房破95亿元,全球第一 ·  昨天  
重庆日报  ·  破30亿元! ·  5 天前  
重庆日报  ·  破30亿元! ·  5 天前  
西安头条  ·  刚刚,王宝强传喜讯! ·  5 天前  
西安头条  ·  刚刚,王宝强传喜讯!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广电独家

湖南卫视推出一档科技文化节目,为什么它能让“明星”黯然失色?

广电独家  · 公众号  · 电影  · 2017-08-01 00:38

正文

文|周煜媛

 

如何以一种更贴近的方式将科学的价值和力量呈现出来,激发社会对科学、科技的尊崇和聚力?湖南卫视于7月30日开播的原创科技文化节目《我是未来》用实际行动做出了努力和探索。



节目首播后,csm数据显示,第一期节目的全国网收视率破1,位列省级卫视同时段首位。


播出过程中,酷云、csm-huan52城位列同时段央卫视top1,新浪微博抢占微博热门话题总榜和综艺榜TOP1,排名位列同类节目百度指数第一名。


节目开播,《人民日报》专门做了报道。播出当晚,中国科学院之声、中国科协科普中国、人民网等媒体都对节目给予了高度评价,点赞《我是未来》扛起科学、科技、科普大旗。


节目专注科技文化的传播,并得到中国科学院特别支持,以“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为宗旨,向大众讲好科普故事。节目不仅仅是概念与题材抢先,更重要的是主流媒体联手内容创作者在科学与大众之间架设了一条传播新径,从这个意义上说,称得上是综艺版的《科学》杂志。

 

立足科技兴国战略,助力科学传播

 

百年之前,我国因为科技的落后无奈于入侵者的坚船利炮而备受欺辱。


如今,从用于玉树地震救灾的无人机到创造出世界最快的电动汽车,再到我们领先世界发展的互联网经济,再到量子物理等高精尖科研方向,在很多领域,我国正在由“跟跑者”变为“同行者”,甚至是“领跑者”。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科技兴国战略理应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共识。


虽是如此,但是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对科技力量的认识可能还不够深刻、对我国科技水平发展的现状还知之甚少,尤其是背后的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也应该得到社会更多的关注和重视,从这几个方面来看,一档真正优秀的科技节目是社会急切需要的文化产品。



作为电视媒体,有责任也有义务响应国家号召,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向社会进行科普传播和科学教育,引领社会尊崇知识、崇尚科学的社会风潮,《我是未来》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


节目以“科技兴国战略”为根本立足点,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大格局之上,邀请来自中国乃至全球最顶级的“科技大家”,集结呈现作为先驱的科学理论和最新研究成果,为有效、有价值的传播科学寻找有利突破口。


同时,对为社会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投以应有的关注,助力社会掀起热爱科学的风尚。


正如湖南广播电视台副台长张华立所言,“要把目光从明星身上移开,多看一看那些闪闪发光的科学家们,让他们成为社会的主角,明天的主角。”其对科技文化类节目的恳切心情和全力支持的态度不言自明。

 

“有意思”且“有意义”,原创综艺彰显文化自信

 

从目前的电视节目的内容来看,最为火爆的无疑是主打明星的娱乐综艺,虽然承载着一定的娱乐休闲作用,但是同质化现象严重,观众的多样化、深层次需求得不到满足。国内综艺由单纯“有意思”向“有意思”又有“有意义”转型是必然趋势。


令人惊喜的是,《我是未来》在极力打造纯原创的综艺节目模式,另辟蹊径、守正出奇,集结展示顶尖科技成果,旗帜鲜明地致力科学传播。


不关注娱乐明星,《我是未来》力邀霍金、杨振宁、张首晟、拉菲罗·安德烈、王中林等众多全球顶级科学家、科创家加盟,展现出节目对科学与权威的追求。


事实上,科技题材的节目也早有出现。比如央视科技频道的《走近科学》、央视大型科学实验类节目《加油!向未来》、湖南卫视的《新闻大求真》、中央电视台的《是真的吗》等都是以科普为目的的节目。


但是不同点在于这些节目主要侧重日常生活类的和实验求证型,而《我是未来》以集结展示世界顶尖科技的形式向社会传递“科学精神”


有中科院特别支持的《我是未来》,在全球视野下展示出了世界最前沿的科技,让观众在如梦如幻的场景下体会未来,这是该节目的前瞻性和开创性。


不仅如此,作为一档展现科学的节目,《我是未来》以“权威、真实”的根本原则和严谨的态度,依托国家自然科学最高学术机构的科普资源优势,并与中科院组成的科学顾问团深度交流,不因追求节目效果而在科学问题上有任何含糊。


节目联合出品方之一的唯众传媒创始人、CEO杨晖介绍说,“节目绝对保证真实性,因为科学一定要严谨,不能有半点虚假。”


唯众传媒创始人、CEO杨晖


不得不提的是,唯众传媒从《新青年》到《开讲啦》,都在以独到的眼光和胆识坚持原创,自觉承担起媒体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虽然时代在进步,但情怀一直未变,《我是未来》就是唯众传媒顺应时代潮流,不断探索创新表达方式,展现电视人的责任和担当的又一体现。

 

精益求精打磨品质,寓教于乐最大化价值释放

 

“综艺节目+科技题材”的形式,要想真正打破科技在大众传播中的壁垒,实现良好的科学传播效果,不论是从节目研发还是从实际操作上都绝非一件易事。


为了增强节目的科普性和趣味性,节目尽力从观众视角推敲节目模式,细节之处精心打磨。


力求准确把握科技进入大众的切口,颠覆传统的呈现和传播模式,带领观众用“高科技感”“时空感”的方式触摸科技、感知未来,传递科学精神的价值。


比如节目所选择的四位未来体验官,都是刨除所有光环,以恰当的人设,并从家长视角、女性视角等引导观众的体验感,服务节目内容的展现。


同时,节目的呈现还融合“原创科技show”“脱口秀”和“演讲”等多种概念。



在第一期节目的演讲环节上,拉菲罗·安德烈和李斌的演讲既呈现出满满的科普性又闪烁着科学家情怀和信仰的光彩,而且拉菲罗边演讲遍演示的形式让舞台可行性和感染力大大增强,同时独一无二的CG场景营造,充满科技节目特有的未来感和新鲜感。


另外,为了呈现科技的未来感,节目组不惜花费重金,邀请国内外知名舞美和视觉特技团队加盟,并首次采用“冰屏”代替传统的LED屏幕,同时运用AR技术帮助打造虚拟与现实完美融合的超次元空间。



同时,为了匹配节目的科技属性,节目组更是脑洞大开,邀请到全球知名的“网红”人工智能机器人“小冰”担任主持助理,组建跨物种主持CP。


据杨晖透露,节目启用三个优秀制片人和团队分工合作,现场工作人员就三百有余,签约26家供应商支持节目。


正如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喻国明对节目的评价:“叙事方式不端着、通俗易懂。让人以亲切的方式,有质感的方式,接触到科技。”节目在传递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等“干货”的同时,也非常注重年轻化、趣味化表达。


方方面面都透露着科技感与时尚感,令人充满期待,但同时又都与节目内容相得益彰,以最大化释放电视媒介的科学传播效果,让科学成为根本意义上的主角。


这样看来,让科学可触摸、真实而生动从而实现真正科普,是电视人向科学致敬的最好方式。

 

作为一档纯原创的科技文化节目,《我是未来》的诞生是唯众传媒耗时三年精心策划、潜心研究,联合湖南卫视共同研发打造的结果。


对于专注人文类节目制作,秉承“唯初心,不从众”理念的唯众传媒来说,这档节目是其一直以来奉行精品战略路上的又一里程碑式作品。


而播出平台湖南卫视不仅有着与节目相契合的明确观众群体和强大的影响力,可助力科学研究与科学传播协同发展,这次在科技类节目上的发力,也预示着其进一步改革转型、创新探索的稳步踏出。


“广电独家”是广电业界第一订阅号,“影视独家”深度透视影视产业规律,由北京中广传华影视文化咨询有限公司运营,新版微信长按二维码图可直接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