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首席娱乐官
泛娱乐产业第一新媒体平台,聚焦影视、网生内容、音乐、二次元、VR、游戏、体育等细分领域。各大一线内容平台重点扶持优质账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首席娱乐官

刷量刷出官司来了:爱奇艺的诉讼能揭开行业造假的黑幕吗?

首席娱乐官  · 公众号  · 娱乐  · 2017-08-17 22:48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来源:影视圈Magazine

作者:何豆豆


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电视剧市场会越来越好,也会出现更优秀的作品。但我们也有理由拒绝虚假数字为自己贴金、然后按着我们的头说“这剧真牛逼”。


近日,爱奇艺以杭州某信息科技公司的“刷量”行为侵犯了其合法权益、构成不正当竞争为由向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法院判令被告立即停止侵权行为,并赔偿其经济损失500万元。



但是请注意:爱奇艺起诉的对象是刷量公司,不是任何一个天文数字电视剧的剧方。 爱奇艺方对此事是低调处理,对外也没做出相关回应。

当有人在向坏现象发起进攻,那我们更不能做幸灾乐祸的看客。

大数据时代的悲哀:刷量


市场上的百亿播放量剧集,正在一个接一个向我们袭来。

前有《三生三世十里桃花》300亿,后有《楚乔传》400亿!真是触目惊心的数字……有网友粗略计算,这样可怕的数据意味着中国人14亿人口每人看30集!地球60亿人口每人看7集!可以说是宇宙第一剧了。

但也有客观正义的网友分析有一种真相是:“中国网不好,所以有些人看一集断网好几次,然后每几秒刷新一次,这么算400亿靠谱。”



比这个更有点说服力的说法是:正常来说,一般看两集接着看下面的预告,还有拍摄的花絮等等,楚乔从收视率也可以看出观看人群是庞大的。晚十点档都能收视连续破2十几天,再加上暑期档周播剧,把播放周期拉长了,破四百亿一点都不稀奇。

这么有理有据的说法,我们都快要信了。但又有一个尴尬的事实是,《楚乔传》破四百亿的新闻始终处于新浪微博热搜榜第五名。



可能不明真相的观众还不知道“新浪微博热搜第五”的故事,没错,就是业内默认的广告位,《大唐荣耀》上过,《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上过,《楚乔传》连续上了好几次。

不仅是宇宙第一剧,还是人民币玩家,400亿就问你服不服。

播放量造假,俗称买流量,在业内早已经不是什么幕后秘密了,大家心照不宣。如今关于造假的相关词汇越来越多,无论是电影或是电视剧,大家都在试图用“看得人多”来证明自己“作品牛逼”,不知道是谁给的标准。

电视剧行业一个怪象是:人人都对造假痛心疾首,却又都参与其中,这是一场受害者即是参与者的“群嗨”。默认的解释是,大家都是被资本、数据裹挟,出于无奈。

市场看重数据,那就一起刷刷刷。国家统计局相关负责人在今年两会上称,数据造假是最大腐败,但有专家却表示“不假很难”,这样的矛盾似乎蔓延在各个行业,影视行业尤甚。


刷流量的“产业链”,本质上是希望制造出内容曝光的效果,用于带动更多的真实用户,或者获取内容投资方的认可。背后的逻辑却是“业绩观”:观众爱看——资方可投——制作方组局——编剧按要求创作——播出平台和制作方保证点击量——数据好看,向资方交差——出去炫耀,忽悠下一个资方。

数据造假已是老生常谈,一般情况下,大家会把造假的帽子扣到资方头上。但从本次爱奇艺对刷量公司提起诉讼,我们看得出其在造假环节中的重要程度以及恶劣性。不过片方也别想往外摘,这种行业恶行拔出萝卜带出泥,受罚是迟早的。



说到底,流量造假的根本原因在于行业竞争。不论是电视台还是网络平台,不论是制作公司还是演员个人,都存在竞争。但这里面的悖论是,是不是为了赢,干什么都是正确的?

在目前没有法律界定的情况下,道德和公序良俗似乎不足以解答问题。造假无非为了名利,这两个东西在当下的社会又是最大通行证,面对这样的诱惑,一切造假都变得“正当”了,除非出台相应的法律进行界定,否则一时半会解决不了这个问题。

造假的成本


据了解,一部普通网剧用于刷流量的费用在五万到三十万不等,最终投入多少和刷到什么程度成正比。按照正常,一部网剧的营销投入大概是制作费的百分之十,假如一部网剧投资两千万,那么投入到营销的部分大概是二百万。刷流量、刷数据的费用花去一百万,就能制造出一个点击量神话剧。

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告诉《影视圈》,现在剧集的数据百分之五十都是有水分的,而几部当红大剧百分之八十的数据是假的。

“卖水”的生意也讲究随行就市,不同视频网站刷量服务的定价并不相同。随意点开一家销量最高的,很快就给出了业务图和报价:xxx平台,价钱,可服务的网站名单……

刷量很容易吗?为什么都在刷?到底是因为可实现性高还是刷量的结果远远高于成本?带着这些困惑,《影视圈》记者冒充某网剧项目负责人进行了一次简单“侦察”。

进入淘宝网的主页,在搜索栏输入“播放量”,页面上就会出现相应商品,搜索结果长达几十页。而搜索刷量,则是显示“没有该宝贝”。

随意选择一家销量最高的商家,显示地点浙江。和店家的对话如下:



因为不同平台有不同的点击量测算机制,我们询问的平台也不便透露。按照商家给出的“一万20”的报价,普通一个“需要刷到2亿”的网剧,大概费用是在2万左右。那么除去正常点击率,按照行业人士百分之五十的水分率来说,刷到百亿需要巨大的成本。


据我们了解,造假的成本其实非常大。但与其成为神剧带来的附加商业价值比,造假成本不值一提。

一部电视剧演员一般拿走六七成左右的投资,那么一部中等制作4000万预算的电视剧,用于制作的费用只有1200万到1500万。但是一部就算走上二线卫视播出平台的电视剧,要想维护到平台要求的排名和收视点,费用就要与整个剧的制作费用相等。如果是一线平台,费用就更加高了,这已不是什么行业秘密。


刷量背后, 谁是受益者谁又是受害者?


在国内,整个电视剧市场利益链条已经形成了闭环。播出平台、演员、网络平台、制作公司、发行公司、资本、数据公司、广告公司都有自己的位置,所有的参与者都是受益者,但是长远来看所有的参与者又都是受害者,因为假的总是不会长久的。

而真正的受害者则是我们普通观众,我们没法参与到这场资本游戏中赚得钵满盆满,只能成为虚假数据带来的糟烂作品的承受者。

如今这种现象遍布,只因为播放量是最具说服力的证据,作品好坏的标准变得单一且扭曲,“你说你的剧好没用,人家要看数据”。

随着资本的多花样,大多数影视剧作品的资方不再是专业影视公司,而是食品、日用品、手机、服装等等品牌方。资本越偏离,对所投剧集的把控就越少。说得直白点,越不懂行。

老油条制片人忽悠一翻,靠着刷到虚高的阅读量、播放量,实现资本变现。金钱诱惑下,道德和行业意识已经早被抛之脑后。

“别人都刷,你不刷你就是傻瓜。”


如此刷量带来的后果无非有三:

1、过度营销超越了内容本身。好的作品没钱营销被忽视,踏实的创作者没有好报,数据取代了口碑,造假现象越来越严重。业内人士表示,资本没有试错的义务,刷量也正常,但如果做内容的也这样玩,迟早死路一条。

2、观众被带跑偏。如今随着作品的丰富性和可选择性的增多,观众的审美和品位正在慢慢培养。即便普遍还是很差,但好在对大烂片有个清醒的认识了。但过度地刷量,营造出的好剧好片,只会让一些标准模糊的观众越发迷茫;到底好不好看?

3、整个行业的浮躁。这才是最可怕的。当虚假登顶,摔下来就是血肉模糊。如今各方还在沉浸于数据带来的欢喜中,但这种“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做法,只会让整个行业离低迷、不景气更进一步。



今年两会上,相关人士对影视数据造假提出了应考虑适用《刑法》惩处的主张。原因是:影视数据造假行为的弊端是多方面的,其破坏了行业本身的竞争规则。虚假的影视数据干扰观众对于影视作品的选择,不利于大众精神文化生活。

现在,我们只想说,赶紧上刑吧。


长按二维码成为【暴娱读书会】年度会员,带你引爆泛娱乐!


>> 热文 <<

2016电影 | 2016电视 | 2016VR | 2016直播 | 2016电竞 | 2016泛娱乐

阿里影业 | 腾讯 | 万达院线

华谊兄弟 | 华策影视 | 光线传媒 | 博纳影业

北京文化 | 欢瑞世纪 | 新丽影视 | 耀客传媒

完美世界 | 正午阳光 | 阅文集团 | 中影

蓝港影业 | 映美传媒 | 圣世互娱 | 嘉行传媒

优酷 | 腾讯视频 | 爱奇艺 | 芒果TV | A站 | B站


>>招聘信息<<

招新媒体主笔、运营、实习生等,点击查看!

发送 “姓名+职位” 和个人简历至邮箱:[email protected]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