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视频 | 直接收看本周节目
文/巴九灵(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
经济学家Oliver Kolodseike称,四季度初,德国经济再次进入“快车道”。
慕尼黑的Ifo Institute10月调查显示,Ifo企业信心指数从9月份的109.5升至110.5,是2014年4月以来最高,这也是得益于德国制造业的强劲攻势。
要说德国制造业强劲在哪里,小巴有个微小但直观的感受——我前两天去德国玩,这一翘班的事实也被吴老师在视频里揭发了。去之前,频道的小伙伴给了一串代购list。我硬生生多买了一个行李箱位置才把大家要买的东西带回来。
有常见的钢笔、刀具,有设计巧妙的厨房收纳碗,也有莫名其妙的铁做的“肥皂”,有过分的同学甚至让我扛了铸铁锅和高压锅,就差直接让我带辆车回来了。
继美日代购包包、3C、化妆品之后,剁手党又掀起了去德国代购厨房用品的狂潮。
与我们熟悉的在朋友圈张狂的美日制造业不同,德国的制造业更沉默,也更稳重。
改革开放的时候,美日德三个国家都第一批将生产线引到中国。
美国在中国建的第一条生产线,做的是可口可乐,要让全中国每个人都喝上代表美国梦的饮料;
日本的第一条生产线是松下的日光灯,中国当时几乎没有日光灯,大规模低成本高质量的日光灯能赚到每个中国家庭的钱;
德国的第一条中国生产线是大众汽车,但80年代初的中国还是一个自行车王国,德国为20年后的中国经济建设输出了许多技术和理念。
从第一条生产线中就可见一斑。
①潮流:美国人的牛仔精神喜欢创造潮流,从0到1。在过去五六十年里,美国人在互联网、新能源、医疗等等行业,都带领着潮流和时尚的方向。
②全球化:微软要让全世界每一张办公桌的桌面系统都是windows;麦当劳要让每个城镇的十字路口都有一家麦当劳;星巴克想让全世界所有的时尚青年早上都到星巴克买一杯咖啡。这也难怪可口可乐第一个来到中国。
③快迭代:因为全球化和坚持引领潮流,变是唯一的真理。一个行业的前十名,十年以后能够活得下来的大概只有两三个,产品也是。
①年轻:这是很强的东方后发展中国家的特点。二战后的经济发展过程其实就是一次婴儿潮成长的过程,所以大多产品是偏可爱的年轻风格。韩国后来跟了日本的风。
②低成本:日韩制造业崛起时,欧洲制造和美国制造已经非常强大,要跟它们竞争只有一个办法——通过精细化的生产、原材料的改造来降低成本。这也是丰田的重要诀窍,使其能超过通用,替代了其占据了70年的全球汽车制造商第一的位置。
③大规模制造:国土和资源都缺乏的国家,要在全球化的背景中,在某个行业占到全球的第一名、第二名,必须要通过规模化的优势进一步降低成本。
①简洁:从建筑物到汽车,从衣服到日用品,都是简洁却舒适的。崇尚包豪斯风格,崇尚less is more,因为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人,而不是为产品。
②精密:德国不太注重潮流和时尚,更专注于产品本身。榨汁机也好、电梯也好、下水管道也好,机器和物件内部的精密程度遥遥领先其他国家。
③耐用:他们做任何一个东西都希望你能够长久地使用它,并做好长期服务。
所以那些传说的——
德国在青岛租界修的排水系统,使青岛在100年后仍然是国内少数下暴雨没有淹水问题的城市,城市的下水管道大到可以开一辆车;
德国花了五年将青岛建成了第一个雨污分离的城市;
下水道在100年后需要更换老化零件时,原来的公司已经不复存在,却仍有人接电话并告知在周围三米藏有替换零件,果然在老化零件附件找到了用油布包着的光亮如新的零件。
虽然也不确定是真假,但德国企业的气质就在段子传播中跃然纸上。
是什么样气质的企业家做出了这样气质的企业呢,小巴问了问参加汉诺威工业游学团中一个常常脱团和德国锅具涂料公司谈生意,还差点把人家企业都买下的团友:德国企业家就是电影中一板一眼的偏执狂吗?
团友说,还真的和中国企业家有挺大区别:
德国无论多小企业的企业家,说8:30见面,8:25一定会到场。离开也很准时,说好一个小时的会晤,一个小时后一定会结束,哪怕有两句话没讲完,也必须再约下一次的时间。
而中国企业家呢,8:30的见面,很可能9:30才到,闹钟坏了、堵车、有急事,许多借口。结束时间也会一拖再拖,又恶性循环耽误了后面的事。
这个精准不仅仅体现在产品设计和质量上。
团友和德国企业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德国公司对他的企业仅有耳闻,但具体情况几乎一无所知。但没几天后的第二次见面,他们已经对这个中国公司的现状、中国的产业现状有了如情报局一般具体深刻的了解。
以及,所有的谈话都按照开会的提纲一二三四进行,谈话永远不会在框架以外蔓延,也不会跳乱顺序。也许跟他们一起生活会很无聊,但一起工作效率极高。
有一次他问这个德国企业家:
中国做个锅,很可能3年就坏了。3年后,这个人一定还会买一个锅。如果德国做一个锅,30年内都不会坏,那30年内这个人就不会成为第二个消费者了。消费者从哪里来呢?
德国企业家一脸懵逼,因为他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想了想说,可能消费者会跟他所有朋友说,我这个锅30年都用不坏。朋友都会来买。
他们不在乎产品周期、不在乎迭代速率,花费更多精力的只是产品本身。
这个团友口中的德国企业,是一家隐形冠军。
什么是隐形冠军?
第一,一年的营业额在1亿欧元到5亿欧元之间;
第二,在某一个细分行业中全球排第一名;
第三,这家企业不为人所知。
这也是他们沉默而稳重的原因,他们可能是出现在下水管拐角的那个连接器,可能是出现在汽车引擎盖里的那颗螺丝,可能是出现在沐浴花洒里的那片橡胶,我们感受不到他们的存在,它们却真真切切撑起了我们的生活。
这样的企业在德国有7000家,《隐形冠军》的作者赫尔曼·西蒙说德国能够有今天就是靠这些默默无闻的隐形冠军,在一个针尖一样细分的领域,低头做到最好,也给大企业提供了足够强大的零件支持。
他们和大部分中国企业家不同,认准一个行业就瞄准第一,他们不为出名,也不心浮气躁地想其他事——不为了跟风而做AR、VR,不为了赚钱做房地产、放高利贷,不为了做高股价而套P2P——只想如何把产品和服务做好。
当年大众进中国
对市长朱镕基提了什么要求?
朱镕基又对大众有什么要求?
德国制造和中国制造
相互造成了什么影响?
赫尔·曼西蒙是如何回答
中国中小型企业家的发展问题的?
点击下方视频
收看本期吴晓波频道
▼
▼ 美店双11狂欢提前开启,全场五折起还有秒杀,点击下图立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