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见小曰明
要消费升级,更要人生攻略升级。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甘肃省司法厅  ·  夜读|真正有本事的人,往往都有这4个特征 ·  昨天  
冯唐  ·  冯唐五年前提出了一个好问题 ·  4 天前  
CEO盈利思维  ·  聪明与智慧的区别!(看完醒悟)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见小曰明

月入3K和月入3W:时代抛弃你,不会说再见

见小曰明  · 公众号  ·  · 2018-10-17 10:07

正文


今天推荐一篇来自理财师八宝的文章--《月入3K和月入3W:时代抛弃你,不会说再见》。


八宝是中信出版社签约的财经作家,腾讯理财、ZAKER、新京报等媒体的长期特邀嘉宾。曾供职于国有银行、顶级咨询机构、金融投行总部,被千万大号称为 “最懂女性的理财师” 目前新书《半小时漫画理财课》位列当当投资理财类第一名。


作为资深理财师,她在个人财务规划和家庭理财规划、基金和P2P等各种适合大众的投资品方面具备独到而深入的见解,并用 5年 时间攒下了 1000万


她最近利用业余时间开了一个公众号: 八宝画财 (ID: licai8bao ),竟然还坚持 100% 原创。每个月组织 免费 课程 ,据说她还会温柔解答每一个读者的提问!


真的建议你关注一下她~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八宝


01


整理微信的时候,看到一个曾经的发小。

这位比我年长三岁,像姐姐一般的发小,在我记忆中一直为人热情又慷慨。上大学那会儿,我们常常聚会,无聊幼稚地在星巴克自拍。但一次借钱事件后,一切都变了。

当时一个共同的好友结婚,发小让我帮忙付了1000元的礼金。虽然有一闪而过的奇怪---在老家稳定工作多年的发小,竟然连1000元都拿不出来吗?

虽然那时候,我也穷得一笔。

很惭愧,鄙人当时刚研究生毕业(Individual Finance方向),在帝都经历了踌躇满志到四处碰壁,最后在一家金融企业拿着刚好3000元的实习工资。

我终究没有多想,果断借了钱。

没想到的是,发小就再也不联系我了,啼笑皆非。

今天看到发小的朋友圈,看到照片里熟悉的星巴克,不知道为什么,心里一阵发酸。


当我在给学员分享自己月入3K到资产千万经历的时候;32岁的发小依旧拿着3000元的工资,一如既往地晒着星巴克+自拍。有的人,仿佛时光按下了暂停键。

我停顿良久,终删了她的微信。

突然想起前几天,跟一个国有银行的朋友吃饭。

我当年实习那会儿,他是资深客户经理。这几年兢兢业业,做到了小中层,年薪税后30万人民币,买了四五环的小房子,谨慎地花钱过日子。

再次见到这位前辈,他竟然说很羡慕我。

他说当年一直觉得我太年轻,明明有机会留下,却选择了离开。他一直觉得好不容易有这么一份稳定的收入,不敢放弃。

但现在,他这份薪水,越来越觉得鸡肋。吃不饱饿不死,就像每天的生活一样没劲。在北京这座有最活跃的创意、最多的资本、最密集人才的土地,但自己好像是这座城市的局外人、旁观者。

离开的时候,前辈说他平时会看我的资讯号。

对着他的背影,我默默吞下了原本脱口而出的话---那个,是订阅号,不叫资讯号。

时代抛弃你时,连一声再见都不会跟你说...



02


想一想你们一起玩泥巴的发小,一起同窗过的好友,一起供职过的同事。为什么人与人的差距会越来越大?

我不直接回答这个问题。

大家先看看我画的一张图:

手绘的!不许说丑!

上图是一个对数增长曲线:一开始涨幅很大,到了后期涨幅变小,甚至趋于0。

不幸的是, 劳动收入是典型的对数增长


除了极少的一部分人,能突破对数增长的瓶颈,成为超级经理人,拿着天价的工资,大多数普通工薪族都会遇到职业的天花板。

原因很简单,每个人的智力、精力、体力和时间等都是有极限的。一开始通过你的努力,效果会很明显,但是随着各种极限的来临,你会发现:


努力并不一定能带来好结果。

那些简单、重复、缺乏技术含量的工作,尤其如此。

而另一方面,那些有先天优势的人,却不用对物质过于担心,可以在前期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财力去做别的事情。比如社交人脉,学习进修等等。

最后,他们的量变产生质变,变成了一条新的指数增长曲线。

说到这里我想到了一个人。

1999年,一个曾经拿着5万元收入的29岁年轻人,辞职后领着仅仅500元的工资,跟着他老板“流窜”于杭州的大街小巷。 多年以后,在这个以西湖闻名的城市,诞生了新的地标---阿里巴巴。

那个29岁的年轻人叫谢世煌,他的老板叫马云。谢世煌在阿里巴巴有另外一个称谓,叫“马云影子”,可见其份量。

对我们的启示:




避免从事简单的、重复的、缺乏技术含量的工作。


与其按部就班不如好好做一下职业规划。勇于改变,摆脱舒适区,给自己新的挑战。


如果你的工作目前已经处于闭着眼睛就能完成的阶段,那么你应该把更多的时间/精力/财力放在长期会使你的薪水产生质的飞跃的地方。 。


03


毕业5年,我能从月入3000到资产1000万。

除了工资增长,还要归功于我的职业选择。

当年在Financial Planning这门课里,我不仅找到了毕生的职业理想(做一个独立优秀的理财师),而且逼迫自己快速成长为了一名合格投资者。

早在11年,我就每天埋头于国内外金融理财市场研究工作。

甚至不断地拿自己做实验,尝试了各种传统的、创新的投资品。最后,我的理财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越来越高。

正因为收入不再依赖于工资,我对工作也更加注重长期价值,工资也实现了成倍的增长。

这是因为。

不同于对数增长的工资收入, 资本收入,是强大的指数增长。

还是画了一个丑丑的图。


上图是指数增长曲线:一开始涨幅很小,到了后期涨幅变大,甚至如核裂变似的成倍增长!

原因有很多。




比如随着我们资本的增加,我们能接触门槛更高的投资品。


比如我们有足够的资金用来进攻,足够的资金用来防守,构建一个功能完备的投资组合。


比如我们能接触到更多的资源人脉,获得普通人不可能获得的机会。


最重要的是,资本收入能够钱生钱。


复利这个概念,大家应该都知道,我就不讲概念了。

我讲个故事。

17年的时候,据说腾讯有一个老员工,工作能力一般,工资待遇中等,是腾讯几万名员工中非常普通的一员。但是,这么一位平凡的腾讯员工,10年中的财富积累竟然超过了腾讯大部分员工。


为什么呢?


据说,只要发了工资,这位员工就用来买腾讯股票。就这样,这位员工坚持了10年。这10年,从2007年到2017年,腾讯股票涨了52倍。

同样都是每天上班,工作还不是最优秀的。这位员工的财富却是他努力工作的同事的几十倍。

这就是我们投资理财的作用。



04


最近我们已故周总的文章,又开始刷屏了。

这位英年早逝的周期天王,因为对大周期的准确判断而闻名。他曾经成功预测了2007年震惊世界的次贷危机。最近重温经典,发现16年就去世的他,竟然预测到了18年的流动性危机。

世人说,因为他窥探了太多天机,所以英年早逝。

这么悬乎的事情,我倒没了解。

但我对周期却是相信的,或者说金融出身的人,应该都会相信, 万事万物皆有周期。

周期背后有一些经济学的研究成果,但感兴趣可以自己研究一下,还蛮有意思的。

我们要明白的事情:周期就是一个事物都会有一个回升、繁荣、到衰退、箫条,然后再回升、繁荣、到衰退、箫条,这样周而复始的循环。

万事万物皆有周期,就是说股票不会永远涨,所以它涨多了就会下跌,跌多了就会上涨。这是真理。

很容易明白,我们无法在一个下跌的市场中赚大钱。熊市炒股的人,你看看哪个是赚钱的;而在一个上涨的市场中,不管是看门大爷还是买菜大妈,只要你参与就能赚钱,典型的例子就是我们的房地产。

对于普通人来说,顺势而为参与周期太重要了。


周金涛老师在一场著名的,主题为“人生就是一场康波”的演讲中曾阐述过一个观点: 人生一共有3次财富机会 。如果每一个机会都没抓到,你肯定一生的财富就没有了。如果抓住其中一个机会,你就能够至少是个中产阶级。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