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
蓝色小字,关注
长沙集邮文化传媒
邮票在方寸之间可以体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科技、经济、文化、风土人情、自然风貌等特色,在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史上,有许多邮票更是生动形象地展示了钢铁工业的风采。
1954年5月1日发行的8枚一套的特8邮票中(特8.8-1),采集了鞍钢第7号高炉生产的情况。
当时,第7号高炉是苏联援建的一个项目,是我国最大规模的自动化炼铁炉。
苏联援建的另外二个项目——大型轧钢厂和无缝钢管厂,在1954年10月1日发行的2枚一套特10邮票上(特10.2-1.2-2)得到了反映。
1954年,中国人民邮政发行了二枚一套的《技术革新》邮票,第一枚邮票(特11.2-1),纪录了鞍钢小型轧钢厂工人张明山的技术革新项目——安装在轧钢前的反围盘,提高了生产效率,有效地消灭了职业病和烫伤事故;
第二枚邮票(特11.2-2),纪录了全国著名劳动模范王崇伦自行设计制造的万能工作胎,扩大了牛头刨床加工范围,提高了劳动生产力。
1952年,我国钢产量在世界排位上,由原来的第26位提升到18位,比同期恢复最快的资本主义国家还快了3-5倍。
从1953年起,我国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到1957年工农业总产值增长51.1%,其中工业产值增长98.3%,手工业产值增长60.9%,农业产值增长17.6%。
为此,我国在1955年国庆节那一天发行了特13邮票共18枚,其中的第一枚(特13.18-1)就是《钢铁工业》。
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
要使我国在十五年或更短时间内在主要工业产量方面赶超英国。
同年8月17日至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北戴河召开了扩大会议,号召全党全民大炼钢铁,争取全年钢产量翻一番,为生产1070万吨钢而努力奋斗。
为此,中国人民邮政在1959年2月15日发行了一套三枚的《一九五八年钢铁生产》纪念邮票。
第一枚(纪58.3-1)为全民炼钢,第二枚(纪58.3-2)为土洋结合,第三枚(纪58.3-3)为庆祝完成计划。
在20世纪60-70年代,钢铁工业作为我国主要工业产品之一,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注,其成果曾在多套邮票中得到反映。
国庆十周年纪念邮票计发行了5组,其中第3组的第一枚邮票(纪69.8-1)反映当时我国钢铁生产的情况。
1973年,我国邮票发行实施新的编号制度,以J、T票取代编号票。
1977年发行的J16《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三十周年》第二枚(3-2)以包钢为主题,展示了“草原钢城”的风采。
为纪念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20周年,邮电部于1978年12月11日发行了这套邮票。
3-2 为“工业”,画面是高炉和厂房的远景。
表明解放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工业在突飞猛进地发展。
他们不但有了自己的民族工业,同时一些大型重工业也在不断地发展。
第四个五年计划从1971年开始执行,1976年完成。
钢产量达到3500万吨至4000万吨,每年增长15-19%。
1978年7月22日发行的5枚一套的T26《钢铁工业》邮票,第一枚(T26.5-1)描绘了首都钢铁厂炼焦炉生产的实景,第二枚(T26.5-2)描绘了马鞍山钢铁厂高炉出铁的场景,第三枚(T26.5-3)描绘了上海钢铁厂氧气转炉加料的情景,第四枚(T26.5-4)描绘了武汉钢铁厂轧钢机轧钢的景象,第五枚(T26.5-5)则以雄伟的高炉的背景,反映上海钢铁厂成品堆场的景况。
这五枚邮票以不同的钢厂为代表反映了钢铁冶炼中五个主要工序:
炼焦、炼铁、炼钢、轧材、成品。
1988年9月21日发行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第一组)邮票T128的第三枚邮票,展示了我国钢铁龙头企业上海宝钢1号高炉壮丽而多姿的夜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