铛铛~5月17日下午,今年来股价猛涨38%的腾讯发布一季报啦!
这份成绩单显示,腾讯一季度总收入为495.52亿人民币(同比增长55%),比A股收入倒数的700家公司加起来赚得还多!今日腾讯股价收盘于259.8港元,市值达到24622亿港元。
哈哈,各位看官们是不是在后悔,当初没有买腾讯的股票?
其实,并非只有你在错过,投资界的老司机也曾错过,比如今天来的这位新朋友——卢宏峰同学!
峰峰是兴业信托证券部投资经理,崇尚价值投资,喜欢看书与独立思考。
他在今年年初反思自己错过腾讯的失误后,得出重要结论:作为一个投资者,他低估了腾讯的人性价值!攀比、懒惰、八卦,腾讯就是靠着这些人性的弱点,一步步地提升着自己的用户粘性……
反思完,行动派峰峰立刻以每股204港元的价格,成为了腾讯的股东!
接下来,峰峰为大家讲述,这个悲伤又励志的故事——五年前,我如何完美错过腾讯。
2012年1月份,我还是一个只懂得在Excel里面建模的金融民工,在一家卖方机构老老实实地跟着老板做研究,覆盖北美地区一些通信行业中的企业。闲暇之余,也关注一些互联网企业的动向,但并没有深入研究。
故事的开始,是我在CES展上,结识了一位新朋友。
(聪聪注:每年的CES展会,可谓是科技爱好者们的“梦想之城”,全球的科技公司都会携带自己的新技术、新产品挤入展会。CES每年1月在世界著名赌城——拉斯维加斯举办,已经有50年历史啦。)
这位朋友当时在雪球工作,跟我谈起以前投资腾讯的经历,2006-2007年他以每股大概二三十块的价钱买进,2011年退出,差不多赚了8-9倍的收益。他讲主要是运气好,赶上了中国互联网的人口红利。搁现在(2012年年初)再看,中国互联网的人口红利已经差不多了,腾讯的成长空间已然不大。他还给我安利了段永平的微博跟博客。
听他讲完,我回家就去研究了下腾讯的财务报表。
在2011年年报中,关于互联网行业,腾讯是这样描述的: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恶化,全球经济年内面对更多不明朗因素.......中国经济增长放缓......,中国互联网市场的用户增速持续增长,但增长率因规模扩大而有所放缓......”
确实,如那位朋友所言,传统互联网的高速增长期已经过了,单纯的互联网人口红利正在消失。
所以,现在可能不大适合买腾讯。
那再看下业务数据吧,说不定还不错呢:
2011年全年,各项数据的增速还是不错的嘛!但是。。。
2011年四季度的增速,相比前年慢得有点多啊。
及时通信活跃账户,同比才增长1.3%,QQ空间活跃账户,同比仅增长0.7%,收费互联网增值服务项下的注册账户,不增反降。
这些数据,套用《权力的游戏》中的一句话总结:
"Winteris coming。"
所以,现在也许不大适合买腾讯。
再顺便看下过去5年的营收、利润吧:
简单计算一下营收增速!
2008年到2011年,分别是87%,73%,58%,45%
画个图,完美展现营收增速的下滑趋势。
看下营收来源,80%来自互联网增值服务,来自广告部分的收入占比不到10%:
这一点跟同时期的百度、谷歌完全不一样,他们的主要收入就是广告。
再看腾讯当时的估值,每股收益5.6元人民币,股价是220港元(按照当时0.81的汇率,对应是178元人民币)。
算一下P/E,大概是32,一点也不便宜还有丢丢贵。
从股价上看,当时腾讯的历史最高价出现在2011年年中,2012年一季度股价出现了反弹,等到2011年年报公布的时候,几乎又到了股价的历史最高点:
所以,现在应该不适合买腾讯!
就这样,我用图表和逻辑完美地得出了结论:不买腾讯!
所以当年公司年终奖发了之后,我没有买腾讯,而是全部买了星巴克和标普500ETF。
2012年上半年至今,星巴克股价上涨了120%!
再看腾讯!涨了420%。。。。
只怪自己太年轻,该不该买没看清,完美错过一个亿。
现在回头看,当时的分析纬度显然太单一,而且也没有看到,蓬勃发展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正在跑步进场。
但考虑到当时的自己,初出茅庐不久,只上过几门商学院的金融课程,对于投资理解肤浅,对于互联网了解更是有限(现在也是),错过一个腾讯,不是最坏的结果。
如今,5年过去了。冒着事后诸葛亮的风险,我还是想来总结一下当时犯过的错误:
没有看到蓬勃发展的移动互联网;
没有预见到,腾讯能通过微信在移动互联网领域,占据国内最大的市场份额;
(聪聪注:这一点也不能全怪小峰峰,要知道,微信从2011年1月诞生,直到2012年3月,用户数才破亿。大家都没想到,5年后,微信已经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没有看到QQ依然存活的很好;
(聪聪注:据腾讯官方数据,现在QQ已经成为了00后的主场)
没有预见到有这么多人,愿意为游戏中的虚拟物品支付真金白银。
(聪聪注:2016年,单是一款王者荣耀手游,营收就超过了100亿)
腾讯在2011年年末,特别是4季度,明明已经露出了,步入低速增长期的迹象,为何又在过去5年,重新焕发了活力?不仅稳住了增长,甚至还在新的领域不断突破,这又是为什么?
再一次冒着事后诸葛亮的风险,我尝试着从尽可能多的纬度去解释:
第一, 从心理学角度看,腾讯QQ完美的利用了人与人之间的攀比心。
早期,比QQ号位数(我好像暴露了年龄):6位数的比7位数厉害,7位数的比8位数厉害,5位数的,认为自己天下第一厉害。
QQ号码倒卖市场一度火爆,就像现在的上海车牌市场,一号难求啊。
此外,腾讯对于QQ号码、QQ空间、QQ会员等都设有级别,很多人打开电脑就为了挂QQ升级。早期的QQ等级,一天是没有2个小时的限制的,所以有人24小时不关电脑,就为了提升QQ等级。
当年流传一个段子:有年轻人连对象都没有,就喊出口号,要提前为自己未来的孩子练号!不能让孩子输在QQ等级的起跑线上!
后来有人向腾讯反应,这种现象必须制止!浪费了国家多少的电力资源!
为此,腾讯限制,每天的QQ升级时间,最多只有2小时!
此举又衍生出了新的升级办法,尽管每天2小时时间是有限的,但如果你是QQ会员,你每天升级的速度就比普通用户快。
有钱,任性!
从这个角度讲,腾讯相关负责人对攀比心理的理解与掌握,已经炉火纯青,是很多其他互联网企业望尘不及的。
第二, 腾讯微信的发展完美利用了人的惰性。
只要手机里存了某个人的手机号,而这个人的手机号绑定了微信,微信就会自动通知,这人加你为好友,你只需点击通过,就能加上好友,完全不用去手工输入号码。
人都是懒惰的,但如果只是点一下,很多人还是乐意的,特别是有些强迫症,喜欢去消除这个红色的消息符号。
这个看似简单的功能,在提高用户粘性方面,对微信可是起到了大作用。
第三, 从生物学角度看,腾讯微信完美利用了人的八卦特性。
有研究发现,早期人类发展中,群体成员间的了解,就是依赖八卦。而微信朋友圈的设置,给八卦提供了温床,再次极大提高了用户粘性。
第四, 从光学角度看,微信图标设计可以说是很成功了。
首先,Logo跟苹果message的logo很像,导致手机用户很自然地想去点这个图标;其次绿色的底纹加上红色的消息符号,就像红绿灯一样,太抓人了。
第五,从股权结构看,马化腾持股不多,跟很多股东一样算是中小型投资者,所以管理层跟小股东利益高度一致,不存在大股东挪用公司资源做其他事的现象。
第六, 也许是最主要的一条。
互联网本身还是一个发展中的行业,不管是传统互联网还是移动互联网,行业本身不错。
此外,腾讯主要收入依靠增值服务,而不是网络广告收入的商业模式非常好。
用户在你的产品上投入越多,对你的产品就越重视,粘性越高;用户粘性高,反过来又促使用户花更多的时间、更多的钱,完美正反馈。
最后,我忍不住想引用一段话,来自股神巴菲特此前提过的Fortune杂志上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发表于1938年,第二段写道:
Several times every year a weighty andserious investor looks long and with profound respect at Coca-Cola's record,but comes regretfully to the conclusion that he is looking too late. Thespecters of saturation and competition rise before him
峰译:每一年,时不时的会有一位严肃的、有分量的投资者,表达对可口可乐发展历史的敬意,但遗憾地得出结论,他发现的太迟了。
市场饱和度与竞争问题,在他面前,冉冉升起。
2012年年初,我感觉,我就是那个投资者。
反思就到这,峰峰的最新观点,请看以下聪问峰答!
Q1. 新鲜出炉的腾讯一季度财报,峰峰怎么看?
简单看了下,比预期好,收入同比增长55%至496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58%至145亿元,自由现金流同比增长74%(很难找到同体量,增速又如此高的企业)。
其中网络游戏收入增长34%至228亿元。手机游戏这块129亿元,同比增长57%,主要是王者荣耀、穿越火线、枪战王者和龙之谷。身边好多人都在玩王者荣耀,而且年龄跨度很大。
Q2.腾讯未来的潜力在哪里?
首先,如果只看未来几年,腾讯目前已经有很多现成的、生命力可能会比较持久的产品。
再看的远一点,现有产品的庞大客户群,是未来新产品能够快速推广的基础。
最后还有,腾讯这么多年来沉淀下来的、用心提高产品用户体验的基因。
Q3. 马化腾每年都在减持腾讯,如果连马化腾都减持,是不是作为投资者的峰峰,也不应该太苛求自己当时错误的判断?
我是这么想的,如果能够说服自己,把全部家当都集中买入一家公司的股票,晚上还能睡个好觉,那么基本上这笔投资不大会出问题。当然,这是自己给自己的压力测试,实际行动的时候,总还是要留点余地,留点饭钱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