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清华研读间
这里将分享关于高等教育以及社会转型的观察和评论,此外还包括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介绍和探讨,旨在为理解中国社会的运行逻辑提供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对话基础。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望京博格投基  ·  外资加速卖出,今日盈利6142元 ·  昨天  
摩尔投研精选  ·  国家发改委印发重要意见! ·  4 天前  
VC/PE/MA金融圈  ·  超250亿,“中国英伟达”要IPO了 ·  4 天前  
望京博格投基  ·  加仓生物医药,今天盈利441元 ·  5 天前  
望京博格投基  ·  加仓生物医药,今天盈利441元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清华研读间

从梁思成到72.3岁校友合唱团 | 清华人,我们为什么爱合唱

清华研读间  · 公众号  ·  · 2017-06-13 20:39

正文

清华大学上海校友会艺术团


编者按


6月10日,清华大学上海校友会艺术团将自己美好的青春与无私奉献,化作了一曲《我爱你中国》,感动全场。他们是飞机设计师、是军人,是土木、水利、电气、船舶等各个不同领域的专家和高级工程师,是平均年龄72.3岁的学霸合唱团。他们将对艺术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诉诸于激情澎湃的歌声和热情洋溢的演奏中。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清华人歌颂祖国的满腔热情、孜孜不倦的默默付出,以及传承至今的清华合唱传统和那一份厚重的「清华百年合唱史」。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2017年6月10日,清华大学上海校友会艺术团、平均年龄72.3岁的各位老校友,将自己青春与奉献化作一曲《我爱你中国》,感动全场。艺术团团长刘西拉教授现场也用《祖国不会忘记我》的歌词,表达了他们共同的心声:


不需要你知道我

不渴望你记得我

我把青春献给祖国的山河

山知道我

江河知道我

祖国不会忘记我




合唱把一个又一个的清华人聚在一起,抒发情怀、传递精神。他们有着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灵魂,但有相同的对艺术的挚爱和追求。在合作、和睦与和谐的合唱中,成员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每个人在合唱团的经历都是一份终生铭刻的记忆。


合唱也让清华人走近了更大的艺术世界,在艺术熏陶中感受人文情怀。正如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所说的那样,去开启千万人的耳朵和心灵接触庄严的音乐,是一件伟大的事情。


即使走出校门,这些校友们也在传承着清华的合唱传统,发展在清华合唱队培养的袍泽情谊,提升清华合唱人的生命质量。他们在合唱中邂逅相逢,班荆道故。


清华合唱百年史


作为清华人讲述故事、表达心声的传统方式,合唱在古朴芬芳的清华园里已走过了一百多个年头。清华史上最早的合唱团可追溯到1912年的「唱歌团」(Glee Club)。「唱歌团」成立之后,每年都定期在校内大礼堂举行音乐会,有时也到校外去演唱。这个团体的生命力极强,团员与年俱增。


黄延复为清华大学校史资料研究室之教授,他在《二三十年代清华校园文化》登载了关于清华合唱的5张珍贵的历史照片。翻开清华早年合唱团的这段历史,我们会看到黄自、梁思成等熟悉的名字。那时,梁思成在合唱团中同时担任低音与中音两个声部的演唱,被同学们评价为「是一位有高度音乐修养的人」。


1914年以前的「唱歌团


1917年的「低年级唱歌团」


1917年的「高年级唱歌团」


1924年的「唱歌团」

[第一男高音:郑骏全(团长)、陈嘉(秘书)、赵访熊、苏开明等;第二男高音:赵诏熊、陈嘉、黄自等;第一男低音:周自安、何玉琨等;第二男低音:何鸿烈、梁思成等]


20年代初的「唱歌团」

[黄自(前排依栏者)为该团团长,奥莱沃(黄右)为指导,后排右3为梁思成]


1935年成立的海燕歌咏团,在团长傅国虎的主持下,成立不到9个月,团员就发展到200人,占全校学生人数1/5。他们在校内、在市内、在乡村高唱《义勇军进行曲》、《救亡进行曲》、《大刀进行曲》、《打回老家去》等抗日救亡歌曲,还把这些歌曲印在明信片上,向国内外广为传播,共销售出两万多张。


抗战后期在昆明西南联大比较活跃的文艺社团联大歌咏团,常演唱的歌曲有《黄河大合唱》、《游击队之歌》、《抗敌歌》、《太行山上》、《胜利进行曲》等。1946年,清华大学复员回到北平后,大家唱歌咏队等学生文艺社团活跃在人民解放战争的「第二条战线」上,高唱《团结就是力量》、《古怪歌》、《公教人员的悲歌》、《五块钱的钞票》等歌曲。


随着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学生文艺社团也进入了大发展的新阶段。从1978年到1988年,学生文艺社团先后排演了《黄河大合唱》等大型节目,到天津、江苏、福建、河北、甘肃等省市,为学生、工人、农民和解放军进行了30多场次的演出


1990-1993年间,清华大学学生艺术团不仅在中山纪念堂参加了「一二·九」纪念演出,还组织了千人大合唱等演出活动。


除了学生艺术团合唱队,热爱合唱艺术的清华大学教职员工和校友们也组成了相应的艺术团体。1984年,在处在改革开放大浪潮中的清华大学里,一群热爱合唱、平均年龄53岁的老教师成立了合唱团。当年在册80人,团长是德高望重的李国鼎教授,指挥使薛祖庆教授,钢琴伴奏是出身音乐世家、几十年如一日在合唱团默默奉献的陆明老师。自成立起,合唱团的成员们每周都集中排练一次,置身于声乐实践当中,用心去把握声音、旋律和情感的变化,在享受合唱中其乐融融。


清华大学教师合唱团成立30周年纪念音乐会

(2014年)


直到现在,不断有一批又一批热爱音乐、喜欢通过歌声来抒发情感的清华人加入合唱的队伍。


把青春旋律

融进祖国江河


合唱是凝聚集体的艺术,是寄托情怀的艺术。


歌唱对于心声的表达本身就是很自然的一件事。人在逐渐地成长中获得了各种各样的情感体验后,自然而然生发出的不同音调和旋律,饿了想吃奶要高声地哭喊,高兴了要调皮地咯咯咯直乐,冷了要妈妈抱要哼鸣着撒娇,这些组合起来正是一段美妙的乐章。


歌唱艺术中,合唱形式有其独特的魅力,是抒发情感的绝佳方式,因为它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是没有任何门槛的,得到的精神体验和冲击也是最直观的。


每年的「一二·九」,清华人都会通过合唱来讲述「一二·九」故事和传递「一二·九」的精神。许多不通音乐的同学在音乐老师的指导下训练胸腔共鸣的哼唱,在旋律交织中感受到越来越动听的合唱的音色,在声部的配合中体会到那段历史的高呼。


「一二·九」合唱总是动人心弦的,有同学下台之后热泪盈眶拥抱欢呼,也有第一年参加过合唱的人希望能参与后一年的组织——他们感受到了在植根于母语、扎根于历史而演绎的合唱中那热血的沸腾。


清华学子「一二·九」合唱


每逢校庆日,合唱之声也在清华园里响起。2013年清华大学102周年校庆时,清华大学原创校园话剧《马兰花开》首次公演,讴歌邓稼先等民族英雄的不朽,深刻阐释中国梦。时间滚滚向前,今年106校庆清华时,清华大学学生艺术团合唱队合唱了《马兰花开》的主题曲。


扎根苍茫大地,深爱热土家园,叶子是碧绿的江水,花朵是天空的蔚蓝。」我们的思绪跟着合唱的歌声被带到清华校友和无数先辈拼搏奋斗过的高原大漠、万里神州,芬芳天下、花开中华。


清华大学原创话剧《马兰花开》主题曲MV


生于和平盛世的我们已没有机会切身体会祖辈父辈所经历的硝烟战火中的气概和苦中求乐时的情怀,大多生长于现代化都市的我们长期受到西方文化与思想的冲击,越来越习惯于接受西方艺术的展现模式。但当我们看到为祖国默默奉献的清华老校友们合唱《我爱你祖国》,我们激动了;当我们听到《马兰花开》响起,我们感动了。


那一刻,在合唱的旋律中,我们听到了老一辈们的青春奋斗岁月,听到了他们希望年轻一代充满理想的嘱咐,听到了自己内心深处的那一声——「祖国不会忘记我」。


参考资料:

《二三十年代清华校园文化》

《清华海燕歌咏团轶事》

《清华大学教师合唱团三十年》

《华韵清辉——艺术教育在清华》


部分图片来源于《二三十年代清华校园文化》和清华大学新闻网


文字 | 正月

编辑 | 正月

责编 | 舒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