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通识联播
大学通识教育联盟由北大、清华、复旦、中大以及浙大、南大、武大、厦大、重大、港中文等大学十所高校组成。联盟特开设通识教育平台,探讨通识教育理念,介绍核心课程知识,促进高校交流合作,发布相关资讯信息。关注通识联播,锁定中国通识教育实践最前沿!
51好读  ›  专栏  ›  通识联播

优秀作业|传统师生关系的三重本质

通识联播  · 公众号  ·  · 2024-12-07 18:31

正文

本文是2024年春季学期北京大学通识核心课程“现代中国教育传统及其变迁”(系列II.现代社会及其问题)的优秀课程作业,作者为北京大学工学院本科生陈伯阳,授课教师为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林小英老师。通识联播经作者授权发布。



思考题:

你如何看待传统中国教育中形成的师生关系?






传统师生关系的三重本质


陈伯阳 工学院

(一)基于宗法制习惯形成的类家庭关系

从单纯的组织结构角度看,传统中国教育中的师生关系是一种类家庭关系。我们从 官僚教育 技术教育 两方面来进行观察。

对于 官僚教育 ,溯及孔子时代,他对弟子的要求是“首先必须决心把师徒关系发展成犹如家人关系那么亲密”,这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道德完善的追求,而必须注意到的是,对于致力于“克己复礼”的孔子,宗法制下家国一体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则是道德律令的必然要求。而进入战国时代,诸子百家都强调师徒间的强绑定,如墨家弟子有殉师的行为,荀子则强调“天地君亲师”。 随着传统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徒弟对老师、师弟对师兄的关系,都逐渐演化成了类似于 封建社会家庭家长制 的关系,徒弟不能不尊重老师,师弟也要敬重师兄,宋濂的故事就是例证。从仪式上看,甚至存在过弟子为师父守丧的礼仪要求。

对于 技术教育 ,其 师徒关系的 宗法制特征 更为明显,或者说很大程度上,技术教育几乎是家传教育。传统中国的数算历法、书法、医学、法律等技术教育,往往依托于官学,记载却语焉不详。而不依托于官学的家族传承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王羲之、苏轼等书法世家、扁鹊、陶弘景等医学家族,包括明朝的钦天监,要求天文知识家族传授,技术官职父子相授,这当中形成的师生关系都是比官僚教育中更为明确的类家庭关系。

(二)经济、政治固有体系下的不平等共同体关系

我们还可以从更加实质的层面考虑传统中国的师生关系。弗莱雷在《被压迫者教育学》中提到:“只要仔细分析一下校内或校外任何层次的师生关系,我们就会发现,这种关系的基本特征就是讲解。讲解把学生变成了‘容器’,变成了可任由教师‘灌输’的‘存储器’,于是,教育就变成了一种存储行为,学生是保管人,教师是储户。”在弗莱雷看来,师生关系是一种压迫者与被压迫者的关系。这种不平等关系,是教师通过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对学生施加权威式的教导而实现的。

弗莱雷这里剖析师生关系的论述,仅仅局限于教育实践的视角,而对于传统中国教育,这种师生关系格局有着更深厚的根基。传统中国通过察举制和科举制选举人才,通过儒家思想的教育培养学生和传授治国理政的理念与方法,也就是说,教师向“容器”中灌输的不是普通的知识,而是 维系国家统治的道与术 ,同时也是 士族阶层安身立命的资本 。在传统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大背景下,士族阶层与皇权的对抗,地方宗族与中央的对抗,使得士族阶层与地方宗族自发地结成共同体,并在共同体内部通过教育实现经济、政治权力的代际传递,而这种传递本身所包含的师生关系,依托教师阶层当前所掌握着的政治与经济权力,自然就巩固了其不平等性。这也就催生了许多师生关系的拓展,如唐代科考前要“温卷”、同届科举考试中举者互称“同年”、天子亲自主持殿试带来“天子门生”的身份,等等。这种不平等的共同体关系,就是我对传统中国师生关系的思考。

当然,对于技术教育领域,这一论断也是成立的,“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习语就是例证。

当学生阶层感受到自己的利益遭到侵犯,自己的主张被教师阶层乃至统治阶级的主张压制时,学生运动就会孕育。当中国教育走向近代化后,教师阶层不再拥有强大的政治、经济权力,学生运动则更在一段时期内如火如荼。

(三)探求真理、追求进步的引导与互助关系

虽然对传统中国的师生关系,可以从各种角度,做这样那样的解构,但我们永远不能忽视 理想主义 的力量。孔子周游列国时追随他,在被围于陈蔡时弦歌讲学不辍的弟子们,必然是怀揣着克己复礼、经世致用的理想主义情怀的。在他们结成师生关系的时候,必然是怀着对真理的向往与渴求的。

从学生的角度看,向老师求学是为了追求圣贤留下的真理。 孔子的求学经历、子路的求学经历、宋濂的求学经历,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儒家要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如果谁是抱着功利的目的开始求学的,那么必然会受到谴责。所以至少在明面上,传统中国学生求学的目的只能是探求真理,很多人也的确努力践行。

从教师的角度看,孟子讲,“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一乐也”。 “得志,与民由之”,把自己信奉的道德规范推广到全社会,让全体人民共同遵守,这是传统中国儒家知识分子的共同愿望。出于这种愿望,收徒、讲学成为了他们无法抗拒的做法,桃李满天下、徒子徒孙遍地、自己的政治主张随着师承关系开枝散叶,力量壮大成为了他们无法抗拒的理想。同时,“教学相长”还能使他们自己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更加进步,这更增加了他们发展师徒关系的动力。




作业点评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