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房地产公司纷纷玩起了“去地产化”,老牌地产商万通地产也加入其中,
7
月
29
日,公司公告拟以
31.7
亿元收购新能源资产。不过,目前新能源行业处在产能过剩以及补贴退坡的困境中,进军新能源似乎并不明智。
继万科“去地产化”,多家房企将企业名称中“地产”改掉后,老牌地产商万通地产似乎也要“抛弃房地产”。
7
月
29
日,万通地产发布公告表示,公司拟以现金方式收购星恒电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星恒电源)
78.284%
股权,交易总价款约为
31.7
亿元。
2017年,万通地产营收
32.95
亿元,星恒电源营收
14.36
亿元,标的公司营收约为万通地产
43.58%
。而到了
2018
年一季度,万通地产营收
3.96
亿元,星恒电源营收
3.08
亿元,标的公司营收约为万通地产
77.77%
。
按收购后78.284%的股权计算,该季度归属万通地产的营收约为
2.41
亿元。若收购完成,该部分资产取得的营收在上市公司一季度营收占比高达
37.83%
。
因此,若收购完成,万通地产营收结构将发生巨大变化,不再是一个纯粹的地产公司,即完成
“去地产化”。
20多年前,冯仑、潘石屹等“万通六君子”携手创业,曾一度引领国内地产半壁江山。如今,就连冯仑也淡出万通地产管理。而此次收购后,意味着上市公司将投入大量资源进入新能源行业。曾经的风光无限的第一代地产商,很有可能逐渐淡出“地产江湖”。
收购新能源资产
万通地产拟以
31.7
亿元现金收购星恒电源
78.284%
的股权,标的公司
100%
股权估值为
40.5
亿元。而根据上述公告显示,标的公司截至
2018
年
3
月
31
日负债总额为
6.22
亿元,而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总额为
16.01
亿元,因而公司净资产为
9.79
亿元。
照此计算,万通地产收购价较标的公司净资产溢价
313.69%
。
实际上,万通地产收购星恒电源的股权,大部分是接受另一上市公司纳川股份持有的股权。根据公告显示,收购星恒电源78.284%的股权中,由泉州市启源纳川新能源产业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出让
64.897%
的股权,苏州晟迈股权投资中心(有限合伙)出让
6.720%
的股权,陈志江出让
6.667%
的股权。
可以看出,启源纳川为星恒电源大股东,出让的股份也最多。而纳川股份认缴出资在启源纳川占比达59.52%。此外,纳川股份实际控制人陈志江也出让了
6.667%
星恒电源股权,另一大出让方苏州晟迈,陈志江持股比例也高达
40%
。因此,此次收购,相当于纳川股份将股权转让给了万通地产。
根据纳川股份
2017
年
8
月
31
日晚间发布的公告显示,当初其参股的启源纳川以支付
18.64
亿元的方式,获得星恒电源
61.59%
的股权。照此计算,标的公司
100%
的股权估值
30.26
亿元。
也就是说,
11
个月时间内,星恒电源估值从
30.26
亿元涨至
40.5
亿元,涨幅达
33.84%
。
据悉,星恒电源成立于2003年,一直致力于动力锂电池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或许,正是“新能源”概念,才让其得到两家上市公司先后青睐。
转型新能源能挽救业绩?
万通地产收购星恒电源较其净资产溢价313.69%,较启源纳川
11
个月前收购价溢价
33.84%
,似乎说明上市公司对此次收购志在必得。
笔者查询上市公司财报了解到,截至2018年
3
月
31
日,万通地产货币资产仅为
26.82
亿元,无法覆盖
31.7
亿元现金支付对价。考虑到房地产行业的特殊性,一般卖房款计为预收账款,基本上等到第二年再转计作营收。当期,万通地产预收账款为
34.19
亿元。
不过,房地产企业是资金密集型,大部分企业都是高杠杆、高周转经营,虽然能够产生大量现金流,却需要大量拿地,对资金需求极高。货币资产加上预收账款合计61.01亿元,此次现金收购以下就用去了
51.86%
。这意味着,万通地产用于拿地的资金大大减少了。
事实上,万通地产一季度业绩大幅下滑,似乎是欲借新能源转型,挽救上市公司业绩。
从
2017
年年报看,万通地产业绩相当出色,营收
32.95
亿元,同比增长
41.06%
,净利润
3.56
亿元,同比
222.87%
。
有趣的是,上市公司营收和净利润,主要由第四季度贡献。该季度营收19.92亿元,占全年营收比例达
60%
,净利润
2.43
亿元,占全年净利润比例达
68.26%
。
上文提到,房地产公司营收主要由上一年预收账款转计的。上市公司2017年第四季度业绩大涨,预收账款也大幅下降。数据显示,从
2017
年三季度末至四季度末,上市公司预收账款从
16.87
亿元降至
4.80
亿元,下降了
12.07
亿元。
因此,万通地产2017年业绩暴涨,主要是预收账款转计主营业务收入所致。而根据上图所致,截至
2018
年
3
月
31
日,万通地产预收账款仅剩
3.42
亿元。这意味着,公司未来主营业务收入有可能大幅下滑。
实际上,业绩大幅已经反应在上市公司
2018
年第一季度业绩上。
该季度营收
3.96
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
41.85%
,净利润
819.96
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
89.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