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做書
记录出版者的努力和探索,让出版简单、有效率。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做書

我们在文字里逃离生活,逃离人群,却很少抵达一场真实

做書  · 公众号  · 文学  · 2016-12-22 14:06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一个令人不解的偶然,一如每个偶然。命运到目前为止,待我不薄。”

在众生中》——辛波斯卡

还是在8月业务交接时,从前同事处接过了这本书稿,像是自驾旅行之时,车上忽然多了位要搭车的乘客——彼此素未谋面,但此后却将同路同行。彼时的《众声》还不是《众声》,它是正拥有着无数个待定事项的未知。


坦白讲,作为一个在出版行业的资历上尚一穷二白的产品经理,面对一本非虚构类文字作品的压力和忧虑只有自己心知肚明。经验乏善可陈只是一方面,除了十足的干劲儿之外,彼时常会怀有另一种担忧:既担心某些呈现不够新鲜,又担心想要的效果可能并不存在。

作为编辑的时间里,经常会被问及“这是一本什么书”或者“这会是一本什么书”,回答这样的问题往往不难,聊聊定位、内容、市场、风格、SWOT......它们通常会是很好的回答和分析,甚至还有可观的预测,却都不是最好的答案。我清楚地知道,在这个悬而未决的命题面前,最需要被说服的人,从始至终只有自己。

直到偶然在杂志里读到一篇采访,Razer的创始人谈起自己研发游戏的初衷,“只有玩家才能了解玩家需要什么。”一切才终于被我想通,编辑在成为编辑之前首先是一个读者;读者在成为读者之前,首先是一个有读写需求的普通人;于是作为半个读者和半个编辑的产品经理,“阅读体验”便显得尤为重要。于是我与这本书日渐相处,互相打磨,仿佛是成年人进行的“肖托夸”,在某些不经意的瞬间里,听见从万籁俱寂中悄然响起的声音。

关于封面:存在的声音

如同“只有玫瑰才能盛开如玫瑰”,每一本书都有它的独特之处,也可以称为你对这一部书所有直觉的总和。在这个层面上,有时阅读是作者的文字与读者的想象共同进行创作的过程,而观察者的位置通常可以让人恢复理性。因而与设计师Teaya沟通之初,我曾问过他对这本书的印象。记得他那时说,“众声”很大气,会让人有很多联想:山川河流,星辰大海,都是声音。

做封面时的整月,他正在世界各地旅行,断断续续做稿,于是每次发邮件过来时的地理坐标,以及与北京时间的时差都不一样——这是一种很奇异的感觉,似乎一封封邮件也由此而融汇了来自星云、昆虫、尘埃、雨露、冰原的灵感。尽管后来迫于各种出版压力,封面一换再换,来往设计的邮件标题也从“《众声》的进度”变成了“喧嚣的进度”。

一次次的更迭像是一次次的拷问,最初的影像变得愈加清晰之时,从前被忽视的声音也逐渐开始被听清。封面终于在这样的反复中尘埃落定,是几版初稿里最为冷静的一种呈现,像极了通感,可闻,可见,可及,静着是水何澹澹,动着是川流不息,既有命运交汇的错觉,也有身临其境的直觉。记得两个月后封面终于定稿的那天,我长长地松了口气,仿佛拾回了遗失已久的初心。

关于书名:沉淀的声音

时间久了,作为一个杂七杂八什么书都愿意过过手、向来对阅读来者不拒的编辑,每当看到畅销书推荐时,却好像是早已生就了某种免疫,如果放眼望过去尽是诸如《愿你XXXXXX》、《你是XXXXX》、《我XX,XXXXX》一类,坦白讲,任何一本都懒于观瞻,追根究底,是忍受不了轻易而就的出版和那些盘旋其中的浮躁气——被一个书名就能远远竖起隔离彼此的阅读门槛,大概足以说明书名之于一本书的重要性。

编辑面对每一本书诞生名字的过程,常常像是在期待一个正难产的婴儿,任何一个即将迎来它的时刻都充满了紧张与未知。《众声》的名字定夺了近两个月,现在再回忆起当时的细节,反而像是一路拨开重重迷雾,直到望见了澄清的河水,才发现它已经在水深处沉淀许久。关于这个名字,我曾问过郭玉洁老师的解释,“众声,考虑的是,第一,强调的是去理解每个人的处境、生命选择,强调多样性,也有众声喧哗的意思;第二,取众生的谐音。”

文字工作者常常就是这样一类特殊的“手艺人”,“手艺好”的作者总有办法依托纸上文字来打开读者的感官,在某种意义上《众声》和《看见》相近:由视觉历程打开的世界,或者听觉意识的呈现。很难预料每个读者将会从不同的阅读中看见听见些什么,众声喧哗也好,众声孤寂也好,这些无声和有声的瞬间都正各自定格各自沉淀着,或早或晚地被听见,被发现。

关于类型:真实的声音

《众声》是一本非虚构文字作品合集,“非虚构”这一概念最初是来自西方文学界的“第四类写作”,广义可以理解为,一切以现实元素为背景的写作行为。在国内,它在2010年才像是姗姗来迟一般被引进了国内的高等教育。


当阅读选择日渐多元,媒介工具日新月异,我们的生活节奏开始在各种平台如数据一样实时更新,但不得不承认的是,我们仍然其实处在一个快速遗忘的时代。

在电影院里看“观后即忘”的爆米花电影,在网络里浏览“阅后即焚”的快餐文化,接触一个个“再也不见”的短暂关系,却很少与自己达成真正意义上的连接。即便生活发难,偶尔愿意在华而不实的文艺空话和心灵鸡汤里寻求暂时的避难,在字里行间短暂地逃离。


有些人逃离生活,有些人逃离工作,有些人逃离另一些人......在终于喘息后得以返回原地,再次变得如常,但却很少抵达一场真实。我们可以选择的东西越来越多,但可以留下的内容越来越少。“说了什么,更多地意味着没有说什么。”

知名自媒体人Juan写过,“文艺、矫情、一眼望去即是美丽的文字、并非不能,而是不愿。若有必要,一天炮制出几千字,除了妍美别无其他,便能轻易让外行人称赞。但是,那只是15岁就能玩转的文字游戏而已。在后来的几十年里,阅读指向思想,去皮见骨,文字只是思想载体,只求简达,不慕富丽。”

这其中牵涉的核心问题是,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阅读?我们似乎早已为此困惑,却又对这样的困惑习以为常,像是逐渐适应了某种错位感。“到底需要什么”也许不能定论,但不需要什么却很直观:如果已经被粗糙的文字敷衍了太久,是时候拾起优质的阅读。而我始终坚信的是,好的文字会经得起时间,在岁月的递增中变得更加深沉,并在阅读后弥漫出一种余味:(三段摘录)

“我们究竟是谁?我们不就是一系列的偶然,我们自己所读过的书,我们所思考的东西,这些构成了完整的我们。也许人生一个擦身而过,鬼使神差的结果,当初可能是转到左边,转到右边,那辆车没有搭上,你的人生可能就改变了。所以在回忆的时候很危险,世界差点成不了世界,你差点成不了你自己。你可能会变成另外一个人,跟另外一个人结婚。”

“人们谈起萧红,好像谈起古人。横在今昔之间的数十年,压扁为一面银幕,这个早逝的天才投影其上,成为二维图像,而我们是买票入场的观看者。观看、闲谈,事了归去,心满意足。人们通常都忽略了萧红的力量。文学史上,她是左翼文学阵营的一员、鲁迅的学生,文化消费市场上,是她戏剧性的情感故事,但是离开了作为女性、作家的自觉,是无法理解萧红的。她像另一个天才张爱玲一样,意识到自己毕生的使命,都将是发展自己的才华。”

“但从另一个角度,这个粗糙的断代显然出自年轻的诗人们的焦虑。张枣热爱红尘。而德国的生活却不太如意。张枣开始常常回国。他几乎是贪婪地品尝着生之滋味,似乎要补足在德国时的寂寞空间。2010年3月8日,48岁的张枣因肺癌去世,留下八十首诗。顾彬写讣闻说,他是一个天才,但他没有珍惜自己的才华。”

《众声》正是这样一本镶嵌于时间层岩的文字,跃然纸上的字符里锁住了时间,也锁住了流淌而过的声音:有城市旅行和历史印记在当下的回音;有在人物采访中捕捉于人生现场的对白;有文学创作的热望发源时的独语。最生动的是那些无处不在的影子,时代的沉浮,历史的变迁,动荡的年代......都在人物的视角里渐渐生动,有着见微知著的融入感。


仿佛发生在每一个旁观的细节里,在每个有意识的时刻——以及在每个阅读行为发生的时刻,过去、现在和未来交织在一起。每一处流畅的阅读间隙,都掺杂着对已读的记忆,对当下所读的知觉体验,以及对未读的预期。希望有缘读到它的人,能借助它听见、听清、听懂一些声音,也能为自己做过的梦找到相似的出处。

好事常常多磨,半年过去,这本书终于临近下厂印刷。记得不久前领导还为此开了个玩笑,提及台湾出版界名人詹宏志曾说过的一句话,“做完编辑,全世界所有的工作都能做,因为没有一个工作比编辑更难。”这本书就此诞生,我却在听到这句话之后,鬼使神差地想起了我人生里读到的第一本书,揣测起它在出版之初的种种,甚至由此追溯至一个遥远的年代。

也许每个人的人生里都有着对自己来说最为特殊的那第一本书,像生长在布鲁克林幼年时的一棵树。也许是崭新的印刷味道里,有古老的文字持续流传;也许是一本有些发黄的古籍,它的每一个读者的故事要比这本书本身还要丰富;也或许它蕴含着某种纪念意义,是一个静静收藏的礼物;也或许——它面目普通,看着和繁杂的生活一样庸碌,但只有你知道,它早就隐藏在了内心某个隐秘的角落里,它上面有着你对书籍的初次接触。

希望翻开这本书时,会让你想起自己的第一次阅读。如同听见众声响起。

关于《众声》

The Sound / 窥探人间——我们如何自处。

本书是《正午故事》主笔郭玉洁在媒体从业多年后,首度将人生沉淀积累成书。

十八篇文字里,记录了来自人生现场的如实观察。在泰国清道潜心体验工匠生活,在柏林墙下回顾城市历史,从乌兰巴托往北,去往成吉思汗出生的地方,在台湾的文学课堂上倾听大师们分享文化记忆。

这是一本非虚构文字作品合集,关于文学、历史、城市、命运。辗转四座城市,对话十位名人,与更多普通人的心灵,追忆数段往事,去理解每个人的生命选择。不同的声音汇聚,就是一个时代。

重回生命的现场,丰富、智性,又留存着天真的热情。

关于作者

郭玉洁  知名媒体人,专栏作家。


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先后任《财经》记者、编辑,《生活》、《单向街》(后更名为《单读》)主编,《lens》主笔,路透中文网、纽约时报中文网、彭博商业周刊专栏作家。2011年前往台湾东华大学攻读创意写作学位,现为《界面·正午》联合创始人,《正午故事》主笔。


在碎片化时代仍保有专注的写作热情,相信总有一些人事、文字值得留存。

经作者授权独家首发

点击下列 蓝色文字 查看精选内容

入行指南 如何制定读书计划 投稿说明 编辑生活范文 编辑手记范文 诗歌出版 从想法到成书 书店范文 电子书 kindle 豆瓣阅读 知乎 离线 独立出版 刘瑞琳 李昕 谈页边距 沈昌文 范用 汪家明 姜峰 原研哉 朱赢椿 聂永真 杨林青 王志弘 诚品 PAGEONE 钱晓华 方所 万圣书园 理想国 再谈编辑 再谈电子书 再谈读书 我在单向街书店的日子 2016中国最美的书书单 Goodreads2015书单 2015年《纽约客》年度书单 那些在豆瓣上消失的书 关于书籍设计的一些网站


点击阅读 往期推送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