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软科
软科是全球领先的专注高校绩效评价与提升的专业化研究与咨询服务机构。 软科每年发布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国大学排名、世界一流学科排名等。世界大学学术排名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四大排名之一。中国大学排名方法客观透明,是洞悉中国大学竞争力的参考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麦音乐  ·  我看见许许多多他人的面孔 ·  2 天前  
医药经济报  ·  首版丙类目录2025年发布,各地探索商保医保 ... ·  4 天前  
江苏药品监管  ·  江苏药品抽检工作获得国家药监局通报表扬 ·  2 天前  
江苏药品监管  ·  江苏药品抽检工作获得国家药监局通报表扬 ·  2 天前  
甘肃药品监管  ·  甲钴胺片吃一个月得停?其实真相是……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软科

2021IEEE Fellow出炉!超70位华人当选

软科  · 公众号  ·  · 2020-11-25 19:00

正文

本文转载 自微信公众号“新智元”,原文发于2020年11月25日,标题为《 2021年IEEE Fellow刚刚放榜!超70位华人当选,熊辉当选 AAAS Fellow》。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软科立场。


今天,2021年IEEE Fellow名单公布,一共 新增282名Fellow ,超过 70位华人学者 当选(名单为不完全统计)。当选的中国大陆 Fellow来自清华、上海交大、哈工大、中科大、北邮等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AAAS也公布了本年度增选Fellow名单, 共计489人 ,与AI关系密切的信息、计算与通讯学部有24人入选,华人学者熊辉教授当选。


IEEE的全称是美国电子电气工程师学会(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是国际性的电子技术与信息科学工程师的学会,1963年1月1日建会。总部位于美国纽约市。IEEE在160多个国家中,拥有42万多会员,其中50%以上来自美国以外地区。



IEEE Fellow(IEEE会士)为学会最高等级会员,是IEEE授予成员的最高荣誉,是学术界和科技界公认的权威荣誉和重要职业成就,每年由IEEE同行专家在拥有高级(senior)或终身(life)等级的会员中评选,当选人需要对工程科学技术的进步或应用做出重大贡献,为社会带来重大价值。当选人数不超过IEEE当年会员总人数的1‰。


由于每年当选的IEEE Fellow数量较少,因此当选的科学家基本都是在科学与工程技术领域内取得重要成就的杰出科学家。


2014年IEEE Fellow评审委员会主席Panos Papamichalis 曾指出,“评选 Fellow 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评审委员会需要对被提名者的资格进行准确和诚实的评估,花费不少时间,也是不小的负担”。


在2021年IEEE Fellow新增华人学者名单中(不完全统计),我们看到了不少熟悉的名字:清华大学唐杰,京东集团副总裁郑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李厚强,北京邮电大学马华东等。


全部名单较长,目前得到确认的入选者有:黄漪、石光明、陈景东、张宏科、李厚强、蔡剑飞、汪萌、虞晶怡、郑宇、钱春江、吕乐、Yuan Junsong, 李建东,李军,贾秀萍,马华东,唐杰,黄德双、廖晓峰、吕宝粮、王剑辉、喻俊志、岳东、刘世霞、王昭诚、张晓平、吴文传、王忠东、朱继忠、文福拴,王聪、王洪刚,邵岭。(如有错误烦请评论区指正)




知名华人学者邵岭当选

清华大学成新增Fellow重要生源地


邵岭



邵岭毕业于牛津大学,在读期间主修计算机视觉专业,于2005年取得博士学位。是英国计算机学会 Fellow、IET Fellow、IEEE 高级会员以及 ACM 终身会员。


邵博士在英国著名的高等教育机构中推动AI领域发展已有近十年的时间,包括在谢菲尔德大学担任高级讲师,去诺森比亚大学以及东英吉利大学担任讲座教授,他还曾担任Artificial Intelligence Lab主任。


他在顶级国际会议和国际期刊上发表了400多篇科学论文,并在2018年和2019年被Web of Science选为「高被引学者」。


他还是全球首家人工智能研究型大学MBZUAI的常务副校长兼教务长,他的研究兴趣包括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和医学成像,他同时也是 IAPR、 IET 和 BCS 的研究员。


蔡剑飞



蔡剑飞是蒙纳士大学信息技术学院的教授,目前担任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系主任。在此之前,他是南洋理工大学(NTU)的全职教授,担任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研究中心(DSAIR)副主任、可视与交互计算部门主管、计算机通信部门主管。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视觉计算、计算机视觉和多媒体,在国际会议和期刊上发表了200多篇技术论文。他还是 ACCV,ICCM,IEEE ICIP 和 MMSP 的论文奖获得者之一,也曾担任ICCV、 ECCV、 ACM 多媒体、 ICME 和 ICIP 的区域主席,在2016-2018年期间担任 IEEE CAS VSPC-TC 主席,还是2012年 IEEE ICME 的主要 TPC 主席,以及2019年 IEEE T-MM 的最佳论文奖委员会共同主席。


陈景东



1998年陈景东获中国科学院模式识别与智能控制专业博士学位。从1998年到1999年,他在日本京都 ATR 电信解释研究实验室工作,在那里他进行了关于语音合成、语音分析和评估语音合成的客观测量的研究。然后他加入了澳大利亚布里斯班的格里菲斯大学,在那里他参与了健壮的语音识别和信号处理的研究。


Chen Min



Chen Min 分别于1998年和2004年在 浙江大学 电气工程系获得电力电子学学士学位和博士学位。他的研究兴趣包括电力设备封装、高频大功率转换和可再生能源变流技术系统。


高文忠



高文忠于1999年和2002年分别在美国佐治亚州亚特兰大理工学院获得电气与计算机工程硕士和博士学位,目前的教学和研究方向包括可再生能源和分散式发电、电力输送、电力电子应用、电力系统保护、电力系统重组和混合电力推进系统。


耿华



现任清华大学副教授 ,IEEE高级会员,2003年7月,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2008年获得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2010年入职清华自动化系。研究领域包括多能源网络系统智能化控制,高性能实时仿真技术,能源互联网系统评价技术,太赫兹检测技术等。



Gong Yifan



他曾在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和 INRIA 担任研究工程师,后来加入 CNRS 担任高级研究科学家。他曾在 TX 的达拉斯为德州仪器公司工作,在那里他开发了语音建模技术,可以抵抗嘈杂的环境,为语音和讲话者识别设计系统,并为移动设备提供高效内存和 cpu 识别器。


Guan YongPei



2005年Guan YongPei获美国佐治亚州亚特兰大乔治亚理工学院工业与系统工程博士学位。他现为工业及系统工程教授,并为盖恩斯维尔佛罗里达大学计算及随机优化实验室主任。他的研究兴趣包括随机离散优化、供应链管理、可再生能源集成和电力系统运营.


郭书祥



郭书祥于1995年获得日本名古屋名古屋大学机械信息学与系统专业博士学位。他现在是香川大学智能机械系统工程系教授,天津理工大学天津智能机器人实验室重点实验室以及北京理工大学高级生物医学工程系统研究所教授。


黄凯斌



黄凯斌获得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博士学位和德克萨斯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的博士学位,都是电气工程专业。他现为香港大学电机及电子工程学系副教授。他在 IEEE GLOBECOM 2006和 IEEE/cic 2018上分别获得了 IEEE 通信协会2019年最佳教程论文奖、2015年亚太区最佳论文奖、2019年亚太区杰出论文奖和最佳论文奖。


黄漪



黄漪于1984年在武汉大学获得物理学硕士学位。1987年在 NRIET 获得微波工程学士学位。1994年获得英国牛津大学通信学士学位。自1987年以来,他一直从事无线通信、应用电磁学、雷达和天线等领域的研究。


贾秀萍



贾秀萍现就职于新南威尔士大学。她在1982年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大学,1996年获得澳大利亚悉尼新南威尔士大学电气工程博士学位。


自1988年起,任教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信息技术与电子工程学院、澳大利亚国防军学院、澳大利亚堪培拉校区,现为该校高级讲师。她也是中国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客座教授,以及中国农业信息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的兼职研究员。


Li NingHui



Li NingHui 是普渡大学计算机科学教授,他的研究兴趣是安全性和隐私性。他在这些领域发表了100多篇推荐论文。


他目前是ACM隐私和安全事务(TOPS),计算机安全杂志(JCS)和ACM互联网技术事务的编辑委员会成员。李教授是ACM安全,审计和控制特别兴趣小组(SIGSAC)的副主席。他最近担任2014年和2015年ACM计算机和通信安全(CCS)会议的程序主席,这是ACM在安全和隐私领域的旗舰会议。他于1993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毕业,并获得了博士学位。2000年获得纽约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


李厚强



李厚强于1992年、1997年和2000年分别获得中国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士、工程硕士和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多媒体搜索、图像/视频分析、视频编码和通信。他在期刊和会议上撰写和合著了200多篇论文。他是国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家奖获得者,他也是 IEEE TRANSAC 的副主编。


李建东



李建东分别于1982年、1985年和1991年获得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与电子系统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


2002年,他在美国康奈尔大学担任客座教授。他的研究兴趣和项目包括未来移动通信、宽带无线 IP 系统、 ad-hoc 网络、认知和软件无线电、分组无线电网络和自组织网络。这些研究项目得到了973项目、863高科技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科学基金的资助。


Li ZhaoLiang



Li ZhaoLiang 于1990年获法国斯特拉斯堡斯特拉斯堡大学地球物理与遥感专业博士学位。自1992年起,他一直是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的研究科学家。2013年,他加入了中国北京的农业资源与区域规划研究所。他参与了许多国家和国际项目,如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资助的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卫星项目(MODIS)、欧洲航天局资助的 EAGLE 项目和欧洲航天局资助的光谱项目。


廖晓峰



廖晓峰分别于1986年和1992年在成都四川大学获得数学学士和硕士学位,1997年在成都中国电子科技大学获得电路与系统博士学位。现任重庆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教授、院长。


Liu HongHai



Liu HongHai 于2003年获得英国伦敦国王学院机器人学博士学位。他的研究兴趣包括生物电子学、模式识别、智能视频分析、智能机器人学以及它们的实际应用,重点研究如何利用情境信息将知觉与行为的智能联系起来。


Liu Yang



Liu Yang 于2009年在华中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控制科学与工程系获得控制科学与工程的博士学位。现为华中科技大学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副教授。他的研究兴趣包括使用碳化硅和氮化镓的电力电子学、高性能交流电机驱动器、有源和谐滤波器拓扑和控制。


Liu ShiXia



Liu ShiXia ,哈尔滨工业大学理学硕士,清华大学博士。她是清华大学的副教授,她的研究兴趣包括视觉文本分析、视觉社会分析、交互式机器学习和文本挖掘。她是 IBM 中国研究实验室的研究员,也是微软亚洲研究院的首席研究员。


Lu RongXing



Lu RongXing 于2006年获得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于2012年获得加拿大安大略省滑铁卢大学电气和计算机工程博士学位。他曾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助理教授。自2016年以来,他一直在加拿大新不伦瑞克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任助理教授。他的研究兴趣包括计算机,网络和通信安全以及应用密码学。


Lu DaoQiang



Lu DaoQiang 于1990年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获得化学学士学位,1996年和2000年分别在亚特兰大乔治亚理工学院获得聚合物科学与工程硕士和博士学位,烟台汉高电子材料部研发部技术总监。


吕宝粮



吕宝粮于1982年获得青岛科技大学仪器与控制工程学士学位。1989年获得中国西北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学位,并获得工程学博士学位。1994年获得日本京都大学电机工程学博士学位。研究领域为生物仿生控制、脑科学等。


Lu ZhengYu



Lu ZhengYu 于1987年获浙江大学电力电子学博士学位。英国伯明翰大学和伦敦帝国理工学院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电力转换器、低功率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系统、电池管理、电机驱动和电能质量等。


Lu Ning



Lu Ning 于1993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获得电气工程学士学位,1999年和2002年分别在美国纽约州特洛伊市伦斯勒理工学院获得电力工程硕士和博士学位。目前是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的教授,研究方向包括微电网建模与控制、配电系统运行与规划以及电力系统数据分析等。


马华东



马华东 于1990年获中国科学院沈阳计算技术研究所计算机科学硕士,1995年获中国科学院计算机技术研究所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无线传感网络、移动计算、人工智能等。


钱春江



钱春江于2001年获美国俄亥俄州克利夫兰凯斯西储大学电气工程专业博士学位。现为美国德克萨斯州大学圣安东尼奥分校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教授。目前的研究兴趣包括鲁棒控制和自适应控制、非线性系统理论、最优控制、网络物理系统、飞行控制等。


She JinHua



She JinHua 于1983年在中南大学获得工程学士学位,1990年和1993年分别在日本东京理工大学获得工程学硕士和博士学位。2008年4月,他加入东京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现为该校教授。他的研究兴趣包括控制理论、重复控制、过程控制、基于互联网的工程教育和机器人应用。


石光明



石光明博士毕业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目前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工智能学院的教授。他的研究兴趣包括人工智能、语义分析、大脑启发计算和信号处理。


唐杰



唐杰是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的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数据挖掘算法和社交网络理论。他曾是康奈尔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和鲁汶大学的访问学者。


Wang LiZhe



Wang LiZhe 毕业于清华大学,获得工程学硕士,并获得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工程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教授,研究领域包括云端运算、高性能计算、电子科学及空间数据处理。


Wang ZhaoCheng



Wang ZhaoCheng 分别于1991年、1993年和1996年在清华大学获得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


1996年至1997年,他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博士后研究员。自2009年以来,他一直是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的教授,现任北京国家信息科学技术研究中心宽带通信重点实验室主任。他的研究兴趣包括毫米波通信,太赫兹无线通信和光无线通信。


Guo DongNing


西北大学,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教授,研究领域: 压缩感知、计算复杂性、奇偶校验码、信号处理、 时域分析等。


Jiang XuDong


现就职于南洋理工大学,主要研究方向为图像处理和统计分析。


LiJun


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领域为事件推理、本体论等。


吕乐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