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显示,2018年以来,已出现至少19起债券违约事件,涉及规模近180亿元,同期还有至少12只信托产品出现兑付风险。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违约事件,下一步如何演变,和普通的你我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一、为什么会出现大面积违约事件?
Wind统计显示,自2018年以来,尚不足5个月的时间内,已经发生至少19起债券违约事件,涉及发行主体11家,合计债券余额为176.04亿元。
除此前春和集团、大连机床、丹东港、亿阳集团等“熟悉的面孔”外,新增违约主体5家,分别为上海华信、富贵鸟、凯迪生态、神雾环保、中安消。
针对债券、信托出现的违约情况,机构普遍认为,是强监管、降杠杆、去风险等措施下带来的“阵痛”和后遗症。
兴业证券就指出,本轮债务风险的本质是2016-2017年“繁荣”的后遗症。本轮债务问题的本质在于始于2015年下半年的信用扩张,这与2011年是相似的。
2016-2017年房地产投资、基建投资复苏的同时也伴随着其杠杆率的进一步上升。而考虑2-3年的债务久期,今年则开始面临债务到期的压力。
兴业证券进一步分析指出,我们看到新增社融的规模在经历2014-2015年收缩之后,在2016-2017年明显反弹,同时伴随着货币乘数的快速提升。而这意味着对于这一轮加杠杆的主体(地方政府、房地产)而言,其金融风险是进一步累积的。在经济复苏期,金融风险并不会明显体现出来,然而当托底政策本身的效果逐步消退之后,风险则会逐步暴露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