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耳帝
乖巧的品味分裂者,精彩有趣的音乐推荐,犀利独到的音乐评论。新浪微博:@耳帝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耳帝

公众人物的自恋与羞耻

耳帝  · 公众号  ·  · 2024-11-29 20:39

正文


石康的“适合交配”言论在网络上引发了群嘲,不知道大家是否记得他多年前有一条转发很广的微博,是说自己在四十岁时遇到了自己的生命挚爱,帆船。那条微博有一个场景我印象很深,他说有一天他坐在自己心爱的帆船上漂浮在海面时,他看着大海,背后有着巨大的落日,意识到自己四十岁才遇到了人生热爱,感觉前半生有种荒废了的感觉,那一刻感到无比的失落。当时这个场景配上这段话很震动我,一瞬间也很想让我去寻找我的生命真正的热爱是什么,我甚至因此还去微信上追了他的付费专栏《后来我有了帆船》。

后来有几年没看过他了,昨天看到那段交配言论后,我是丝毫不意外,因为这种言论在他的文章里太常见了,这就是他的常态。但还是有点感慨,他跟网络高强度打交道这么多年,居然还保持着如此高浓度的自恋,这非常少见。做自媒体,高浓度自恋是一把双刃剑,当自恋落在智慧方向上的时候,会让一个人勇敢表达、内在坚定,气质鲜明、个性独特、表达欲旺盛、生命力呼之欲出,甚至能产生出“惊人洞见”,敢想敢做,很容易成为意见领袖;然而当高浓度自恋注入在一些比较傻的方向上时,就会让人感觉油腻、滑稽、爹味、魔障、满是偏见、冥顽不化、缺乏同理心。时而惊采绝艳,时而傻*出圈,就是高浓度自恋的一体两面。

在网络上,能广泛出圈的博主/KOL、明星名人,绝大多数最初能被大众看到,都是个人才能及属性结合了高度自恋,你或许也有这种观察,很多博主或名人会因一个惊采绝艳的内容出圈,然后火个一年半载后,又突然以一段十分傻*的言论引发广泛群嘲。我也偶尔会翻到我七八年前的微博去看,有的内容傻到我自己不忍直视,但有的内容连我自己都感觉蛮有趣的,写出来很难得,但真不是因为那时候有什么深刻洞见、或是什么文化见识。纯粹是因为当时自恋,自恋让人有股内在笃定的力量,能散发出嵬然不动的气质,越是在无常无定的时代,人们就越是乐意看到笃定的、确切不移的、敌我分明的东西,讨厌看到模棱两可的、中间地带的、爱恨掺杂的东西,因为前者能在无常无定中提供坚定的幻觉。在网络上,你会感觉有一些蠢恶之人也有不少受众,真不是因为他有什么过人才华或是能力,可能仅仅就是因为那人高度自恋,让受众感觉在大风大浪里抓到了一块浮木。

跟网络的交集太多,是会导致这股自恋破碎的,我相信有不少上网很多的人会有这种体会,即便并非公众人物,但每当想发表什么观点的时候,也会本能地生出一种自我反驳的假设与想象,所以我经常很佩服、也很羡慕那些极少数接收过万千反馈竟然还能保持住这种高浓度自恋的人。在现实中,我跟一些行业人聊天,我感觉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跟网络关联不大的,一类是跟网络有深刻连接的。对于前者,你会发现,他们的观点其实很单纯朴素,但是他们本人说出来的时候是自信不疑的,内在有一股坚定感,甚至会觉得自己的发现很惊人;而另一类,多是跟网络建立起了深刻连接的名人或红人,他们的见识或者洞察其实已经很深刻了,但是他们说出的每一句重要的观点,你都能感觉到这底下同时潜藏着一种对自己深刻的怀疑、一个反面的结论,他随时可以自我推翻掉,这一是因为聪明人本身都非常善于同时站在相反立场上思考问题,二是有生命力的东西是尖锐的、有漏洞的、延伸性与解读性都非常广,同时又无防御敞开的,所以在网络上,它所张开的每一个能延伸的入口,都能够轻易被人进攻,这样两年三年、甚至五年六年过去一个人若保持不变还说得过去,但如果十年以上,还能保持住最初的那股单纯与自恋,还真的是件不可思议的事。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