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乡土
新乡土为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官方公众号,主要推送华中村治研究团队的原创作品,致力于介绍最前沿的三农问题,发布独具视角的三农政策解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丁香医生  ·  有种肉是一类致癌物,你可能经常吃 ·  13 小时前  
会计雅苑  ·  中国太平保险集团2024-2028年新增审计 ... ·  2 天前  
营养师顾中一  ·  吃了这4种菜,等于只吃一样“菜”? ·  昨天  
营养师顾中一  ·  这个时期,女性真的会特别想吃高热量食物!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新乡土

贺雪峰 | 企业家与小农

新乡土  · 公众号  ·  · 2024-09-07 10:58

正文


贺雪峰

在江浙农村调研,常常感慨为什么江浙农民会那么富。大概六七年前在浙江宁海调研,农民都是建三层别墅,建筑成本就要上百万,还要花费几十万元装修,一栋住房就要一百多万元,而实际上子女往往还在城市买房子,住在别墅的只有父母两个老年人。不仅宁海如此,而且同属宁波的象山、奉化,绍兴的诸暨、上虞,甚至丽水的瑞昌、莲都,农民都花费大量资金建了很高档次的别墅一样的楼房。而且,浙江农民似乎也并没有为建楼房而节食缩食,他们日常生活水平也很高,抽烟档次也不低,尤其是人情来往和办酒席档次,那是相当地高啊。早在2 009 年在浙江奉化一个普通村调研,一桌酒席就要4 000 元,必须要有大龙虾等等,这还只是常规,送普通的人情低于6 00元是拿不出手的。虽然我是大学教授,也算见多识广,还是被奉化农民的富裕与奢侈所震惊。关键是,浙江农民的钱是从哪里来的。

浙江农村耕地少,很少有农户靠农业收入。浙江民营经济发达,每个村总有那么几个大户,从办家庭作坊起家成了年收入上千万元的企业家。只不过企业家总是少数,大部分农民是没有办企业或办企业失败了的。相对于中西部地区,浙江农村有着远比中西部农村多得多的就业机会,因此,可以设想,浙江农民家庭可以就近务工,极端情况下面,一家三代务工:老年父母当保安或清洁工,或者开杂货店,中年父母当技术工,年轻子女也加入到劳动力市场上,家庭中劳动力多而消费人群少,所以比较富裕。相对来讲,中西部地区农民家庭,留守家乡务农老年父母收入有限,中青年子女外出务工,消费更高。相比于浙江农民家庭主要靠本地务工收入,中西部外出务工农户家庭收入自然比较少。不过,在已经形成全国劳动力市场的情况下面,务工收入相差不多,断不至于浙江农民家庭因为本地务工,就有数倍于外地农民收入的可能发生。

显然,浙江农民家庭更加富裕,并不是因为浙江农民家庭有着更加便捷的务工机会。那么,浙江农民为什么会那么富呢?原因其实就隐藏在浙江几乎每个村都有几户规模较大民营企业家的秘密之上。这些村庄中的企业,都是在改革开放之初家庭作坊基础上成长起来的。办家庭作坊很简单,只要一台机床,利用家庭空间和家庭劳动力就可以办起来。当然,家庭作坊办起来后,生产能力、产品质量、营销策略、市场机会,各各不同,那些管理水平高,技术进步快的家庭作坊再抓住市场机会,越做越大,多数家庭作坊在未长大前就丧失市场而关闭了。

虽然办家庭作坊也可能关闭,面对市场而求生存,这样一种本能或文化则激励浙江农民再去开办新的作坊或做其他面向市场的行业。去年在浙江上虞一个村调研,这个村竟然有一半以上家庭曾当过包工头。到象山县一个村调研,村庄有数十位上百位男子在上海、杭州当过建筑老板。有一个财产上亿的建筑老板只有小学文化程度,开始是跟着同村人在上海搞建筑,逐步学会了如何进入建筑行业当老板,他不仅学会了管理,而且学会了会计从而有能力在承包工程时进行利润核算。关键是,他要能承包工程,就要与各个方面打交道:与工程发包方及地方官员,与材料出售方,与银行,与施工队,以及与同乡会,都得打交道。有些不会的立即学,小学文化程度,通过持续不断的学习,也可以当好老板赚到钱。

面向市场的农民,他们就要承担市场风险,当然也就可以获取市场利润。市场风险大,进入市场就必须要竭尽全力斗智斗勇,就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在市场中游泳的能力。结果,进入市场后还是失败了:承包工程却亏了钱等等。问题是,每经历一次失败,就增长很多能力,从而提高了下一次进入市场的成功率。总有一次成功,只要有一次成功就可以弥补回之前所有失败的损失。

有人在市场上成功,就会刺激其他人也进入到市场中去,进入市场去打拼就成了一种文化,不敢冒风险的农民就会被人瞧不起,结果就是,浙江人走向全国市场,从市场上获得了远比务工多得多的收入。

浙江农民面向市场,面对不确定和风险,进去打拼,虽然不断地失败,却又不断从失败中学习从而不断地获得能力、视野和经验的成长,最终成为了企业家。这应当是浙江比全国农民富裕的重要原因。

反观中西部地区一般的农民,实际上有三种农民,第一种是继续耕种自家耕地的农民,主要是老年农民,他们只能维持简单的农业再生产。第二种是通过流转土地形成了适度规模经营的“中农”,他们以自家农业劳动力为极限,耕种一两百亩土地,农业收入不低于外出务工的收入。他们通过精心使用农机,科学安排种植模式,防范风险,增加收入。这样的中农很难继续扩大种植规模,到一定规模就刚刚好,收入水平也不可能高。关键是很难有持续的成长,而停止在某个水平上面。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